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立在新闻,赢在娱乐。不可否认,当下的视听领域,迎来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讲究个性化、人性化,突出平民草根与参与互动意识的本土化娱乐时代。这是一个标志着中国式的文艺晚会和综艺节目在继续葆有娱乐性、大众化的特征外,进入到一个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原创的过渡阶段。
上海东方卫视的表现——系列梦想品牌的定位,继《中国达人秀》之后,更鲜明站在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上:“梦想的力量,你我同在”,成为中国梦追寻的一道炫丽风景线:
一、“用中国人的声音诠释中国梦”!东方卫视“梦想”(蓝)品牌的理念打造进入价值观诉求层面,与湖南、江苏的快乐(绿)与幸福(红)构成当今中国梦愿景实现的三大基色
政治家办台的敏锐:音乐是跨国界的,但偶像带有学习榜样的意味则是有敏感度的。因此节目“为名称纠结了很久。”“找到《中国梦之声》这个名字,我对节目就有了50%的信心”。而且必须是“用中国人的声音诠释中国梦”。裘新台长如是说。旧瓶装新酒——追梦与释梦,这是一个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巧妙结合的典范,舶来品并没有本土过敏,保有本土核心价值观,娱乐节目做到了政治导向与市场生存的和谐相融的境界。东方传媒人也因此有了红顶文化商人的本色。
青春期理想的放飞:动感决定活力,将节目定义“青春中国梦”并确定为85后年轻人的励志成长史,是锁定青少年,锁定真爱做梦的一族。东方卫视受众目标偏重高端——高中文化以上,偏重媒介素养,因而也更看重争取有理想、有激情、有远景憧憬的青年一代的收视回归,少年强则中国强,观众年轻化则媒体有活力,有后劲。
品牌新理念的诠释:“自由而自信”。“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自由自在地歌唱,这是多美好的事情。而在歌唱中展现出的那种自由而自信的状态,是最打动人的,而这我觉得恰是中国梦最本质的东西。”在接受《中国广播影视》专访时,台长裘新清晰地记起背诵作家王朔作品那段文字后的感受。“梦想的前提是给人希望、给人机会,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表达和提供这种正面的能量。”
中外元素和谐混搭:美国梦与中国梦是有相通之处的。外来引进的目的,在于强调借鉴中的自我提升与完善,从普适性的接受到本土化的回归,当中尤忌食而不化与水土不服。应看到,即使是比中国大陆远为先进的欧美文化的节目模式,在肯定其对文化批判和建设有着现实意义的同时,也不能掩盖其内蕴其中的消费主义与娱乐至上的消极因素。因此,本土化去芜存精的合理扬弃,首先就在于做到中国价值观与世界普适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即要求从具体的国情出发,关注其价值理念是否符合本土受众的审美欣赏习惯,是否与国内现实价值取向、道德意识相一致,是否具有积极整合社会价值及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能力。简言之,要看其是否能够融入中国元素,形成良性共振效应。在《中国梦之声》,评委择选中用谢谢来取代“NO”,消解了西方文化竞争残酷的张力,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机巧与对学员的人格尊重,不以胜败论英雄,让场上氛围更温馨和谐。而与其他同类节目相区别的是,偶像确实不能以声音完全衡定,突出逆袭复活,当中平民选手邓小坤不能下,看重的还是选手的综合素质与内在品质。
二、《中国梦之声》对偶像心理的现场演绎,是为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灌注正能量
明星偶像化——这是大众媒介时代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无法避免的商品化逻辑的必然结果。成熟与理性似乎与偶像崇拜绝缘,但偶像崇拜确实具有双重效应(励志向上的榜样作用与一味是好或偏执的“晕轮效应”):一方面,要看到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青春期寻求自我设计、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的需要,不能忽视,也不能阻隔,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亟须重建的当下还得给予必要扶持或适度张扬;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偶像崇拜效应其合理性背后也包含有明显的肤浅和粗疏,甚至还会不期而至与整个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发生错位、抵触和对立之处。这里,能够给荧屏内外带来正能量的,应该说现场的主持与有权作出评判的导师组与观众评审团责任重大,关系深远。