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芭蕾是芭蕾受到西方现代科技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受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出现了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腐朽统治的先进文化思想。这一时期,古典芭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文化艺术思潮的影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这一时期的芭蕾艺术试图摆脱300年来传统芭蕾对表演者身心的束缚,在表现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其次,对交响芭蕾的探索已初具规模;最后,芭蕾艺术开始朝着民族化方向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很多芭蕾大师及芭蕾作品纷纷出现了。
福金
福金是俄罗斯著名芭蕾舞蹈家、舞剧编导家。他出生于商人家庭,不顾家人反对考入圣彼得堡舞蹈学校。在学生时代,福金不仅专业课优秀,而且文化课也出色。他还在课余时间学习绘画、音乐和文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为他日后进行舞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福金在圣彼得堡马利亚剧院芭蕾舞团担任独舞演员,他的表演风度典雅,跳跃动作高而轻盈。1905年,福金因为芭蕾巨星巴甫洛娃编导了舞蹈《天鹅之死》而名声大振。3年后,福金受邀为佳吉列夫芭蕾舞团排演了大批芭蕾作品,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福金一生创作了70多部舞剧及舞蹈作品,其中包括《火鸟》《仙女们》《彼得鲁什卡》等广为流传的芭蕾作品。
福金在前人芭蕾交响化的处理基础上创立了“交响芭蕾”这一新的芭蕾样式,这对世界芭蕾的影响极为深远。他在多年的创作基础上,对芭蕾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并对芭蕾的革新方向做了全面的剖析。福金认为,芭蕾的形式必须服从内容的需要,无论形式怎么变化都必须符合内容的表达;芭蕾舞剧中哑剧成分不可缺少,但哑剧的表现形式只有在表达戏剧情节时才能出现在新型芭蕾中,否则哑剧的出现将毫无意义。过去的古典芭蕾舞剧充斥着大量程式化的舞蹈语言,这是古典芭蕾在达到巅峰后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福金提出程式化的动作只有在重现某种时代的风格时才能出现在新型的芭蕾舞剧中。这并不是否定芭蕾中程式化的舞蹈语言,而是为后代编导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芭蕾语言。在古典芭蕾中,组舞和群舞很多时候只是作为舞剧中的衬托或背景出现,但在福金的舞剧中,特别重视组舞和群舞的表现力、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及共同的表现力。他认为组舞和群舞也是表达作品内涵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福金还认为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应该建立平等的艺术关系,在艺术世界中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两幕芭蕾舞剧《火鸟》是福金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取材于俄罗斯民间童话《伊凡王子》和《火鸟与灰狼》,由斯特拉文斯基作曲。舞剧讲述的是王子追逐一只火鸟来到森林,火鸟将自己的一片羽毛送给王子,并承诺只要王子有困难时拿出羽毛,自己就会立刻前来相助。王子发现森林中有一处城堡,里面关着被恶魔施了魔法的少女们和骑士。他爱上了其中的一位公主。王子与恶魔打斗,试图救出被关押的少女们和骑士,但寡不敌众,王子很快就败下阵来。这时,王子拿出火鸟给他的羽毛召唤火鸟出现。火鸟的出现帮助王子打败了恶魔,并解救了被关押的少女们和骑士。少女们和骑士拥戴王子做国王,国王和公主接受众人的祝福,幸福地生活下去。
《火鸟》的编排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力求通过新的舞蹈构图和舞蹈动作来展现主题,突破传统古典芭蕾的束缚。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和舞蹈动作的设计上,编导赋予了不同人物以不同的性格色彩:恶魔表演的是有棱有角、滑稽可笑的舞蹈动作,表现了恶魔的邪恶与占有欲;公主与少女们穿着白衣,赤着脚,采用典雅柔和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动作表演,展现了她们的善良和美好;主角火鸟则是一身火红的衣服,红色头饰、红色舞裙及红色舞鞋,表演的是传统芭蕾中以跳跃为主的技巧高超的舞蹈动作,突出表现了火鸟的勇敢与自信。在情节展现方面,编导让三个不同的世界相互交织出现,包括以恶魔为代表的阴森可怕的邪恶世界,以火鸟为代表的光明世界以及以王子、公主和少女们为代表的青春与爱情的世界。在舞剧音乐的设置上,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进行大胆革新,摒弃多愁善感的音乐基调,用更客观、更纯粹的音乐语言描绘自然、刻画人物形象,配器上常常采用不和谐的旋律突出矛盾的尖锐、增强刺激的效果,表现出印象主义的特点。《火鸟》是20世纪芭蕾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芭蕾作品之一,久演不衰。
