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涵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奶奶做事细致认真,任劳任怨;父亲是一名数学老师,总是热心帮助身边的人。在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滋养了他从事志愿服务的心:不为名利,只求为大家带去温暖。
因为热衷于公益志愿活动,高子涵在大一参加了许多志愿服务工作:常规支教、敬老院活动、图书馆义工……然而,第一次支教便让他碰了壁。2015年10月,高子涵报名参加了支教联盟组织的常规活动——前往振兴学校支教。他准备了大量的资料,但当他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却发现讲台下的一双双眼睛并没有想象中的热情。发呆、聊天,他们的注意力大多不在课堂上。巨大的心理落差让高子涵有些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继续。
事后反思,高子涵便认真请教学校里的老师,询问他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将“辣条”带进了教室,孩子们看到后立刻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和高子涵讨论,从“鸦片战争”讲到“国人信仰”,再谈到《周易》。一堂课下来,高子涵非常开心,孩子们也意犹未尽。“从这节课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上好课,先要学会走近他们。”(www.xing528.com)
经过长时间的支教,高子涵发现,与孩子们相处最重要的是对自身的定位:“不要把自己看作施与者,而应该做一个平等的交流者,和他们交朋友。”他笑着阐述支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2016年暑期,高子涵报名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星火计划”远程支教。一行十余人一同前往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开展为期三周的支教活动,有着一定支教经验的他迅速与孩子们打成了一片,一起度过了一段有意义的时光。分离时,被称为“小贾玲”的女孩穿上自己最美的裙子、平日里调皮的小男孩也将自己认真准备的礼物送给前去支教的同学们,一幕幕回忆在高子涵脑海中浮现:“孩子们慢慢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也很期待和他们的再次相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