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原电视台《新闻快车》:高端立道义,十年磨一剑

太原电视台《新闻快车》:高端立道义,十年磨一剑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北一南,同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品牌栏目,《新闻快车》和《南京零距离》一样享有电视品牌栏目三方面特征:高知名度、高信任度、高美誉度。而太原电视台能够坚持新闻立台方针,并切实培育起《新闻快车》这样一档品质优秀、观众忠诚度高、贴近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节目,无疑是从战略层面对自身实力和地位的最好提升。

太原电视台《新闻快车》:高端立道义,十年磨一剑

民生新闻的出现在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99年太原电视台凭借鲜明理念首推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快车》;2002年《南京零距离》亮相江苏城市台,因以“打造中国电视新闻新模式”被誉为我国民生新闻第一品牌;2008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更名为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成为我国首家专业民生频道。2009年,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发起成立“内蒙古地面电视民生频道协作体”,实现了13家成员台民生类节目的联袂展播。从一枝独秀到百家齐鸣,“民生新闻”正以族群式的发展态势活跃在中国电视业界。从高调崛起到迅速普及,民生新闻的发展带动城市台的生存变化引发了电视业改革的深层次思考。

“关乎民,关注生”,作为与百姓生活“贴得最近”的节目,民生新闻承载着社会的重托与希望。虽有地缘优势但在多元竞争格局中仍陷入尴尬处境的城市电视台,要找到生存发展的突破口还得志存高远,积极在促进正向舆论生成,利于政府新闻执政,推动社会和谐等方面主动出击,自觉追求成为社会媒体中坚力量。其间必须敏锐保持问题意识,始终坚持实践原则,自觉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最终走上生存与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成长回顾

纵观国内外,新闻节目都是除专业电视频道之外不可或缺的节目类型。电视新闻节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庞大的受众群,新闻节目的质量往往决定了一家电视台的传播水准与综合实力。坚持“新闻立台”是电视行业良性发展的自觉选择,更是社会进步,公民文化素养提高的需要。

作为新闻节目形态的分支,电视民生新闻的前身应该是动态新闻中的社会新闻。20世纪90年代,社会新闻或者说都市新闻尚未从动态新闻节目中独立出来,只是强调新闻选题和报道角度更靠近市井生活,且报道范围和播报数量十分有限。随着分众时代的到来及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不断丰富并细化的新闻节目元素催生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

1999年,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快车》带着急速行驶的五角星亮相荧屏,驶入“关注生活、服务大众”的民生新闻轨道;此时,比一度掀起“中国电视第三次革命”的领军节目《南京零距离》还早了两年。度过前5年顶着舆论监督压力,险些夭折的生存期;历经后5年坚持高端立意,促进正向舆论生成的发展期。如今“十年磨一剑”,《新闻快车》这列承载着人文关怀与舆论监督双重责任的列车以独特的视角、睿智的点评、贴近的服务、平易的风格,稳健行驶在民生之中,尤其秉承着“为政府帮忙不添乱、为百姓解忧不空谈”的原则构筑起政府与百姓的沟通渠道。目前《新闻快车》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常年稳居太原地区第一,并早在2001年就荣获“中国名专栏”奖。

业界谈起品牌民生新闻,往往言必称《南京零距离》。作为中国民生新闻第一品牌,《南京零距离》具有高度平民化、强大亲和力、公信力以及深远影响力(年广告创收高达1.06亿元)。其意义在于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的单向传播模式,以大众立场和平民视点来关注民生民情,将话语权和决策权更多地交给平民百姓,带动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南京零距离》的成绩提供了四点经验:一是彻底解决了新闻贴近性问题,比起光要求加大批评性报道比例,注重新闻选题的鲜活性、贴近性与时效性才是最吸引人的。二是强调节目大投入、大产出和广告运作观念,做好技术与后勤的保障工作。三是海量信息成为树立品牌的基本保证,直播是保证收视率的必然选择。四是团队建设、主持人培养、互动性的加强决定成功关键

一北一南,同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品牌栏目,《新闻快车》和《南京零距离》一样享有电视品牌栏目三方面特征:高知名度、高信任度、高美誉度。虽然省台市台的延伸力和影响范围各有不同,但《新闻快车》同样以内容和风格吸引住可观数量的观众群,并在一直赢得覆盖地观众的信任,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占据自己独特的位置。十年来,3200多期节目、31000多条新闻、280000多个观众热线;140多名被解救的妇女儿童、200多名寻求到帮助的贫困学生和就医难市民……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加之节目近些年取得的各种奖项,都说明《新闻快车》在“百姓信赖、政府信任”的新闻节目定位下走出了不可替代的成功之道。在探索民生新闻栏目乃至城市台生存法则中都具有实践价值与借鉴意义。

