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常态下的民生新闻走向:《今日视线》的高起点与大作为

电视新常态下的民生新闻走向:《今日视线》的高起点与大作为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汕头电视台的最大发展亮点,则在于立足已十年的《今日视线》,不仅获得极大成功并在继续探索一条在电视新常态下民生新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正是这一本土化的实践造就了《今日视线》傲视群侪的地位。《今日视线》借助其多年来构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多次整合,以创新的形式开展公益行动,节目自开播以来,发起并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多达130多个。

电视新常态下的民生新闻走向:《今日视线》的高起点与大作为

“我的地盘我做主”。城市电视台在中国广电系统或行业中,定位区域媒体,按市场份额占有总量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而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方面军。而这一方面军的最大发展利器则是本土化的“民生新闻”。“关乎民,关注生”,作为与百姓生活“贴得最近”的节目,民生新闻承载着社会的重托与希望,也夯实着城市广电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宏伟基业:民生新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庞大的受众群,而这类节目的质量往往决定了一家电视台的传播水准与综合实力。坚持“新闻立台”与“以民为本”,是电视行业良性发展的自觉选择,更是社会进步,公民文化素养提高的需要。

2015年7月,笔者专程去到已挺进广东省城市电视台创收前三的汕头广播电视台进行实地考察,颇受深思与启发。今天,面对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与城市广电发展瓶颈的现实困挠,城市电视台的主动作为在于它面对的是上压下顶、左拉右拽,同城共处,多重挤对,且自身覆盖面积有限的生态环境,但它也有在多元竞争格局中,拥有文化观念开放、地缘亲情浓厚及城市经济实力占优等其它层次所不具备的优势,因而发展也有着诸多突破性的亮点。而汕头电视台的最大发展亮点,则在于立足已十年的《今日视线》,不仅获得极大成功并在继续探索一条在电视新常态下民生新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今日视线》十年来的发展启示

当下的视听领域,迎来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讲究个性化、人性化,突出平民草根与参与互动意识的时代。其间,全国各城市电视互为对手,各显神通,头角峥嵘,只为能够突出节目同质化的重围。而落后者,原因种种,但结果只有一种,即“媒体在文化市场上的弱势化,必然导致其政治影响力的边缘化”。但在抢占市场份额,吸引受众的过程中,受收视率导向等影响因素,民生新闻领域陆续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低俗、庸俗现象。肇始于上世纪末并最早显迹于山西、江苏的民生新闻,经历了十五年多全国性的潮起之后,如何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何提升民生新闻的品味与质量,是尚处于政治生态、传媒生态以及市场生态中特殊群体的城市广电的重要命题。汕头电视台《今日视线》节目则创办于2005年9月,首播频道为汕头台二套,口号为“了解世情关注民生”,节目内容覆盖民生政策、治安法制、经济文化、医疗教育公共卫生等方方面面。在创下全国同类城市台新闻节目最高收视率的同时,不仅回避了低俗化及庸俗化的问题,而且通过“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获得了社会与业界的广泛好评。2015年2月,《今日视线》从全国近千个电视频道中脱颖而出,入选2014年度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地面频道新闻类栏目满意度前十强;2015年5月,《今日视线》获得2014年广东省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十佳”栏目奖。究其原因,实地考察证实主要源于汕头广电人主动拥有了“本土化”与“公益性”这两把“利刃”。

一是本土特色培养辨识度。《今日视线》采用潮汕方言播报,目前以其栏目突出的地方、公益、精品、服务与监督五大特色,构成了潮汕特色浓郁、且语言诙谐幽默、生动通俗、亲切自然的节目风格。节目开头的新闻提要,其借鉴民间说书或评书艺人常用的押韵的潮汕话顺口溜(当地称之为“作四句”的语言表现形式),把当晚的新闻内容编写成句尾押韵的“四句”,直观浓缩、朗朗上口,加之主持人在节目开篇说书艺人一般的生动表述,使得这种表现形式影响深远,在市民中广泛流传,成为节目的鲜明标志。而不乏文化韵味且大有语言精妙之处的方言播报,对于形成地方节目特色、提高受众市场收视率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其实践来看,民生新闻节目本土特色培养主要表现在深化本土内涵、立足本土文化和聚焦本土服务这三大方面。10年来,栏目中三大版面的《焦点关注》《热线搜索》《民生点击》所报道的内容,多集中在社会热点舆论监督、服务资讯、好人好事等等方面,相关新闻报道多达3万余条。而栏目要求均指向:一是在更广阔的区域内谋求受众的扩大化,着重突出视角的本土化,关注本地人民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而不仅仅是发生在本地的事;二是看到各个地区由于文化土壤的不同产生出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受众的不同需求层次,这是城市广电扩大受众收听收视范围的瓶颈,但也是城市广电的独特优势,当中并不鲜见的方言类新闻节目其有效出路在于经从“语言视角”转为“文化视角”;三是直接面对特定的本土受众和市场,根据受众需要量身打造适宜节目,通过关注受众利益,将地缘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突出服务效能。而正是这一本土化的实践造就了《今日视线》傲视群侪的地位。

