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中国的宇宙论:史官对天道的章法化

古代中国的宇宙论:史官对天道的章法化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官的第三项职责是运用前人礼法知识,主持周室主办的各种祭祀、仪式。史官是精通王室礼仪的礼法专家。同时,史官是世袭的,礼法的记录和编年史一同,代代传承。史官更以自己制作的历法为标准,监督、指导百姓应节务农。对太阳运行、月亮盈亏、行星移动、季节变化的观察数据不断累积,史官们分析这些数据后发现天体运行和四季变换存在一定的周期,遂认为周期性是宇宙章法,称之为天道。

古代中国的宇宙论:史官对天道的章法化

舜通过天文仪器观察天体运动,得知自己即位天子乃是上帝的意思(《尚书图解》)

干旱、洪水暴风雨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破坏。中国古人们把自然灾害解释为上天、上帝等神灵的愤怒。但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避犬戎侵袭迁都洛阳历史进入东周时代之后,人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解释,开始从章法的角度重新看待宇宙万事万物。

周室设史官,《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史官的职责是在君王(天子)的身边,记录下君王在官方或公开场合的一言一行。周室的编年史、历史记录就是由史官书写的,《墨子·明鬼下》中所谓的“周之《春秋》”就是周室编年史。史官的另一项职责是通过引用编年史中的故事,从过去的历史中获取教训以训诫天子施政。

史官的第三项职责是运用前人礼法知识,主持周室主办的各种祭祀、仪式。史官是精通王室礼仪的礼法专家。同时,史官是世袭的,礼法的记录和编年史一同,代代传承。

要写作编年史,就要有准确的历法,于是史官们亲自观察太阳、月亮、行星等天体的运动,计算出其轨道变化,依据观察和计算结果制作历法。可见,史官也是天文学和历法专家。

史官更以自己制作的历法为标准,监督、指导百姓应节务农。对太阳运行、月亮盈亏、行星移动、季节变化的观察数据不断累积,史官们分析这些数据后发现天体运行和四季变换存在一定的周期,遂认为周期性是宇宙章法,称之为天道

二十八宿图(《三才图会》)

史官们探索出天道之后,又用它来占卜有无自然灾害或战争胜负等吉凶。因此,史官还是专业的占星师。中国古代占星术把天界分为十二个区域,称为十二星次,又称十二分野,对应当时存在的十二个国家。每个分野又有相对应的星座,共二十八个,称二十八宿。木星、火星等行星在天界运行,从一个分野移动到另一个分野,从一个星宿移动到另一个星宿,史官们根据行星的位移来占卜国家间的战争胜负,或者国内是否会发生灾害等事。

瞽官从事的职务和史官颇为相像。瞽官,即盲人乐师,主司音乐。每当天子拿到新诗,瞽官就要为诗谱曲,同时把曲目中隐含的世间讽刺之说解释给天子听,以训诫天子施政。中国古代常把史官和瞽官合称为瞽史,认为他们干的是同一种事,这是为什么呢?

在周代,中国人还不知道宇宙到底是一片无秩序的混沌,还是有一定秩序的世界。他们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假如是前者的话,整个世界伸手不见五指,被不安和恐惧环绕,根本没办法好好过日子。为了摆脱这份恐惧,中原的人们创造出了上天、上帝信仰,设定了一个因果关系——如若诚心诚意祭祀上天、上帝的话,上天、上帝必定能够听到自己的愿望,解除灾害,带来福荫——给宇宙安上了秩序。但正如前所述,这个因果关系只不过是人类一厢情愿捏造出来的,就算他们好好祭祀,有时候灾害也不会停止。

于是到了东周,人们转而认为宇宙是按照一定的章法运行的,使世界有了不同已往的秩序。在这个过程中担任主角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史官和瞽官。当时的人们认为人类社会是宇宙的一部分,被包含在宇宙之中。假如宇宙本身都是没有章法的混沌,那身为宇宙一部分的人类社会更没有什么秩序可言了。所以,假如人类社会要有序运行,其首要前提就是人类必须认识到宇宙是遵循某种章法运行的,是一个秩序井然的体系。这是有关人类社会存续的重大课题。

史官们千方百计想从宇宙中挖出点规律,他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天体运行的规律。天界中位置不变的是北极星,其周围众星环绕,以一定的速度回转,还有相对关系恒常不变的星座——星宿,随太阳升降的昼夜交替、日出日落地点的周期性变动、月亮盈亏、春夏秋冬四季变换等各种天界事项都能够通过数学计算测出规律。

乐器(笙)和弦乐器(瑟)(《三才图会》)

瞽官们探索到的宇宙规律蕴含在音阶中。管乐器、弦乐器,还有编钟等打击乐器所发出的音阶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而且音阶的高低变换规律也可以通过数学计算出来。

天文和音律告诉人类,宇宙是个秩序井然的体系,是无可替代的章法。正如《汉书·律历志》这个名称所示,天体运行和音律都跟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天道紧密联系。人们把史官和瞽官合称为瞽史,视两者干的是同一件事,原因就在于此。

《法言·五百》:“史以天占人。”[1]史官利用占星术预测从天道推移到未来祸福吉凶等事,而同样司天道的瞽官则通过吹奏管乐,根据音色占卜未来,称为吹律、听声。如上所述,乐器所发出的音律是向人类昭告天界章法的事物,人们相信根据音阶能够事先预知天道将会赐福还是降灾。因此每逢周天子率军打仗之际,史官之长——太史和瞽官之长——大师必定登车随军,他们身上肩负着依据天道预测胜负的任务。