二、成功之道

(一)坚持新闻立台战略,一以贯之,走出品牌制胜之路

2009年中央电视台强化新闻栏目改革,将“新闻立台”定为年度重点的战略工作。受经济效益和收视率影响,目前城市电视台多把发展的前景放在娱乐节目电视剧播出上,在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媒体舆论监督功能进一步发挥的情况下,能够坚定“新闻立台”基础战略定位的频道就显得弥足珍贵。《新闻快车》作为一档民生新闻节目能够长期在收视率指标、安全播出指标还有广告容纳指标三项考核指标上位居全省第一的位置实属不易。而太原电视台能够坚持新闻立台方针,并切实培育起《新闻快车》这样一档品质优秀、观众忠诚度高、贴近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节目,无疑是从战略层面对自身实力和地位的最好提升。

具体到栏目而言,除了一以贯之“新闻立台”的战略方针、保证办节目的理念和原则不变以外,走品牌致胜之路还要不拘一格求发展。除了在传统播出模式上探索新路子,节目内外活动也为品牌打造锦上添花。

民生新闻的活动主要包括节目外的公益活动和节目内的互动环节两方面。一是为了拉近与受众距离,塑造品牌亲民公益形象;二是为了让受众的“知情欲”和“表达欲”得到满足,节目从而得到有效反馈。在活动和宣传中节目应该建立视觉识别系统,搭建节目营销渠道。但又不能完全把节目当商品来推广,还要注重它的公益性和公共性,这也是对民生新闻节目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推广。

2002年《新闻快车》栏目组织的“小记者夏令营活动”——“开采未来”就是节目品牌活动的一次成功经验。活动期间节目邀请160位10到13岁的孩子跟随11位记者在青岛共度7天夏令营,学习采访、摄影摄像,同时遭遇高温考验……随着节目每日播出夏令营的内容,孩子们的亲人、老师、同学都纷纷成为了节目观众,短时间内节目收视率迅速攀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效果。

(二)构筑公众声音渠道,以民为本,推动社会走向和谐

民声宜疏不宜堵,现今社会出现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很大程度上就因为民众的情绪没有得到正常发泄,民意没有得到正常渠道的疏导。《新闻快车》这样以民为本的新闻节目正是为观众声音的疏导和公众知情权的畅通构筑有效渠道,从而推动社会走向和谐。

坚持搞舆论监督能使人民群众无处诉说的苦衷得到正常发泄,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反映。新闻节目的舆论监督功能应该是社会矛盾疏解,是政府责任的体现,是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它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样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

2004年《新闻快车》连做了三期的节目叫《我的档案在哪里》,讲述了在家待岗九年的周金花在重新就业时发现自己的档案丢失了。它花费3年时间与街道办事处领导沟通,却迟迟得不到解决,一连失去3次工作调动机会,生活陷入窘迫。记者对当事人和街道办事处领导进行走访后,《新闻快车》对此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仅仅时隔3天之后,这份丢失了九年的档案竟然就在街道办事处内找到了。一件街道办事处很简单的份内事却使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陷入困扰多年,《新闻快车》通过舆论监督开通了解决问题的渠道,使百姓寻求帮助的声音能够被听见、被重视,并对不作为的政府部门形成有力鞭策。

开栏十周年的时候,《新闻快车》做了一个策划叫做“快车寻访”,回顾十年节目播放过的重大事件,事件里的人和事在十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曾经轻生又燃起希望的年轻人,比如曾陷网瘾不能自拔如今重返校园的孩子等等,这些我们身边最需帮助的弱势群体如今生活的怎样,“十年寻访”本着坚持长期人文关怀的理念连续做了十几期这样的节目。这说明,好的新闻选题应该具有生命力,真正的以民为本应该是一种持久的信念。能够从人文价值和切实关注民生的角度发出,拿出时间并花费气力去寻访这些曾经的“新闻人物”对于一档地方新闻节目而言实在难能可贵。

(三)突破言论控制囿限,主动出击,促进正向舆论生成

民生新闻的定位确实要求其包括一定数量的舆论监督内容,它不应有题材的正负之分,而是重正向舆论的生成。但长期以来相当多的政府言论管理部门和社会心理惯性往往是把舆论监督视为单纯的针砭时弊,无情的揭露社会黑暗层面,因而在认识上就会讲讳忌,从维护既得利益角度出发,极力控制社会的负面报道比例而倡导“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调,当此,我们就该理解为什么较早拥有问题意识觉悟且以充分反映民生与民意为宗旨的民生新闻栏目,会切身体会到因题材或言论控制的压力而倍感生存的艰难。《新闻快车》前5年的筚路蓝缕说明它因此坚持不懈地追求是要有胸襟与胆识的。