二是公益特色培养节目温暖度。作为现代文明象征之一的公益慈善,体现出社会对困难群体与个人的人道主义关怀,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为“宣传舆论主阵地”的电视媒体,在传播公益慈善精神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今日视线》借助其多年来构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多次整合,以创新的形式开展公益行动,节目自开播以来,发起并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多达130多个。其中,“援建乡村图书室”活动已连续举办10年,截止2014年共为潮汕三市(汕头、揭阳潮州)51所乡村学校建立图书室,送去爱心图书超过40万册,使12万多名农村学生直接受益。2013年4月,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发起“情牵芦山艺术品慈善拍卖会”,一共筹集到104.1万元的善款,用于芦山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2013年联合汕头市公益基金会开展关爱困境儿童活动,三年来共资助全市范围内的困境儿童663名,发放的资金累计413万元,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境况。通过策划组织一系列的公益行动,既提高媒体公信力,又扩展了节目影响力,进而受益于收视率,让这些有口皆碑的社会效益联带出《今日视线》可观的经济效益。

关于传媒“公益性”的定位,笔者当年曾在汕头姊妹城市潮州的电视专项调查报告中做过这样的论述:中国电视目前“亦政亦企又非政非企”的定位角色,决定了整个视听行业没有出现完全非营利的公益频道或公共电视;而且,公益也绝非媒体特别是商业性媒体与生俱来的属性。但我们又必须承认,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框架内,公益性事实上也是中国电视的属性元素,并一直被视为主流媒体进行组织传播必备的媒介伦理,体现着媒体发展的社会价值观。它通过所规定的公益广告、倡导的公益活动以及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的公益宣传,既是耳提命面又是春风化雨般地影响着一代代电视传播者和社会普罗大众。但不容讳言,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传媒市场化改革不断衍进,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为主的传播指导思想,逐渐成为潜在的意识形态话语,被电视产业化和经济效益的显在追求所代替。因而在可见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媒体直面自负盈亏的生存压力,特别是地方广播电视传媒的确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公益品牌和形象缺失”问题。承担媒体社会责任,努力打造公益品牌和形象,提升媒体公信力和美誉度,是当前地方广电媒体必须走的一条路”。[53]汕头台的实践表明其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把握了正确的方向,而事物的发展正是从其悖反的律动中让我们看到了媒体正能量的潮起与潮落。

三是高效背后保持生存危机感。从央视索福瑞提供的系列数据看,2007年起,《今日视线》年平均收视率在50%左右,创下了全国城市台民生新闻节目的最高收视纪录。后来,收视率采集方式从日记卡改为纪录仪,数据又显示,其收视率在潮汕地区电视栏目中一直名列前茅,稳定在15%左右,市场份额保持在50%。收视率对于民生新闻节目而言确是一个硬指标,没人会将注意力放在一档收视率欠佳的节目上。媒体市场化转型不得不让我们理性地思考如下问题:哪类人构成了这档节目的核心受众?这些受众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对节目忠实度较高的受众中有多少处于中产阶级广告业革命的标志之一,就是从单纯推崇到达率发展到追求注目率以及对精读率的更高要求。因此,广告商更看重有效的潜在顾客。