瓦茨拉夫·福米奇·尼金斯基
瓦茨拉夫·福米奇·尼金斯基是俄国著名芭蕾舞编导,也是佳吉列夫芭蕾舞团中最杰出的芭蕾舞演员之一。尼金斯基出生于芭蕾世家,自幼随父亲学习芭蕾舞,9岁考入圣彼得堡舞蹈学校,毕业后在马利亚大剧院当演员,由于出色的舞技而被破格提拔为首席演员。尼金斯基以轻盈的大跳、急速的旋转和多次击腿技巧而闻名。后来,他受到福金的赏识,福金专门为他量身定做芭蕾舞剧,俄国著名的芭蕾活动家佳吉列夫也曾高薪聘请他来团演出。尼金斯基曾创作并主演芭蕾舞剧《牧神的午后》《春之祭》。在创作与表演中,他打破传统的审美标准,采用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的交响乐,为开拓现代芭蕾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同时,尼金斯基也为振兴欧洲面临衰退的男子舞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14年,在随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的南美巡演途中,尼金斯基与该团一位匈牙利女演员坠入情网,并很快私自举行了婚礼。佳吉列夫知道此事后,一气之下将尼金斯基除名。1919年,尼金斯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随后在医院度过了近30年的时间,直至去世。尼金斯基去世3年后,巴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遗著《尼金斯基日记》。
《春之祭》是尼金斯基编导的一部芭蕾舞剧作品,首演于1913年5月29日,由斯特拉文斯基作曲。该剧是一部模拟先民祭天的礼仪舞蹈。它的情节如下:一群青年男女簇拥着一位被尊为先知的老妇人上场,男青年跳着粗放狂野的舞蹈,青春旺盛的力量彰显无遗,一群女人从河边走来也加入到青年男子的舞蹈中。部落里德高望重的智者匍匐在地,为大地祝福,众人随他跳起祝福舞。在祭献仪式上,少女们先是围着篝火跳舞,然后又围绕即将作为祭献物的一位少女跳舞。被作为祭献物的少女一动不动,象征着魔法的禁锢,随后便疯狂地舞蹈起来,最后倒地而死。人们将她安放在祭坛上,跳起庄严神圣的舞蹈。《春之祭》以现代芭蕾的手段表现了远古先民祈求神灵保佑的祭神巫术活动的过程,同时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原始人的宗教观念。该舞剧用舞蹈展现了情节,将音乐内涵很好地体现出来。编导尤为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古典芭蕾在舞者身上不再是程式化的动作展现,而是配合表现为肢体的基本能力、协调美感以及连接动作。其舞蹈表演技巧被完美地展现出来,张弛有度。值得一提的是,舞蹈在探索交响芭蕾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安娜·巴甫洛夫娜·巴甫洛娃
安娜·巴甫洛夫娜·巴甫洛娃是俄罗斯著名女舞蹈家。她出身贫苦,父亲是来自农村的士兵,母亲当过洗衣工。11岁那年,巴甫洛娃进入圣彼得堡舞蹈学校学习,在最初的学习中她并未展现出过人之处,甚至差点遭到退学。升入高年级后,她展现出非凡的舞蹈才能,四年级时与福金合作表演《法老之女》。毕业后,巴甫洛娃担任了马利亚大剧院的领舞,几年之后晋升为一级演员,后来受邀加入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她表演细腻,心理刻画深刻,福金还专门为她创作了独舞——《天鹅之死》,该舞蹈备受好评。在长达20年之久的旅行演出中,巴甫洛娃曾到过中国、埃及、南非、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44个国家,演出数千场,观众不计其数。1931年,巴甫洛娃病逝于荷兰的海牙。
乔治·巴兰钦
乔治·巴兰钦是美籍俄国人,也是现代芭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最伟大的编导大师之一。巴兰钦毕业于圣彼得堡戏剧学校舞蹈科,后加入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创作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浪子》等舞剧。1933年,他应邀去美国主办舞蹈学校和芭蕾舞团,后任美国纽约芭蕾舞团团长兼艺术指导长达30多年。在任职期间,巴兰钦编排了数百部芭蕾作品,不仅为美国带来了俄罗斯古典芭蕾的优秀传统,而且结合美国人的性格和审美爱好,极力创作一种新的“美国自己的芭蕾”,并为美国培养了几代芭蕾演员。巴兰钦不仅舞蹈造诣极深,而且对音乐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善于将复杂的情节抽象化,以纯熟而流畅的古典芭蕾语言和多变的空间处理充分表现音乐的特质,使芭蕾舞充满音乐感和诗意。巴兰钦一生对芭蕾艺术的贡献,不仅使他获得了“美国芭蕾之父”的桂冠,而且使他被西方评论界誉为“20世纪最富有创造活力的芭蕾编导家之一”。(www.xing528.com)
