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东西文化进一步交流的时期。两宋时期,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推动下,科学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三项——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是在两宋时期发明并开始应用的。由于城市的出现、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开始形成。为此,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娱乐场所应运而生,民间歌舞杂戏也得到发展。当时,宋朝市井到处弥漫着轻歌曼舞的氛围。
宫廷队舞
队舞萌芽于唐代,经过五代十国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并兴盛于宋代。两宋时期的队舞是在多段体歌舞套曲,即大曲的基础上,吸收诗歌、道白等其他艺术形式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独特表演机制的艺术形式。队舞主要用于宫廷宴飨及官府典礼中,兼具典礼与欣赏的双重功能。不管队舞的内容是否相同,其结构始终一致。队舞是融合诗、歌、朗诵、舞、唱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依据表演内容的需要,队舞的演员人数从几个到几百个不等,且演员均有明确的分工,各类角色都有特定的称谓。“竹竿子”是指挥舞队进出场地并兼具致辞的人,“勾队”是表演开始指挥舞队进场的人,“放队”是表演完毕后指挥人员退场的人,“歌舞队”是队舞的主要实体,“花心”是队舞中担当独舞的演员。宋代队舞在继承前代乐舞遗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成为高度兼容的综合性艺术呈现形式。在宫廷宴飨中,歌、舞、朗诵、诗、杂剧、百戏等同台表演且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在表演中,朗诵、歌唱、舞蹈交叉进行,并且非常注重段落之间的紧密配合。宋代队舞的内容多为帝王贵族歌功颂德,在赞颂太平盛世的同时,抒发个人情怀。宋代宫廷队舞代表性的作品有激烈轻快的《柘枝舞》、表现仙女乘船采莲的《采莲舞》、以花喻人的《花舞》、营造人间仙境且别有洞天的《太清舞》等。
歌舞大曲
宋代歌舞大曲继承唐代之制,歌舞并重,并结合词体,因而更适合说演故事。宋代歌舞大曲根据具体的需求对唐代大曲进行裁截,这为宋代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宋代歌舞大曲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将歌、舞、器乐表演相结合,表演具有情节性,但以歌、舞、唱为主。宋代歌舞大曲更加注重曲词的格式,并且舞戏相互融合吸收,这为戏曲舞蹈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代表性的剧目有《剑舞》《绿腰》《梁州》等。
民间舞蹈
宋代的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的阻隔,为商业、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开封,人口稠密,既是官僚的住处,又是富家大族的聚集地。这些官僚贵族平日里免不了饮酒作乐,其中必有歌舞表演以助兴。随着市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娱乐的需求日益增大,这使得勾栏、瓦舍等娱乐场所应运而生。勾栏、瓦舍等表演场所的出现,对宋代歌舞、杂剧等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映射出平民百姓的生活态度和社会心理,彰显了宋人娱乐的共享性和时代性。宋代民间舞队的活动时间大多围绕民俗节日展开,表演一方面体现自娱自乐的性质,另一方面在表演进行中接受官府的视察及秩序维护,并寻求豪门商贾的犒赏。
《村田乐》是表现农家生活的小型歌舞。舞蹈动作多来自民间田地浇水、放牛等生产劳动场景。到了清代,舞队发展为秧歌队。
《旱龙船》也称《划旱船》,是一种模仿龙船竞赛的表演形式。游船竞赛是宋代人喜爱的一项活动。《划旱船》是在陆地上表演划船的动作。
《狮子舞》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相传《狮子舞》起源于南朝军队中。当地百姓看到后,逐渐将其传播开来。《狮子舞》的表演风格可大致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表演细腻而稳重,有抢球、戏球、打滚等动作,着重刻画狮子温驯可爱的性格。“武狮”表演讲究武功技艺,有翻、滚、扑、跃、闪、腾等各种动作,还有爬高、攀索、过跷板、走梅花桩等高难度动作,主要表现狮子的勇猛矫健、威武雄壮。
乐舞机构
宋代乐舞有自己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太常寺、教坊、钧容直等机构。太常寺从秦代就有,各朝一直沿用。太常寺中的太乐署是各朝设立的专门掌管雅乐、雅舞的乐舞机构。太乐署的主要负责官吏是太乐令。教坊是从唐代开始设立的专门为皇朝宴乐服务的机构。宋代沿用唐代乐舞机构遗制设置教坊。钧容直是招募军中善歌舞者所组成的乐舞机构,主要在皇帝出行游玩时演奏教坊乐。(www.xing528.com)
女乐
由于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宋代歌舞伎人的艺术活动及生活也随之改变。伴随着民间俗乐舞的发展,民间各色艺人崭露头角,她们与宫廷的乐舞艺人一起传承和创造了宋代的舞蹈文化。
李师师,汴京名妓,善歌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是当时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据传,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
王朝云,西湖名伎,大文豪苏东坡的侍妾。朝云自幼家境贫寒,流落到歌舞戏班中学习歌舞。她聪明灵慧、能歌善舞,虽然混迹烟尘之中,但却有一种清新雅致的气质。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她与苏东坡相识,并受到苏东坡夫妇的善待。朝云后追随苏东坡,与苏东坡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陪伴其度过两段被贬的艰难岁月。
杨皇后,原名杨桂枝,南宋宁宗的皇后。她仪态端庄、聪慧机敏、善诗能书、知识渊博,是倾国倾城的杰出女性。杨桂枝因外貌惊人而很小就被选送入宫,侍候皇太子赵扩。杨桂枝升为贵妃之后,皇后不幸病亡,后晋升为皇后。杨皇后颇懂诗词,写有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诗集一部。此诗集由理宗书写取名为《杨太后宫词》,共50首。她的书法也很出色,书写的《道德经》至今尚存。
宋代乐舞的发展堪称中国古代乐舞发展的转型,其代表的舞蹈就是民间舞与戏曲舞蹈。唐代乐舞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达官贵族、帝王皇亲,也有少部分的文人雅士。而宋代乐舞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文人士大夫和市民商人。宋代创造出了表现个人悲凉情感的戏曲舞蹈形式,这样的舞蹈形式人情味更浓,市民气息也更浓,体现了宋代乐舞之美。
宋代乐舞美学思想
第一,维护“理”的礼仪乐舞之美。宋代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中国的宗法制度经过周代的政治宗法、西汉的豪门宗法,到宋代形成了乡村宗法共同体。在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宋代形成了宫廷乐舞美的模式。其根本表现就是“治世之音安以乐”。乐舞的目的是教化百姓,培养恪守贵贱等级礼仪的顺民。
第二,表现文人雅士的高雅情意之美。宋代文人面对两层社会压力:一是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入侵;二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这两方面的社会压力造成了宋代文人的困惑心态,使之不得不以理学为指导思想,讲求修身养性,同时追求文人的高雅情趣。最能反映宋代文人这种心态的就是宋词中描述的乐舞艺术。
第三,市民乐舞的生动鲜活之美。随着商业的发展,另一种文化形态兴起,就是茶坊酒肆、勾栏瓦舍中成长起来的市民俗文化。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即是对这种现象的描绘。勾栏瓦舍的乐舞艺术促成了市民审美情趣的形成,成为宋代乐舞艺术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