而正是在民生新闻的市场化问题上,受众层次低与影响效度受限确实会构成这一新兴新闻品种的发展短板。因此,在既定发展目标面前,民生新闻为确保具有良好的社会与经济的综合效益,必须自始至终要高度注意为本地不同的收视人群提供不同的新闻价值和用户体验,以便在新闻的差异化和梯度开发甚至包括信息方面的密度与节奏等方面有着不同凡响的新表现与新作为,让暗藏的危机带来事业的转机与生机。在实地考察中,对于《今日视线》中值得进一步改善的地方或应该加把努力的方向,考察结果表明,在高收视率面前同样还得居安思危,况且栏目发展还须从“有信息量的密度与节奏加大的空间、舆论引导的力度与脱敏性的进一步加强、民生新闻向公民新闻的全面提升”这三个维度去加以把握,做到与时俱进,确立在电视新常态下民生新闻的时代走向中迎来事业新的巅峰。

二、在电视新常态下民生新闻的时代走向

1.电视新常态的现象及民生新闻的现实状况

2014年8月,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已出现互补融合的发展态势,媒介融合乃至媒体融合是在新形势下电视媒介必须适应的“新常态”。换句话说,近十年间新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在传播格局上带来的冲击和改变,如果运用“新常态”一词加以阐述,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受众对传统电视媒介在心理上的选择需求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常态”虽发生了改变,但远非消失,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在当下应是融合共存,而非此消彼长。

在媒介融合深化、传播技术发展、多屏互动普及的背景下,中国电视新闻业在展现出不少可圈可点、卓有成效的新变化之时,却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生存态势。作为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物的电视民生新闻,面对新媒体冲击、渠道分散以及传统媒体公信力下降的现状,如何集中民声、汇聚民意,其未来的走向、出路为何?学界对此问题的讨论呈百花齐放之势,或提议对新旧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或开掘新渠道取而代之,但民生新闻改革却是各方学者认定的必经之路。

由于民生新闻天生的地域性与接近性,绝大部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于省级电视台地面频道和城市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等非上星频道内,且一直是这些频道的主打节目,支撑着所在频道收视率的黄金曲线。民生新闻突出的市场表现,并没有平息由其内容低俗化所引发的争议。引发担忧的是:并不鲜见的过度娱乐化、琐碎化、庸俗化的民生新闻会不会对新闻媒体的公共职能产生了削弱作用,还是民生新闻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

在电视新常态背景下审视民生新闻生产态势,逐渐成为报道惯例并得以保持的是其新闻生产基本流程的一系列创新之举。当中包括在信源获取方面:以新媒体媒介为原点,将微信公众号、微博热门、朋友圈热议话题等纳入民生新闻的信源体系,并投射到具体报道当中,完成对传统报道的反哺;还有采编方式的变化:“海采”的新采访模式在民生新闻报道中流行。所谓“海采”,即街头随机采访的口语化、通俗化表达,主要形式是针对某一话题或问题大范围进行的随机采访。海采将新闻视角从“事件”出发逐渐倾斜为对“人”的关注。通过对不同人的访问,得到不同答案,带出不同的人生故事,达成对社会群像的扫描,将零散片段组合,能够从一个侧面集中勾勒民众所思所想,呈现当下生动多元的社情民意;在新闻呈现上:多屏互动取代单向传播,具体表现为不一定将传统电视机终端始终作为首发屏幕或主屏幕,而是根据报道议题或受众细分适时调整,与移动终端、新媒体平台整合呈现。于技术层面上而言,新闻呈现的视听盛宴,集中表现于数据可视化的创新。它突破以往静态图表的单独排列,结合虚拟演播室技术,通过三维图像实现数据的立体化呈现。[54]

2.城市大台民生新闻可能或应该有的走向

(1)追求深度,变“小民生”为“大民生”

就目前国内的电视民生新闻而言,已逐步从初始阶段琐碎而凌乱的情形向一种新的境界过渡,这种新的境界正在摆脱一味迎合受众的初级状态,向更为高级的层次迈进,这种更加高层次的民生新闻,业界称之为“大民生新闻”。“大民生新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www.xing528.com)

