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电视节目供给无法满足农村受众需求这一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推动公共电视的相关立法,提升农村公共电视产品供给的质和量,推动电视频道的本土化、社区化、公益化、专业化,为农村提供足够的电视服务,推动核心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这就要求我们的电视台本土化、社区化,为农民提供与其生活接近的知识;同时鉴于全国的上星电视台都是省台,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为了适应农民的需求,它们都可以适当地专业化。当然,这种以受众为中心的公共电视体系的建立在当下中国还不大现实,但我们有必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第二,推动其他文化资源进入农村,特别是印刷品。我们必须发挥大众传媒的“濡化”功能,完善农民能接触到的媒介层次,不仅停留于浅层的娱乐,而且还引导农民进行独立思考。让农民早早接触到核心的文化资源,为今后的向上流动积累人力资源。
第三,重建乡土文化传统,培养农民对民族和乡土文化的自豪感。石栏村现在面临着乡土文化的衰败,我们要真正地提倡、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乡土文化,让农民真心地喜爱、享受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主动地对其复兴,而不是被动地接受。(www.xing528.com)
第四,为全体公民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在石栏村,人们对电视的使用依旧停留在无意识的、嵌入式的、以娱乐为目的的仪式性使用方式上。如果他们能学会鉴别每个电视栏目的“营养价值”,有选择地收视,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积累文化资本,有助于向上流动。在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已是迫在眉睫,因为电视不仅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巨大影响,还对成人的价值观、决策机制起到塑造作用。
第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投入。农民之所以要向城市流动,是因为城市有更完备的基础设施,生活更方便;有更好的教育条件,让子女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有养老保障。如果这些都能在农村实现,农民没有必要背井离乡,而是能够就地转换职业身份,同时享受农村更好的自然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不仅停留在美化环境上,更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公共电视节目的有效供给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面对转型社会出现的电视节目供需矛盾,我们不能一刀切,让电视业又倒退回政府全权操办的阶段,而应在传媒获得市场的经济支持的同时,积极推动电视业最重要的公共属性的实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电视产品供给制度。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仅仅期待利用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来减小社会分层的程度,而不加强对现实教育资源的投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