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它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使国家获得统一,边疆和中原地区的联系得到加强,各民族的交往更加密切。元代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元代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其统治下的人民分为蒙古族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且四等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诸多不平等待遇,这也使得民族矛盾不断升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元代接受汉文化,并允许道教、佛教并行发展,其中尤其重视佛教的发展。元代的舞蹈艺术受制于民族歧视政策,但同时又因为民族之间的交流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礼仪乐舞
元代的礼仪乐舞和宋代乐舞一脉相承,诸多方面受到宋代乐舞的影响,并呈现出蒙汉文化交融的独特气质。元代的队舞又称为乐队,在表演方面继承了宋代乐舞的遗制,是宋代宫廷队舞的延续。元代乐队又呈现出自身的特征: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现象,舞蹈的宗教意识尤为突出。
《十六天魔舞》又称为《天魔舞》,带有典型的佛教色彩。舞蹈由十六名宫女身着华丽若仙的舞衣进行表演。她们通过旋转、跳跃等舞蹈动作表现出飞一般的轻盈之感,给观者带来升腾飞天的感受。由于该舞蹈绚丽夺目,曾有文人对其进行生动的描绘:“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千花织布障,百宝贴仙衣。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舞心挑转急,一一欲空飞。”
《白翎雀舞》是元代著名大曲,音乐以模仿白翎雀的鸣叫为主,舞蹈表现白翎雀在天空中翱翔的动态情景。在杨维桢的《吴下竹枝歌》中也有描写的诗句:“白翎雀操双手弹,舞罢胡笳十八般。”
《海青拿天鹅》中的海青被蒙古人视为图腾。蒙古人认为这种野兽是战神,是民族的保护神。放海青拿天鹅是蒙古族很古老的习俗,因而也产生了反映这种习俗的乐曲和舞蹈。《海青拿天鹅》反映了游牧民族依靠海青擒拿天鹅的狩猎生活。元朝诗人杨允孚曾有诗作:“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民间歌舞(www.xing528.com)
《查玛》是喇嘛教的寺院舞蹈。蒙古人的传统民间信仰是萨满教,随着喇嘛教的传入,萨满教逐渐被喇嘛教所取代。《查玛》这种盛行于寺院的舞蹈表演,共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殿堂内颂佛专用的“经常查玛”,表演人数较少,用各种动作和造型表达对佛祖的礼赞;一种是在寺庙外搭台表演的“米拉查玛”,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舞蹈为辅的综合性表演形式,内容表现米拉苦役修行、传播佛理的故事;还有一种是宗教节日庆典里在寺院的正殿门前广场表演的“寺院查玛”,这是一种纯舞蹈的形式,表演人数众多,均由受过训练的喇嘛们佩戴各种面具进行表演。
《安代舞》是蒙古族古老的民间集体歌舞,最早是一种用来治疗疾病、驱魔的活动,后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退去宗教色彩,成为一种自娱性很强的群众性舞蹈。舞蹈通常在蒙古族的喜庆节日期间表演。表演时,人数不限,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
元杂剧
元代盛行散曲与杂剧。散曲是元代民间歌谣小曲与北方少数民族乐曲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又吸收了诗词等因素。它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吸收了说唱与舞蹈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元杂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元杂剧的发展与元代文化艺术、政治生活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元代统治者的阶级压迫政策直接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这赋予了元杂剧丰富的艺术表现原料。元杂剧的发展离不开宋杂剧及其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大批文人雅士所做的贡献。这些文人雅士加入到元杂剧的创作大军中,为剧本的创作提供了人力支持。元杂剧的创作者多出身平民阶层,他们对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有着极其深刻的体会,所以元杂剧的内容大多反映的是底层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心声。
元杂剧通常由曲、白、科三部分构成。曲即曲词,是歌唱部分,主要通过歌唱来交代故事情节、抒发情感、刻画人物。白即宾白,在元杂剧中是语言的表现部分,起到烘托舞台气氛的作用。科即科介,是舞蹈化了的动作,对于交代时代背景、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故事情节都有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