第一,从范围上来讲,大民生新闻报道的范畴更加广泛,凡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受关注的事项,均属于大民生新闻可以报道的范围。需指明,大民生不是泛民生,不是有关百姓的一切内容都是大民生新闻涉及的内容。大民生新闻必须是适于公开报道并受到广为关注的内容。第二,需强调一下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的关系。民生新闻是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政治背景下应时而生的。因此,民生新闻应成为重视民意、满足民需、改善民生之利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为公民的自由表达创造最大舆论空间。第三,我们讲“大民生新闻”,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要将时政新闻中的民生内容,纳入到民生新闻的报道之中。或者说,大民生新闻,就是在原有的社会新闻、市井新闻的基础上,增加时政新闻中的民生内容。[55]

为此,大民生新闻可视为在吸收民生新闻“合理内核”基础上的一种提升和扩容,是对原始意义上的民生新闻合理“扬弃”,是对事关民众生产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公开表述,绝不是庸俗新闻以及家常里短的碎片式报道方式的变形。

(2)体现宗旨,实现公众与政府“对话”的转化

电视民生新闻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变化,已顺利完成从“宣传”到“告知”再到“效能”的职能转变,利用媒体的有效援助来凸显媒介“效能”大多体现在节目中时下流行的记者帮忙板块。如何将媒体责任和有效援助完美融合,当务之急是实现“效能”到“对话”的升级再造。对话双方包括如下三种:媒介与公众对话、公众与公众对话、公众与政府对话。然而有关于公共事务的讨论上,公众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平台依旧缺位,脑海图景中的“大社区”构想仍然没有建成。通过“大社区”,公民能够在了解自身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别人的诉求,以便在公共利益上达成共识,对问题矛盾进行判断和讨论。至于打造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平台,则是“对话”的最终目标。媒介与其充当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传声筒,不如构建出让公众与政府直接对话的平台。比如将政府官员直接请入演播室与民众进行对话;或者随节目组进社区走基层,直接听取民众所想所思,节目组再进行及时的跟踪采访报道;亦或者可以在节目中针对某项公共议题链接政府网站论坛和官员邮箱。此举对于公众而言,满足了其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朴素渴望。对政府而言,知道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所思所想,才能进一步探索解决之道,而非俯视众生,坐而论道。总之,在公众之间以及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平台架构应该是民生新闻今后更加努力的方向。[56]

(3)数据新闻:电视新常态下民生新闻的“升级版”

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新闻生产方式。简单定义,数据新闻就是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统计等技术手段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新闻故事的新闻报道方式。[57]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引用数据新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数据,是一种比单一的图像、文字报道更为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助于受众从宏观层面了解报道对象的整体情况。数据新闻以其多样的呈现方式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中简单的声画模式,进一步开发新闻报道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其交互式的互动特点不仅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也让数据新闻简化的呈现结果契合电视新常态下快速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央视分别于2014年1月25日以及3月4日首播的《“据”说春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受众解读春运新趋势、新动向)、《“据”说两会》(用大数据解读两会民生关注焦点),栏目通过与多家互联网公司合作获取实时数据,以及网民的抽样调查大数据,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信息源,为国内“大民生”电视新闻节目引入“大数据”形式开启了一个种新的尝试。当然,目前各大城市电视台对大数据信源的开掘手段还比较单一,且多集中于例如微博、微信的实时热议,百度搜索排行榜等网络大数据上,对于一手数据和其他数据库资源的利用还有待强化,这是一个缺口,也是一个可能突破的机会。