这种官制和天道思想从周室内部渐次普及到中原各国,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公子重耳)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天以命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天之道也,由是始之。有此,其以戊申乎!所以申土也。”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

——《国语·晋语四》[2](www.xing528.com)

晋公子重耳逃出晋国,在狄这个地方待了十二年之后,觉得待不下去了,想搬到齐国。赴齐国途中经过卫国的五鹿,发生了引文记载的故事。子犯以十二星次与木星每年移动一星次的运行规律为由,预言木星绕天一周即十二年后,重耳将成为中原霸主。

子犯用占星术预测未来,认为星体运行支配着人类命运,称之为“天之道”。他的占星术所利用的是木星绕天一周需时十二年的规律,也是把自然现象的变化章法化的思维。但是子犯同时又认为天道受制于上天,上天通过天道向地面的人类宣告自身的意志,即所谓“天赐也”“天事必象”“天以命矣”。

综上,在《诗经》《书经》中的上天、上帝信仰之上,又覆上了一层瞽史们的天道思想,两者就这样融合起来。重耳后来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是为晋文公。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一如子犯所预言那样成了中原霸主。和重耳有关的占星术记录,还有另一个例子:

吾闻晋之始封也,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商之飨国三十一王。瞽史之纪曰:“唐叔之世,将如商数。”今未半也。乱不长世,公子唯子,子必有晋。

——《国语·晋语四》[3]

从狄逃到齐国的重耳在齐国受到厚待,变得贪图安逸起来,一度乐不思晋。姜氏对重耳说要贯彻初心,离开齐国回晋国去。这时候,姜氏搬出了占星术预言来,他说心宿二(大火)曾经是殷商的命星,晋国建国那一年,木星移动到了心宿二的位置,所以瞽史记载晋国享国之数与殷商相同,可是从唐叔建国起算,晋国目前只传了十四代,还有十七代,而有资格当晋国国君的,就只有公子您了,您应该回到晋国,可不能一辈子待在齐国醉生梦死啊。在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章法,即木星在什么时候运行到哪个位置决定了国家的寿命。

和《国语》一样,记载了春秋时代历史的《左传》中也常见瞽史的天道思想,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4]

瞽官师旷用管乐器吹律听声,史官董叔依据天道,各自得出了晋国必胜的结论。下边这个例子同样是军事相关的预言:

(昭公三十二年)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5]

吴国首次攻越国那一年,木星位于十二分野中对应越国的位置,故越国在这一年是受到木星保佑的,吴国违背天道强行伐越,晋国大史蔡墨占星后预言,木星绕天三周即三十六年之后,吴国会反过来被越国所灭。果不其然,公约前473年,吴王夫差在越国的猛攻下自杀,吴国灭亡。

综上可知,天体按照一定周期绕天运行这个现象章法化之后的产物就是史官的天道思想。上天、上帝信仰在很多方面存在先后关系,例如先遇旱灾、外敌入侵、瘟疫流行等灾害,君主将之视作上天、上帝的惩罚,然后举行祭祀仪式推测天意,祈愿上天停止惩罚。史官的天道思想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从宇宙的变化中找出章法,再依据章法预言未来。

人们不再视宇宙变化为人格神使然,而是认为宇宙变化遵循一定章法,从思想史角度来看,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转变。可以说,史官的天道思想在古代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东汉时人班固在《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中,把道家的特点归纳为“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6]。即道家思想的特征在于认为考察过古今盛衰兴亡的历史变迁后,才懂得守住清虚、卑弱等根本,而这是君主君临天下必须的统治技术。

班固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认为道家起源于古代的史官。如前所述,史官的职责包括观测天体运行,制定历法,依据历法记录周室编年史,引用史书训诫天子,依据天道推移预言内政、外交、军事的吉凶,以及遵照历法监督农事等。换言之,史官的工作围绕观测天道而展开。《法言·五百》云“史以天占人”,对于人类社会的问题(人事),史官不仅从内部思考,还要推而及天界(天事)。把人事包含在天事之中,思考问题时将天事置于人事之上,这种思考方式构成了道家思想的基本框架。从而班固的观点是对的,道家的渊源就在于史官那以天道占人事的思想——古代天道思想。

古代天道思想是在周王室史官群体内部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思想。这一思想渐渐地传播到周室贵族、畿内各国贵族群体之间,不再由史官垄断。然后进一步传播,走出了中原(黄河流域),传至长江流域的边境地区。

《史记集解》引《范氏计然》:“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7]计然,字文子,是逃往楚国避难的晋公子后裔。计然从楚国来到越国,收了范蠡为徒。晋国是紧邻周室的畿内大国,公子是能接受史官天道思想教导的阶层。从而越人范蠡应在计然处学到了中原的天道思想。

范蠡曾在越王勾践麾下做事,辅助勾践灭掉了宿敌吴国,其言行见于《国语·越语下》。《国语》中记载的范蠡言论大量承袭古代天道思想,而且和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经法》《十大经》等文献组成的《黄帝四经》十分相似,与《老子》也有相似之处。《黄帝四经》和《老子》都是道家文献,合称为“黄老之学”。这表明道家的确源于史官的天道思想。[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