加林娜·乌兰诺娃
加林娜·乌兰诺娃是苏联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她9岁开始进入舞蹈学校学习,师从瓦岗诺娃和自己的母亲,毕业后担任基洛夫歌剧舞剧院的主要演员。乌兰诺娃的表演富有诗意,人物刻画细腻。她能充分利用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展现角色的心灵美,并将技巧潜移默化地融入角色当中,做到了技艺和表现的水乳交融。晚年的乌兰诺娃更着重于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其代表作品有《天鹅湖》《吉赛尔》《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睡美人》《胡桃夹子》等经典芭蕾舞作品。1959年,乌兰诺娃出版了《一个舞蹈演员的成长》一书,获得好评。离开舞台后,乌兰诺娃专心担任指导教师,为苏联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舞蹈演员。由于她对芭蕾舞艺术的贡献巨大,苏联政府授予她“人民演员”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她还多次获得列宁奖金与斯大林奖金。乌兰诺娃曾在1954年、1959年和1991年来华演出与访问,对中国舞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三幕芭蕾舞剧,由拉普罗夫斯基编导,乌兰诺娃、谢尔盖耶夫主演。其剧情为:第一幕,意大利古城的广场上,两大家族的奴仆们掀起了一场争斗。朱丽叶是凯普莱特家族的掌上明珠,此时正在与乳母逗乐嬉戏。母亲告诉朱丽叶,伯爵前来求亲了。朱丽叶羞涩不安地低下了头。凯普莱特家举行盛大的舞会,罗密欧乔装前往。朱丽叶与罗密欧初次邂逅,两位年轻人戴着面具快乐起舞,面具摘下之时,朱丽叶与罗密欧一见倾心并互诉衷肠。第二幕,乳母为罗密欧送来朱丽叶的佳音。在神父的帮助下,朱丽叶与罗密欧结为夫妻并怀着美好的憧憬默默祈祷。但好景不长,在家族的混战中,朱丽叶的堂兄一剑刺穿了罗密欧好友的胸膛。罗密欧为朋友报仇杀死了朱丽叶的堂兄,因而被终生流放。第三幕,罗密欧走后,朱丽叶的父母要求女儿离开罗密欧,与伯爵结婚。朱丽叶在神父的帮助下,假装答应婚事,并偷服假死药。朱丽叶的父母以为女儿真的死去,将她埋葬。罗密欧得知朱丽叶死亡的噩耗后连夜回来,他以为朱丽叶真的死去了,痛不欲生,自刎殉情。朱丽叶醒来后发现身边罗密欧的尸体,犹如晴天霹雳,于是将匕首刺入自己的胸膛,一头栽倒在罗密欧身上。罗密欧与朱丽叶用自己的生命结束了两家的恩怨。
这部舞剧取材于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著,原著感人肺腑的戏剧性情节,为舞剧的编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部舞剧主题鲜明地强调了在新与旧、明与暗、善与恶的斗争中,前者必将战胜后者的美好心愿,也将爱情的悲剧演绎得淋漓尽致。舞剧中,朱丽叶的扮演者乌兰诺娃表演细腻,技巧精湛,将朱丽叶的善良、纯真和对爱情的奋不顾身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使观众印象深刻。剧中双人舞的编排将人物刻画得形象生动,这也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展现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罗密欧与朱丽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舞剧中最杰出的一部作品。该剧带有典雅的俄罗斯风格,结构严谨,技巧高超,既表达了深刻的戏剧内容,又保持了芭蕾舞的纯正味道。
格里戈罗维奇
格里戈罗维奇是苏联芭蕾舞的编导、演员,1927年生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194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舞蹈学校,主演过《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宝石花》等芭蕾作品。1962年,他正式担任基洛夫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的编导,后成为莫斯科大剧院的编导,先后创作了《斯巴达克》等经典的芭蕾舞剧作品。他的创作主要从音乐出发,借鉴交响乐的手法,通过舞蹈手段,对舞剧进行整体交响化的处理。格里戈罗维奇注重表现重大题材和历史事件,将交响芭蕾与戏剧芭蕾进行有机结合,使其为主题思想、为人民服务。在他的舞剧中,哑剧不是一个摆设,而是要被舞蹈吸收用于表现情节。他的实践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更极大地推动了苏联芭蕾舞艺术的发展。由于个人成就突出,他曾两次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并获得了列宁奖金。