因为他们共同担当着文化修养、思想情操、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观照并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现实人格。当中忌讳“毒舌”,适可煽情,少用互掐;给予的是多些鼓励,善解人意,例如宁可评委集体背对也不让学员难堪等等;需要强调的媒介专业主义,即是:理性、建设性,并体现善良与真诚。这意味着不破坏、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盲从、不自大,用自律带来自由与宽松,温情而不煽情,带出社会正能量。我想这也是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严格限娱令下还能获得绿色通行证的前提与必备件。
《中国梦之声》——偶像召集令。“让每个中国人过上好日子,让每个人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种对小人物的希望和梦想,本身就是中国梦”。栏目隆重开办的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生动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受众在媒介素养的习得中理性对待偶像崇拜,即把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引导他们通过对媒介素养的习得辨别媒介真实和社会真实、符号偶像和现实偶像,促进偶像崇拜的理性回归。当然促使这种理性的回归,需要的是现代化的视野与健康的人格——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如果固守一元化观念下的道德权威,一味灌输说教,效果必然适得其反;需要的是在健康人格的塑造中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目前“神组合”的评委表现还更多体现在温情与关怀上,过多的率性的“我爱你”,也包括学员对理想低层次的浅疏表述,表明理性表现仍有上升的空间。要使节目始终葆有心灵鸡汤,即使是顶级导师也是要培训的。
青少年的梦想之美就在于实现的过程,但追求梦想一定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梦想的实现和对梦想所要求的付出、创造、辛劳的理解往往是想匹配的。“一开始的清唱就保证了学员要具备实现梦想的基本素质,之后一轮一轮地打上去,经历很多的磨难。最后才能站在一个真正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任何有梦想的人都要预备好经受过程中的挫折与磨练,要想成功就要懂得付出,虽然艺术也讲一定的天赋,这一点在《中国梦之声》的赛制上体现得极为明显。被偶像天王黄晓明评委高喊的“你就是我在《梦之声》寻找的公主!”的邓小坤(菜缸公主),憨厚且倔犟,其逆袭复活上位具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即突出了青春偶像的内在品质,也体现了六亿五千万农民兄弟顽强生存,逆境中崛起的坚强意志。(www.xing528.com)
三、功夫在诗外:节目产业链的主动追求为东方梦想品牌打下坚实的实力基础
传媒发展离不开产业推动。当初东方卫视之所以决定购买American Idol的模式,并能巨资投入,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事人能够清醒认识到它对于产业的带动:“虽然国外模式有很多,但从对产业带动的角度来说,idol的成功概率是最强的。我们当然希望我们挑选的模式今后能够为产业带来更大的爆发力。”
中国电视业是尊重意识形态的特殊产业。中国省级卫视实力的颉颃,其背后是产业化进程快慢的较量。中国传媒发展须时历三部曲,即由行政事业型而宣传经营型而特殊产业型。上海广电传媒在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荜路蓝缕,历经甜酸苦辣,体会尤深。
一是有意打造媒介产业价值链。当代中国广电业最大的认识误区是借产事分离而人为中断传媒产业链。但上海广电传媒界却清楚地定位自己的新发展方向:“一个媒体与娱乐集团,一个致力于内容产品开发、生产、播出、发行以及多种娱乐产业运营的产业机构”。正是认准自己发展的大目标,《中国梦之声》团队能够加紧自己的脚步,用专门成立的产业开发部开始打造节目产业链,除了为人气学员量身打造规划外,其他跨界产业也在节目方有意地“牵针引线”下向学员伸出橄榄枝,音乐剧、舞台剧甚至影视约都已经在洽谈当中。“做节目也要讲中国梦,要为我们的节目寻找一条前所未有的产业链,并通过这些产业链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平台,才是我们的中国梦。”只是当中的“内容为王”还得让位于“产品为王”,做到与时俱进。当着电视娱乐节目扎堆出现“家族相似”的特征而导致节目同质化,决定了内容为王的择向发生了向定制性内容为表征的“产品为王”的倾斜。实际上,号为包含有载体、资讯与规则三要素的“媒介产品”,其内涵已远超内容概念,一是强调打破以往对单一媒体的“全程依赖”,确定内容要素越来越需要通过不同介质平台的关联组合,形成一个适应于人们新的媒介消费习惯的“产品链”与“服务链”或叫协同化的整合营销“流程”;二是突出节目内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对于分众的、个性化的丰富内容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三是着意改善传受关系,参与传播领域“平民化革命”,要求有效地扩大受众(用户)在传播过程中的选择权、接近权与表达权,使其在内容产品的策划中实现区别于传统模式的创新与构建。《中国梦之声》已开始并在逐步熟练地应和着这一行业主旋律。