三、《今日视线》高起点下必须有的大作为

(一)十年发展提供了高起点的三定位

1.成为宣传舆论的主阵地,从积极搭建社会公共事务平台入手。当下中国行政格局是一级政府一级媒体。城市广电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历来是地方党委、政府宣传动员、发布政令、部署决策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当地群众关注时事,掌握资讯、接受舆论引导的主渠道。但在行业竞争压力倍增,地方生存空间有限的环境下,它必须超越“传声筒”式的单向传输模式,实现从依赖行政垄断地位的“主渠道”到拥有社会舆论引导力的“主阵地”——“宣传舆论主阵地”的有效提升。当中,拥有基于信息公开透明,政治清明廉洁,行业规范并严于自律所锻造的公信力,将是中国新闻主流媒体直面新媒体的冲击而走出困惑与低谷,在市场化伟大转型中成功崛起并有效扩增影响力的不二选择。面对其中突出的一系列社会化的问题,相应的要求是,坚持“导向金不换,收视硬道理”,从而不断增强舆论的引导力,增强社会的影响力,提升媒体在当地党委政府心中的地位,提升在本土受众中的知名度与话语权。汕头广播电视台的既定目标仍然是:改革民生新闻,构筑宣传舆论主流阵地。这就需要该节目通过不断强化公益服务功能,积极介入社会事务,努力为市民搭建一座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平台,逐步实现从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跨越。尊重受众诉求,选材贴近百姓需要——节目以平民化视角,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体现对百姓的尊重,从感情上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同时以群众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为主要报道内容,引起普遍关注和欢迎。节目注重民生利益的主张和维护,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每当突发事件或热点事件发生,《今日视线》必定坚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跟踪报道。群众将《今日视线》视为“贴心人”,“有事找电视台”成为他们倾诉烦恼忧愁、解决处理问题的共识和习惯。播报方式的口语化、通俗化——根据本土族群对方言母语天然的特殊情结,节目在写稿、播报上均采用方言形式,甚至使用大量的俗语、俚语,同时采用诗词的押韵形式组织串词,使之琅琅上口,增强节目的亲和力、亲切感,使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适时开展舆论监督,引导社会热点——节目注重寻找党政重视与群众关心的结合点,把宣传主题巧妙地化解为新闻事件进行宣传报道,并适时开展舆论监督,推动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工作效能提高和社会管理的规范,有效发挥新闻对党政中心工作的推动作用。

2.成为文化产业主力军,从联合开发新媒体领域中稳当起步。广电传媒在文化产业的竞争中独具三大优势:其一为丰富的传媒资源及内容的原创能力;其二为数字技术领域前沿的优先位次;其三为对资本吸附能力及无形资产的快速增值,体现出它作为现代传媒所具有的一种以公信力为基础,兼备科技引领、创意主导和资源集约的现代文化产业特质来,并表明它在文化产业部门中最具开发前景、最具发展潜力,拥有了一个经营主体难得的充分资源优势与厚实发展基础。如果说,寄身地方一隅的城市广电希冀突破诸多的先天不足,就是要开掘自我,打破事业属性铁链,敏锐地从所在城市的转型升级中,从文化产业软实力的打造中,看到城市广电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即着力突破以信息和版面资源售卖为主和“广告一业独大”的传统发展模式,通过科学决策,争取以“主力军”身份,化事业依附工具为投资运作主体,以全市性重点文化工程项目为重要依托,努力构建系列相关的全媒体、全数字、高科技、多元化的现代传媒发展体系,加快形成大投入大产出、资源集约、布局合理、后劲强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平台,也因此带出传媒与城市互为依存对象的良性循环,即传媒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助推器,而城市又是传媒发展的加速器、孵化器,两者互相建构互相促进。因此,城市广电能够成为所在城市一张有代表性的名片,意义十分重大——实现城市文化资源“自发聚集”向“有序引导”的自觉转化。《今日视线》在新媒体技术的积极介入与产业软件的开发方面已初见成效,节目组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并开设互动评论,网友可以对热门新闻进行转发评论,或者直接提供新闻爆料线索,目前已经拥有超过12万粉丝,节目的网络点击率在本地名列前茅。与此同时,汕头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的手机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汕头橄榄台”APP,已由iso手机系统正式上线。该平台集新闻、政务、民生等综合业务,以图文,视频等形式,通过客户端,传播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节目,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在政府,企业,市民之间搭建桥梁,提供便民信息,旨在与打造汕头本地资讯第一新媒体平台,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3.打造内容服务主平台,从注重内容为王向“产品为王”转变。电视媒介的主业还是内容生产,只有主业这只拳头够强,才有力量伸出另一只拳头与别人竞争。不可否认的是,就民生新闻而言,原先注重的“内容为王”在现今的市场竞争中,极易沦为简单地模仿成功的节目形态,缺乏自主创新性。即使做到极致,也顶多将频道内容精品化和栏目专业化,但在纷繁多样的节目中,若只靠一档节目或一种类型的节目只会故步自封,失去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因势调整节目制造策略,平衡好单靠王牌节目产生市场价值的风险,应是包括城市广电在内的各级广电集团重点考虑的调整内容。要知道,传媒市场的竞争绝不仅仅是资讯内容的竞争,同时也是作为推动媒介发展的外部动力的技术竞争、而且还是渠道与表现形式的竞争、游戏规则的竞争、整合机制的竞争以及运营模式的竞争。特别是,当内容质量的提升在现有的制度框架范围内难以获得上行空间,或者内容要素在传媒市场竞争中的价值度有所降低的情况下,载体要素、规则要素和优化整合与运作模式创新就变得更为重要。因此,《今日视线》不能满中既有内容成果,其新起点,必须建立在认识媒介产品是一个远大于媒介内容的概念的基础上。一是从传播渠道上看,因为受众资讯的获得不再执著于某个媒体“全程依赖”,而是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环节上使用不同的媒介,内容产品越来越需要通过不同介质平台的关联组合,形成一个适应于人们新的媒介消费习惯的“产品链”与“服务链”,当中固守于一种介质形态的经营模式将被打破。二是从资讯内容上看,专业媒介的价值立足点已经从新闻事实的观察与报道中必然要转到资讯内容的权威辩识与解读上,认可新闻媒介的价值已逐渐由事实传播的第一落点(时效性)的竞争和第二落点的竞争(事实的完整与全面)逐渐转移到第三落点的竞争,即眼光的竞争、标准的竞争、视角的竞争、观点的竞争和把握事实的方法与逻辑的竞争。三从传播规则上看,要把握内容与内容、内容与载体、产品的功能流程、传播者与受众(用户)之间的关联方式。现阶段在媒介的传受关系上,如何有效地扩大受众(用户)在传播过程中的选择权、接近权与表达权,使其在内容产品的策划中实现区别于传统模式的创新与构建,是传播领域“平民化革命”中最具开发价值的方向。为此,《今日视线》以往强调的内容为王观念要相应提升。