三幕《斯巴达克》是哈恰图良在1950—1954年间写的作品,仅在苏联境内就有10多个不同的排演版本。格里戈罗维奇排演的版本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个版本。故事讲述的是:在古罗马,统帅克拉苏远征归来,他俘虏了无数战俘,这些战俘与其家眷像牲口一样被人随意拍卖。克拉苏和他的情妇希腊舞女埃金娜分别选中了斯巴达克和他的妻子。在古罗马时代,统治阶层喜爱一种极其残忍的角斗残杀游戏,斯巴达克被迫成为一名角斗士。在角斗场上,角斗士蒙面展开你死我活的搏斗。在残酷的搏斗中,斯巴达克获胜,他的好友却死在了他的刀下,这让他义愤填膺。在他的号召下,角斗士揭竿而起。斯巴达克率领奴隶起义大军,向克拉苏军团发起猛烈进攻,并很快打败了罗马统帅克拉苏,但他却给了克拉苏一条生路。克拉苏并不领情,他发誓要杀死斯巴达克。克拉苏与埃金娜设下毒计:埃金娜带领一群妖艳的妓女潜入起义军营地,挑拨离间,使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克拉苏指挥罗马军团包围起义军。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惨遭失败,斯巴达克壮烈牺牲。斯巴达克的妻子闻讯赶来,她与悲痛的群众一起悼念起义军领袖斯巴达克。
《斯巴达克》这部芭蕾舞剧在芭蕾发展史上具有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传统芭蕾一味以爱情为主题的旧有模式,把视野扩展到重大的历史题材中,通过舞剧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矛盾,从而使作品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内涵丰富、引人思考。格里戈罗维奇的这一版本,突出了群舞演员的作用,借助群舞的表演从不同角度塑造主要人物的个性特征,使得舞剧更加立体、更有层次感。格里戈罗维奇对音乐极其敏感,善于从音乐入手展开情节,将变奏、展开、对比和再现等交响乐表现手法运用到舞蹈中,按照交响乐的结构和形式进行编舞,这使得芭蕾舞剧《斯巴达克》被看作是交响芭蕾的经典范例。
玛戈·芳婷
玛戈·芳婷是世界著名芭蕾舞蹈家,英国人,自幼跟随俄国老师学习芭蕾舞。1935年,芳婷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而崭露头角,曾先后主演了《吉赛尔》《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芭蕾舞剧。芳婷长期与著名编导弗雷德里克·阿什顿合作,在他的舞剧中饰演一系列为芳婷专门设计的角色,如“茶花女”等。芳婷的表演以抒情、细腻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她技术娴熟,动作优美流畅,舞姿富有雕塑感,表演富有音乐感。她善于精心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展现高超的舞蹈技术的同时,显示出卓越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芳婷退休后曾担任英国皇家舞蹈学院院长,1956年被英国女王册封为“女爵士”。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现代芭蕾,是由一批不满足于社会现状、锐意改革的俄罗斯古典芭蕾精英发起的芭蕾运动的成果,是20世纪初古典芭蕾革新运动的产物,是对传统芭蕾舞的彻底打破与重塑。现代芭蕾实现了芭蕾与现代舞的结合,并从一些民间舞中汲取营养,舞蹈或舞剧不再表现虚无缥缈的童话世界,而是真真切切地反映现实。它淡化或摒弃了戏剧情节,更加注重舞蹈的形式和结构,追求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开始从之前的欣赏型艺术转变为思考型艺术,开始将舞蹈上升到对人生哲理和价值观的思索上来,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现代芭蕾的代表作品不像古典芭蕾那般讲究完整的戏剧结构,有的只是芭蕾情绪、理念和心态的断续闪现,也有的力求用舞蹈表达音乐作品的结构特点。在技巧上,现代芭蕾力求突破古典芭蕾只着重于四肢运用的局限,在空间上发展了许多低姿势的造型,平衡舞台高中低三度空间的使用频率,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现代芭蕾的日趋完善为后期交响芭蕾的探索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芭蕾,诞生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兰西,鼎盛于俄罗斯,这门艺术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从博采众长的萌芽阶段到轻盈飘逸的浪漫主义时期,从程式严谨的古典主义到反映现实的现代芭蕾,芭蕾经历了漫长的改革与完善的过程。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芭蕾舞不断与现代舞、民族舞相互碰撞、磨合,又在各国芭蕾大师的改革创作下与它们融为一体,因而不断焕发新的艺术魅力。正是这般不断地汲取充足的养料和新鲜的血液,才使得芭蕾舞这门艺术历经百年,成为经典。在当今世界中,芭蕾艺术繁花似锦,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芭蕾蓬勃发展,齐头并进。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戏剧芭蕾和交响芭蕾,均为芭蕾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芭蕾舞在世界舞蹈史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