民生新闻要捍卫百姓的权利也要引导百姓懂得维权,作为社会主流媒体每一则报道的意义应该在追求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看舆论的产生是否来自客观事实,报道产生的效应是否最终对公众有益,引导公众正确维护自身权益,从而达到促进正向舆论生成的效果。

《新闻快车》2004年系列报道《火灾隐患触目惊心 消防安全刻不容缓》即由小商品批发市场频发火灾新闻线索出发,连续调查走访了太原市多个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商场,通过全方位的调查采访向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敲响警钟——消防隐患可能就在我们每个消费者的身边。这样的舆论监督报道正是做到了主动出击,打破言论限制,本着为百姓负责,为政府解忧的理念通过客观报道寻求正向舆论生成。

(四)追求立论高屋建瓴,睿智点评,利于政府新闻执政

高端的选题应该切实贴近民生,又要有益于民生。媒体不能对新闻选题不加选择和编排就一味传递给受众,小选题应该做出大立意,大选题应该有小切口,秉承做“大民生”的思想,选择对社会真正有意义的新闻选题。

目前很多业内人士都认同一种观点,当代新闻节目之争已经从新闻源的争夺发展到了新闻解释权的竞争。在新闻资源共享模式越来越成熟的今天,立意高端的新闻选题逐渐集中,然而对新闻解读能力的比拼却越来越激烈。媒体报道新闻事件,不仅仅是要把事实摆出来,还要正向引导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既要化解矛盾又要稳定民心,做到为政府和百姓“双服务”。上面提到的《我的档案在哪里》系列报道主持人每期节目末尾的点评就很值得借鉴——“采访过程中,这位许大肉书记对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对周金花的档案问题‘积极调查’,但是,我们想问一句,什么时候才能‘求真务实’呢?”以及档案找到之后,主持人点评,“一份档案找了九年,历任领导都声称已经丢失了,不会再有任何回旋余地,可这份档案竟然奇迹般地现身眼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鉴于此事的发生,我们希望所有直面老百姓的部门都应该由此吸取教训,切实地急百姓所急,想百姓着想,真正地为他们办点实事。”

遵循着传播规律,政府与之所管辖的媒体急需将“宣传”变为“新闻”,把信息变为“新闻”,这有利于政府长期的新闻政策。政府如果是以控制媒体来掌握舆论主导权只能陷入执政误区,清明的且有先进意识的政府需要依靠新闻执政来获得舆论的主导权,而政府的各个部门也必须在舆论监督环境之下,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

三、实践意义

太原电视《新闻快车》这一民生新闻栏目的最早脱颖而出,即“以民为本、主动出击、舆论监督”这一新闻改革的启示,表明传媒改革的原创力更多还在基层,再次印证并保持了中国革命的历来特色:农村包围城市,基层促动高端——当今社会作为第一传媒的电视,其发展态势依然是城市倒逼省域,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联盟带来整合,实现区域做强做大之实。城市电视台的主动作为在于它面对的是上压下顶、左拉右拽,同城共处,多重挤对,且自身覆盖面积有限的生态环境,但它也有在多元竞争格局中,拥有文化观念开放、地缘亲情浓厚及城市经济实力占优等其它层次不具备的优势,因而发展有着诸多突破性的亮点。其中城市电视台敢于打破众多陈规与禁忌的产业化改革成为一道最亮丽的传媒风景线,以至于“非平衡发展”已是我国传媒产业体制改革的一个最典型的特点:正因为国家传媒产业相对应的政策措施尚不配套,也还不够协调,导致了当中传媒改革的主导力量往往从中央政府向省市县政府下滑的“位移”,让地方带有突破性的越级,开始上升成为直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行动主体”,这使得全国的传媒体制面临错综复杂的改革局面。

四、问题意识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发展的困难不在于答案而在于问题,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问题意识与实践原则同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属性。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一)政府方面(www.xing528.com)

所谓的“社会真实原则”——常常是用哲学上主讲事物本质、发展趋势及相关内在联系的客观性来混淆在具体中再现事物存在的真实性,因而在强调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回避或扭曲了生活中“存在就是合理的”大量既定事实;

所谓的“正反比例原则”——将题材内容人为分为正反两面,总认为批评性报道或暴露性报道过多了,就会影响社会的主流,“邪可压正”,事实上是把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对立起来,殊不知针砭时弊性的报道既是社会清醒剂,又是社会减压阀;

