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区红色歌舞:鼓舞革命,传递真理

苏区红色歌舞:鼓舞革命,传递真理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色歌舞是苏区革命斗争的历史写照。苏区红色歌舞用文艺的形式教育人民、宣传革命真理、为人类进步事业服务,中国的革命文艺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由于苏区红色歌舞反映了苏区人民的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从而成为鼓舞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苏区红色歌舞:鼓舞革命,传递真理

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在各地组织暴动,创建了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首的大批革命根据地。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既有吴晓邦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以人民感情和现实生活为写照创作的新舞蹈艺术,也有以戴爱莲为首的大批舞蹈工作者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进行挖掘、整理的边疆舞蹈艺术,还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一种新型舞蹈艺术形式。这种舞蹈艺术形式坚持走自己的崇高之路,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政治指向,它被称为苏区红色歌舞

苏区红色歌舞这一崭新的舞蹈艺术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政权建立红色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工农兵政权、扩大红军和反国民党围剿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当时复杂的革命斗争中,这支在红色土壤里孕育出的歌舞艺术之花,以顽强的生命力,显示出劳苦大众的智慧和乐观主义精神。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勇敢进取等内容都是红色歌舞最为突出的表现主题。红色歌舞是苏区革命斗争的历史写照。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根据地不断扩大,土地革命相继开展,各个根据地纷纷建立宣传队等组织。这些群众性的宣传组织,主要以歌唱、舞蹈为宣传手段,在庆祝会、欢送会、游艺会上进行表演。同时,他们也到医院慰问伤员,紧密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进行演出。1930年,商城苏维埃政府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准备庆祝节目,根据当地民歌《八段锦》改编而成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唱词为“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此曲一共十二段,由于内容紧密结合当时的形势,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简单易学,再加上表演时边歌边舞,很快在革命根据地传唱开来。《八月桂花遍地开》是鄂豫皖苏区第一部革命歌舞,也是红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舞之一。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会议指明了红军宣传队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为苏区文艺运动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此后,从中央到各村,着重建立健全宣传队、慰问队、跳舞队等组织,提高其表演水平。之后,在编演节目上开始有了独舞、群舞以及歌舞活报和舞剧等形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会期间,政府成立了文艺小组,专门负责大会的文娱活动;还组织了盛大的“万人灯会”活动。表演者拿着狮子灯、马灯、鱼灯、船灯等各种灯笼,时而跑跳,时而旋转,载歌载舞,争奇斗艳。表演中,舞蹈动作活泼灵动,充满青春活力,表现了苏区青年男女健康朴实的情趣。这次“万人灯会”活动也成为苏区红色歌舞历史上最为壮观的演出记录,体现了苏区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也反映了工农兵大众对中国革命前途必胜的信念。(www.xing528.com)

1932年,苏区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剧团——八一剧团,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工农剧社总社。1933年,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由青年团员们组织的蓝衫团,同年4月又成立了工农剧社蓝衫团学校,以及随后在根据地各个地区纷纷建立了各级蓝衫团和工农剧社的分社、支社。这些组织把红色歌舞的演出活动带入了一个高潮阶段。红色歌舞的内容相当广泛,许多舞蹈剧目都反映了当时的抗日战争生活,其中以《缠足苦》最为典型。缠足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一大陋习。缠足一方面带给妇女们世世代代的身体与精神痛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畸形文化心理。1928年,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红色根据地兴起,当时的革命大事件之一就是让妇女们从缠足的陋习中解放出来。《缠足苦》表现了缠足的痛苦与放足的快乐,具有强烈的宣传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舞蹈作品深受大众的喜爱。其中具有男子阳刚之美的《刀马舞》表现的是部队练兵的战斗生活;《国际歌舞》道出了苏区群众的心声,充满了“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坚强信念,意在唤起“饥寒交迫的奴隶”和“全世界受苦的人”;《送郎当红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江西口音的“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的唱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扩军时期各宣传组织必演的节目。长征开始后,苏区歌舞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少儿歌舞也成为苏区歌舞的重要内容之一。少儿歌舞的编排大体上经过了从即兴编排到精心编排的过程,表演形式上也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独舞、双人小歌舞、群舞、歌舞活报以及舞剧等形式。其中有《小麻雀》《可怜的秋香》《大放马》等大批脍炙人口的歌舞作品。

总的来说,苏区红色歌舞的演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载歌载舞的表演,有歌舞参与表演的小话剧,有被称作“活报舞蹈”的小型演出等,这些形式在当时都很流行。歌舞内容反映了当时文艺演出及时宣传时事与政策的情况。歌曲朗朗上口、简单易学。因此,著名的革命歌曲,苏联红军歌曲,根据地民间歌曲、歌谣、小调以及当时流行全国的儿童歌曲等就不仅成为红色歌舞的音乐依托,而且还为红色歌舞提供了艺术水准的基本保证。苏区红色歌舞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脚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苏区人民群众的拥护之下得到迅速发展,不仅数量增多,且在编导和表演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苏区红色歌舞用文艺的形式教育人民、宣传革命真理、为人类进步事业服务,中国的革命文艺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苏区红色歌舞有其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精神价值,其开创的意义在于:对于千百年来走着自生自灭之路的民间艺术做了新的开掘。红色歌舞工作者大多比较重视民间舞,同时很重视民间艺术形态的开掘、整理、提炼和再创造。这一方面体现了工农兵当家做主的历史动向,另一方面在艺术上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由于苏区红色歌舞反映了苏区人民的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从而成为鼓舞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