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是舆情调控的前提,是政府和企业进行危机公关的决策依据。在2013年,政府和企业成功利用舆情监测进行了组织形象公关,在一系列舆论战中取得了胜利。
政府调控舆情的方式非常多样化,常常采取多种手段并举的“组合拳”形态。祝华新将网络舆论工作的12个关键词归结为“舌头、拳头、‘大V’、‘中V’、阵地战、游击战、净网、媒体把关、传播预警机制、舆情BOT工程、救火和思想建设”。[45]在政府的舆情调控中,中央级的媒体起到了举足重轻的作用,表明政府的立场,配合执法部门的行动。
由于互联网具有自我衍生的特性,基于互联网的舆论生态也空前复杂。然而政府的治理体系的制度化程度却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为了降低网络舆论的爆发速度和烈度。2013年政府进行了打击谣言大V专项行动,是舆情调控的一个重要举措。大V指的是粉丝数超过10万的微博账号,也就是所谓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有重要的操纵能力,官方媒体指出很多网络谣言都是通过意见领袖得到迅速传播。为此,我国提出了“打击大V,扶持中V”的微博治理策略,见表4-2。
表4-2 2013年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
(www.xing528.com)
经过8月来的一系列网络治理行动,人民网监测室发现微博大V的活跃度下降,发表微博的总数下降约1/4。打击“谣言大V”专项行动在短期内起到了抑制微博言论乱象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言论表达下沉到更为私密的微信空间中去。在此行动中,中央级媒体起到了主导舆情调控运动的作用,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央媒常常代表政府表明立场、澄清事实,扭转舆论风向。但如果越过司法程序进行舆论审判,也会陷入不够中立、客观的泥淖,被公众质疑其公信力。
与政府相比,企业相对弱势。企业舆情危机公关很难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只能通过对外发布消息,甚至采用黑公关手段——收买或者贿赂媒体的方式来调控舆情。2013年,一些企业开始积极地对媒体提供消息,利用媒体对外说明情况,与“抹黑”它的媒体展开“舆论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农夫山泉诉《京华时报》案,企业成功地进行了危机公关,扭转了与传统媒体机构之间话语权失衡的状况,见表4-3。
表4-3 2013年企业成功进行舆情调控的范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