所谓的“社会效果论”——即言新闻媒体意欲曝光均要考虑到稳定与秩序的社会效果,考虑到是否有利于执政的大局。然而法治社会最重要的一环是依法治权,因而新闻媒体对政府的监督,应当是文明和法治社会的基本政治构架之一,与国家的根本利益毫无冲突可言,不应受或“左”或右的“大局”的影响,而且当中还有一个到底是由人民群众还是政府官员来判断社会效果的标准,是由社会实践还是由主观意志来评判社会效果的问题。

(二)媒体方面

1.同质化诟病亟待解决 低俗琐碎须逐渐升华

民生新闻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频道或节目间的同质化,如同一新闻在同一地区不同频道或节目之间的重复。受地域限制,不同频道对同一新闻资源的抢夺使受众在同等时间内没有得到更多新鲜有效的信息,造成收视疲劳,同时造成了新闻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二是新闻题材的重复,一档民生新闻节目每日报道的新闻题材都差不多,或者不同档节目选取题材类似,整体表现为所选新闻题材过窄,如买卖双方纠纷、小区垃圾、车祸与盗抢等报道屡见不鲜,失去了新闻价值的取舍意义。

另外,民生新闻领域存在个别节目粗糙低俗现象,这些节目把民生新闻等同于街头巷尾家常琐事的纠纷和各类事故堆积的报道,一味猎奇,有失原则,甚至有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屡屡发生。为了博得收视率,加大甚至夸大负面和窥探式报道,由新闻节目构建的“媒体社区”催生了受众的不安,这与新闻节目的宗旨和新闻从业人员操守相悖。

早期民生新闻对百姓生活中日常小事的报道曾以平民化和新鲜感赢得不少受众,但随着节目逐渐成熟,我们发现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能一概否决,也不能每闻必报,除了满足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和趣味性原则,民生新闻工作者还需要提升新闻视野,只有立意高远,才能走得长远。这同时又反映出节目冗长的问题.很多地方为了加重“新闻立台”的份量,故意拼凑琐碎新闻延长节目时间,降低了节目品质,不是每一档民生新闻节目都适合做成杂志类新闻,精益求精才是硬道理。

欣慰的是,我们看到近几年荧屏净化措施有效,低俗粗糙的节目正逐渐减少,民生新闻正在向着法治社会公共领域需要的公共新闻升华,民生新闻节目的时长和数量也在不断变化和控制中。

2.过度包装引发质疑 收视率不是核武器

民生新闻的过度包装主要体现在娱乐化倾向的包装过度化。部分民生新闻节目从采编到播报暗含一种竞相“戏说”的滥用娱乐元素倾向,过度重视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对新闻内容把握容易偏离轨道,造成庸俗化的后果。长此以往,这样的节目会错误引导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审美取向,以为花哨的片花、故作幽默的主持人就是好看的民生新闻元素,从而降低受众对真实新闻内容的客观判断力。如此包装也许短时间内能够赢得收视率,但不是长久之计,部分方言类民生新闻节目正因包装是否得当遭受质疑。

二是存在误区:很多媒体将民生新闻视为提高收视率的核武器;将观众注意力作为民生新闻的唯一价值判断尺度。这从出发点上就陷入了误区,好的民生新闻应该在绿色收视率的背景下,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切实抓住本地受众的收视心理,贴近群众生活,并代表向上的社会主流价值,成为百姓生活的正向指引者,绝非唯“注意力资源”是从的附庸者。

五、科学发展

(一)遵循规律

需要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的风骨。展现在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整合之中:即坚持“实事求是”,立足“以人为本”,实现在纵向上的合客观规律性(包括社会发展、市场经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及人的发展规律等)与横向上的合目的性(必须从过度控制人走向解放人和开发人,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把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解放人作为最终发展的目的)的统一。当中尤其要防止剑走偏锋的思维倾向,即认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然要以社会价值的失落和道德的沦丧为代价,在民生新闻节目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的道路上,则认为民生新闻是帮倒忙,这也是宣传系统对待传媒是非得失的评价时最容易出现的认识盲点。

(二)专业提升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形态创新离不开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之上的本土化创新原则;二是要树立“大民生”视野,构建现代新闻价值观,从本质上“脱俗”。

第一,本土化是地方民生新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地的社会民生、风土人情是民生新闻生存的土壤,民生新闻必须找到新闻和地域文化的契合点,以此来影响本地观众,最终达到时空上的接近性变成心理情感上的接近性,这就是本土化的过程。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新闻本土化的基础,什么样的地域文化决定了什么样的节目形态适合本地发展,差异化元素的创新是在此基础之上对节目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拓展。