(二)特区生存环境赋予的大作为使命

1.汕头特区不特的历史遗憾

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建立汕头经济特区。由此,汕头经济特区及其特殊政策通过国家立法程序正式诞生。汕头虽然地处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连接点,作为中国著名侨乡拥有亚洲首富李嘉诚等诸多海内外潮汕籍企业家优势,但历经三十五年的发展,汕头却备受“特区不特”的困扰,发展落后于其他经济特区甚至广东省平均发展水平,经济总量排全省第十余位。以往的数据表明,汕头GDP的增长率从1996年的16.04%下滑到2000年的7.3%,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1年更是出现18年来第一次负增长,是全广东省唯一GDP负增长的地级市。中共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对此曾表示,“如果汕头不再争取加快平台建设,特区将只剩下一块牌子”。相应的是,汕头主流媒体在利用经济特区倾斜政策迅速提升自身地位的努力方面,也留下了相当多的空白。如在节目品牌集群、专业人才聚集与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其它特区媒体同行有了不可忽视的差距。

2.汕头特区该特的媒介使命

汕头特区的“特”,一同让身在其中的广电同人爱恨交加。之所以喜欢“特”,是因为当中有政策大资源,可先行先试;之所以羞于“特”,又因人们心中都有一杆秤,有一说一。虽然经济实力不能直接代表传媒水平,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却是一条铁律。而占据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的汕头市,传媒业界也是习惯于按照经济特区的名与实来衡定其表现的。因此特区该特——这“特”,反应在其广电媒介的使命中,应该为“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应被贴上大气魄,高视野和大局意识的媒介标签。而反映在全台最高收视率的《今日视线》,作为其头版头条且最能引发舆论热议的“焦点关注”板块,在报道视角和题材选取上应该也同样体现出更多的特区情怀,多些报道和特区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还有敏感题材的方方面面,少些报道七零八碎的家长里短,做到由民生新闻向公民新闻的全民提升。更重要的还是,汕头广播电视台在10年的长足进步中,除继续在《今日视线》这一节目品牌的成功打造之外,其该特的“特”,是否应该理解为别人所不能我能,别人所不敢我敢,或者是别人干上的我更能干的“特”。除了无可争议的地域开放的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先行先试”的政策倾斜之外,加上潮汕人擅长的实干也还不够,她更多要靠思想观念的新锐与对社会发展有更急切的责任感来去争、去创、甚至去抢来呈现,而且她还要做得比别人更多、更快和更好,并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才更有信服力。为此,我们由衷期待着她的新作为与大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