二是借助新媒体实现品牌延伸。媒体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全媒体品牌战略已被定为东方卫视品牌打造的重点,这是有前瞻性的举动。因为在努力打造内容制作商的过程中,与新媒体的合作确实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助推宣传的角色,而是要积极有效地与利用网络化的新渠道与服务平台,尽可能有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群吸附到东方卫视的视域中,赢得青少年者就能赢得未来。《中国梦之声》明显具有品牌延伸的价值,因此在打造并确立这一品牌地位的基础上,可有意将其品牌的影响力运用到新的产品或服务上,当然也包括开展深入的项目合作与新的衍生栏目开发,从而实现以更少的营销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
三是期待最终创造且输出模式。“节目本身的成功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这种成功可以被复制。只有可以被复制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台长裘新表示,“一定要把好的东西通过制度、通过团队固化下来。要能够把包括团队、宣传推广、节目制作等等成果转换成工业化的流程,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导演组和宣传组并行的节目运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下,“梦之声”俨然成为一个全台的项目,“全台包括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在内的所有宣传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而项目活则全台活。
中国电视节目尤其是娱乐节目形态的学习借鉴,是有一个从引进消化吸收模仿性创新、依赖性创新上升到自主性、集成性、原始性创新的过程。当前,全国省级卫视纷纷通过正视渠道引进海外优秀节目模式,虽然耗资巨大,但大都能够积极改善生存状态,从而获得快速发展甚而异军突起的机会,这既是中国传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动摒弃简单临摹与无序克隆、自觉尊重知识产权的历史进步,也是通过买断专利版权,避免竞争对手觊觎自身的有效防范性措施。只是电视节目作为精神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模式类节目应该充分考虑引入国的实际情而况加以变通,关键处是强调对引进节目的核心把握,即通过分析吸收引入电视节目模式的内在经验,探究国内类似节目运作新模式的可能性,用以指导本土电视节目新模式的尽快形成。
如今,通过《中国梦之声》的成功借鉴,东方卫视人如是说:“就像我们现阶段学习模式一样,所谓的模式,是指已经经历了千百次的锤炼并证明过,因此拥有比较高的成功概率。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模式,最终创造模式,并且输出模式。”对此,我们抱以乐观的期待。只是对目前全国省级卫视同类节目的扎堆,以及相关人才资源的有限和受众一再的审美疲劳,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当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模式类节目之于白热化竞争中的各省级卫视,同样是把双刃剑。靠着引进成熟的国外节目模式固然缩短了节目创新周期,提高了创新速度和应变能力,但文化与国情的迥异和类型化引进节目的挤压,能在市场实践中脱颖而出并成为收视常青树的实在不多。当着眼下的成功更加迫使决策者不惜继续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将未来寄望于既选模式之时,确实也应静下心来理性思考下一步该走的后续之路,功夫其实在诗外——因为节目或栏目的竞争,其实还是光华后面人气的较量与体系的颉颃。
“给平台是最大信任、给机会是最大激励”的从业境界,最终还是需要科学发展的理念支撑,需要求真务实的作风保证,需要和谐有序的体制给力。这里,中国传媒的产业化改革正未有穷途,需要上海东方传媒人的执着努力,更需要全国同行者的认同与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