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栏村电视场域的构建过程及新媒体赋权与治理

石栏村电视场域的构建过程及新媒体赋权与治理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石栏村的村民还是信心满满,当时他们将接通互联网的期望寄托在移动互联网上,他们已经从电视上获知国家要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的信息。2018年以后,随着国家扶贫攻坚政策的实施,石栏村的村民也在家中安装了宽带。智能手机在石栏村得到普及。(二)电视媒体进入石栏村电视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该村,是该区域较早出现电视的村庄之一。麻风病医院的出现给石栏村带来了电视这种现代文明。

石栏村电视场域的构建过程及新媒体赋权与治理

(一)石栏村的媒介环境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保证国家权力对农村的渗透,有效地组织和动员农民,国家自上而下地推动了报纸、广播、电影进入石栏村。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在村委办公室和小学订有报纸,特别是本省和自治州的党报,以确保中央精神的传达,但这种传达也只能到村一级,然后再通过广播转达给村民,在集体公社解散后,报纸对村民就彻底没有影响了。如今,石栏村中的村干部和农民中的“知识分子”,如退休教师,会订阅一些杂志和报纸。订阅较多的杂志为农业技术类和通俗文学类,如《农村百事通》《今古传奇》《中国故事》《故事会》等。但普通的村民一般接触不到这些纸质媒体。不同于城市居民集中、明晰的分布特点,农村订户稀少且分散,而送报机构很容易出现“发行实效性差、入户率低、期张缺失严重,甚至漏投、不投现象”。因此,印刷物在农村的影响仍然非常小,除了中小学生的课本外,最常见的是武侠和言情小说。

有线广播在大集体时期在石栏普及。当时各区[20]都有广播站,会播放一些通知和恩施县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偶尔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在人民公社时期,几乎每天都有广播讲座,还有广播会,每月30次,公社有什么事情都通过广播通知,还有农业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在1982年撤社并乡后,广播就不用来通知事情了,只是用来收听转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电视取代。

从1949年到1989年末,特别是在大集体时期,石栏村经常组织放映电影,地点往往选在村小学,农民隔了几山几岭都要打着火把去看。如今,电影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再有电影队下乡来放映。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民可以通过市场渠道买到武侠、言情小说,磁带或光碟存储的流行歌曲文化产品。于是收录机成了农民的追求,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石栏村迅速普及。后来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磁带介质被淘汰,农民再也无法从市场上购买到此类产品。于是,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一样,VCD、DVD机也进入了农民家庭,只是时间要滞后许多。

2000年以前,石栏村有什么信息需要传递都是“带口信”,找要去那个地方的人口头传信。识字的人之间则有写信的习惯。石栏一直都没有固定电话,直到2004年石栏才有一两家人安装了电话用于出租,不论接打每分钟收费1.5元。直到2006年中国移动在石栏村的一个山头上修起了一座铁塔——信号中转站,石栏才告别了没有手机电话的年代。现在手机在石栏村已经是人手一部,该村几乎直接跳过了固话阶段。

截至2012年,该村由于地处边远,还没能接入光纤网络。为数不多的几个网吧集中在二十千米外的乡政府所在集镇。村里仅有一台电脑,在当地一家商铺的家里。这是他家的儿子外出打工买回来的台式组装电脑,没有通网。不过石栏村的村民还是信心满满,当时他们将接通互联网的期望寄托在移动互联网上,他们已经从电视上获知国家要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的信息。(www.xing528.com)

2018年以后,随着国家扶贫攻坚政策的实施,石栏村的村民也在家中安装了宽带智能手机在石栏村得到普及。进村的公路也从原先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硬化道路,农民的车辆可以从国道一直开到家门口。曾经行人熙熙攘攘的山间小路长出了茂密的野草。农民也可以借助“抖音”来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且通过微信跟远处的家人联系。现代的信息传播网络已经将石栏村的村民带进了信息社会

(二)电视媒体进入石栏村

电视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该村,是该区域较早出现电视的村庄之一。石栏村的第一台电视机就出现当地山上的一座麻风病医院。20世纪60—90年代,石栏村有一家麻风病医院,位于村子的边缘地带,从恩施市区去麻风病医院的马路从石栏村穿过。麻风病医院的出现给石栏村带来了电视这种现代文明

最初石栏村只能收到一个频道,还需要树很高的天线杆去接收信号。山区信号微弱,还容易遭雷击。尽管收到的图像影影绰绰,还经常面临断电和信号中断的窘况,村民还是孜孜以求,因为那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国家“十五”规划要求解决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电覆盖,“十一五”规划则把这一要求提高到20户以上自然村。多年来,政府依靠地面推进“村村通”,这一做法初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最后5%左右的人口覆盖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利用直播卫星传输节目是提高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改进信号传输质量、避免与境外节目共星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21] 2005年,CJH家在石栏村率先购买了碟形卫星接收器,也就是所谓的“锅儿”,当时这种设备非常昂贵,需要两三千元钱。但是为了了解山外的信息,他们还是咬牙买下来了。现在只需要几百元,2008年起这种卫星信号接收器在石栏村开始普及。根据2009年1月的实地调查,该村实际能收到的电视频道数为52个,其中包括全国上星的全部省台和一些教育卡通频道,但是收不到CCTV3、CCTV5、CCTV6、CCTV8、CCTV9、新闻、西语、法语频道,不能收到付费电视频道。而在2005年最初安装卫星电视接收器的时候,石栏村能接收到凤凰卫视、阳光卫视、Channel[V]、星空卫视、澳门美亚、凤凰电影、华娱卫视、TVB、ESPN、ESPN体育和一些法国、西班牙的电视频道。自2007年8月之后,国家将原先使用的鑫诺1号等6颗卫星转发的节目全部调整到鑫诺3号、中星6B、亚太6号等3颗新卫星上,上述海外电视频道信号被中断。

“村村通”和卫星电视首先“通”了中央和省台的广播电视节目,而不是当地广播电视节目。这是中央对各级广播电视部门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必须遵守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村村通”工程使得广播电视传播内容更有一律性,与农村有线广播网和“四级办电视”的运行情况有所不同。传统的有线广播网在内容上一直具有因地制宜自办节目的倾向,在转播中央和省级节目之外,注意突出传播内容当地化、基层化的特点。“四级办”体制下广播内容的转播和发布权也主要掌握在基层,各级办台者有一定的自主灵活性。而“村村通”由于直接转播中央和省级节目,内容的集中统一性更强。结合1998年广播电视行业管理体制由“四级办”转向“两级办”的调整意图,内容方面的统一性有可能通过“村村通”渠道而得到更有效的管理。[22]因此,石栏村虽然能收到52个频道,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省级卫视,节目同质化严重。每天的节目编排总不外乎电视剧娱乐节目“包打天下”的局面,而其他省的新闻节目又距离石栏村的生活太远,总的来说实用性不大。目前全国有两个半农业频道,包括山东农业频道、陕西农林科技频道,以及CCTV7的农业军事频道。石栏村能收到除山东农业频道外的一个半,但村民反映节目时效性不强,再加上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农业频道示范作用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