第二,树立“大民生”视野,构建现代新闻价值观,从本质上“脱俗”这是民生新闻发展至今必须要从观念上解决的问题。

实践表明,“公共新闻”是“大民生”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从日常生活之上,将目光转向“公共领域”,把高高在上的时政新闻民生化,把抽象难懂的政策民生化,用百姓的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软传播是民生新闻走向成熟大气的选择。近年来,地方民生新闻对“两会”的报道,对我国开征利息税对百姓生活影响的解释以及对新医改政策出台的解读等都体现了时政新闻平民化、公共事务民生化的趋势,反映了民生新闻以人为本,对整个社会群体和公众权力的关注。

现代新闻价值观认为,“有报道价值的新闻,含有接受者所追求的获益性被视作社会的需要物。也就是说,新闻价值不仅是某一事实的固有特性,而且是一种关系的产物,即新闻作用于接受者的产物”。它强调新闻价值必须对受众的精神需求有益,对社会进步有益,它突破了传统新闻价值奇趣性等属性的单独价值,也就是说一则新闻是否有价值必须由对受众、对社会是否有益来衡定。

现代新闻价值观为民生新闻走出“低俗怪圈”提供经验,它启发民生新闻节目不应该一味堆积负面新闻,在报道负面新闻时要正面引导新闻价值。对于非正面效用的事实,哪怕它对人的猎奇心理有再大的满足也要慎用。

(三)自觉追求

——促进正向舆论生成

多年来“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倡导确实有在强调传媒的社会责任和促进和谐义务的同时,却也忽视了传媒作为公众表达声音渠道作用的缺失。正如此,相悖以往主流媒体重宣传重控制轻舆论生态的做派,我们提倡法治社会“促进正向舆论生成”的新提法。

所谓正向舆论——即对现实不回避,要求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真实情况,反映客观规律,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意见,它是按照公众事务的内在联系解释客观世界,体现出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和追求。它不浮夸、冲动或放肆,对正义或先进的事业和思想总是给予支持、歌颂、肯定和赞许。作为合理要素,它一要看舆论的产生是否来自公众或公众代表(关心度);二要看舆论的内容是否符合事物本质,反映着客观规律(真实性);三要看舆论的倾向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引导人们前进的方向社会进步的方向(先进性)。关键在这里,没有报道题材的人为禁区,没有影响大局的心理顾忌,更没有内容比例与题材正反的硬性设限,如果要说有的话,那就是传媒舆论管理有意追求活跃的、理性的、正向的舆论生成,并通过对舆论主体的合理约束而达成某种自由与责任相平衡的保证。这就是正面与正向的一字之别。

——有利政府新闻执政。民生新闻的兴盛与政府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息息相关,某种意义上也是政府新闻理念先进与否的风向标。党的喉舌与人民的喉舌应该是一致的,有机结合的。

关于新闻执政——政府的媒体战略就是要求提高政府的议程设置能力。当中要求新闻发言人和政府官员应该通晓新闻发展规律,具备新闻记者的视野,用记者的新闻眼光审视政府的工作程序。在当今国内外复杂的条件下,政府与管辖媒体急需将“宣传”变为“新闻”,把信息变为“新闻”。政府的执政战略与媒体战略密不可分。政府要学会把政治价值变成新闻价值,把政府工作变成新闻工作的一部分。媒体战略不是短期的危机应对策略,而是政府的长期的新闻政策。这方面,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民生新闻的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和借鉴意义,也理所当然的是其得力助手与有益补充。

——推动社会走向和谐

言论堵则民意反。民生新闻应该是民众情绪的发泄口,不同阶层的意见箱、廉洁政府的监督站;当然其中的逆耳忠言与问题表露,也是鞭策政府有效执政、廉洁执政的耳目与参谋。而媒体作为民生新闻的发布平台,当中则要注意避免节目题材同质化、格调琐碎低俗化以及娱乐化的过度包装等倾向,朝着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疏导民意、弘扬正气的方向,推动社会走向整体的和谐。

——打造社会媒体中坚

进一步解放思想,按新闻发展规律办事,适应广播电视是第三产业(或作为信息产业而单列的第四产业和作为有知识产权的内容产业)的整体转制,推动从单位媒体转向社会媒体的改革与转型,具备大民生的视野,真正实现党的喉舌与人民的喉舌的有机统一,也是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这是民生新闻能够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迈向康庄大道的组织基础与体制条件。这方面,包括城市电视台在内的中国电视媒体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