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上俄罗斯芭蕾仍然占据着顶尖的位置。那么,17世纪下半叶芭蕾是怎样传到俄国的呢?据文献记载,当时俄国的使臣来到西欧,看到了“席间芭蕾”这种表演形式,因此就把这种表演形式引入当时的俄国。由于芭蕾不需要台词,没有语言的障碍,兼有音乐、舞蹈和哑剧成分,通俗易懂,所以很快在俄国的上层社会流传开来。俄国最初的芭蕾表演与整部剧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华丽的场面、布置与服装,再配合一些简单的舞步、舞蹈队形。后来,流亡法国的苏格兰军官尼科拉·利玛担任芭蕾教员、编导,排演了第一部俄国舞剧《奥菲士在欧里狄克》。该剧于1673年上演,它借用史诗《奥菲士》的一些情节,歌颂了当时的沙皇。由于这部舞剧博得沙皇的欢心,利玛就一直担任该剧团的编导,直到17世纪末他病逝。该剧团是专门为沙皇消遣和娱乐服务的,对后来俄国芭蕾的发展并没有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为后来俄国舞台舞蹈的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
陆军武备学堂
俄国历史上有位身高2.05米的沙皇——彼得大帝。在执政期间,他大力提倡社交活动,鼓励戏剧性演出和舞会,把舞蹈作为打破男女授受不亲这种保守习俗的重要手段。在彼得大帝的倡导下,贵族们纷纷从国外聘请舞蹈教师,开始学习在西欧流行的社交舞蹈。为了禁止一些顽固的父母阻挠他们的孩子跳舞,彼得大帝在1718年颁布了关于举办舞会的法令。到彼得大帝执政后期,俄国贵族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这种欧洲的舞会舞蹈,并把它引入上流社会,使之成为一种时尚。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日益兴旺,俄国迫切需要一批通晓西欧文化、政治和军事的人才。1731年,俄国在圣彼得堡开办了一所贵族特权学校——陆军武备学堂。为了满足毕业生将来进行交际的需要,学校除了开设必需的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课程外,还专门把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教育引入课堂,教习学生一些社会礼仪和社交舞蹈,并聘请法国舞蹈教师让·巴蒂斯特·兰代来学校教习舞蹈课程。陆军武备学堂成为俄国芭蕾舞的摇篮。
让·巴蒂斯特·兰代
让·巴蒂斯特·兰代是法国人,曾在巴黎、斯德哥尔摩等地的剧院工作,后来到俄国为其学生排演了三段歌剧中的芭蕾插舞并获得成功。兰代曾向沙皇申请成立专业舞蹈班,并承诺将最初招收的三男三女培养成俄国第一代芭蕾舞演员。在他的建议下,1738年俄国成立了第一所舞蹈学校——皇家舞蹈学校,这也是瓦岗诺娃芭蕾舞学院的前身。这所学校的建立,对促进俄国芭蕾骨干本民族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此,俄国结束了完全依赖从国外引进芭蕾人才的历史。
伊凡·伊凡诺维奇·瓦尔贝赫
伊凡·伊凡诺维奇·瓦尔贝赫,俄国第一位民族舞剧编导。他幼年就在圣彼得堡戏剧学校学习舞蹈。其代表作品是芭蕾舞剧《新维特》,这部舞剧根据当时发生在莫斯科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讲述的是一名家境贫寒的军官与一位富家女之间的爱情悲剧。舞剧试图通过这一真实的故事带领观众积极地反对过去社会中阴暗不公的一面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偏见,希望能够唤起父母对儿女的人道主义同情,因而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瓦尔贝赫与诺维尔的创作观念极其相似。他倡导“情节芭蕾”的观点,赋予舞剧道德伦理的色彩,试图通过舞蹈作品宣传进步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一创作方式在当时的芭蕾舞坛是并不多见的。瓦尔贝赫的舞剧作品努力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并开始选用民族题材。但他创作的舞剧中,哑剧成分过多,有时甚至盖过了舞蹈成分。瓦尔贝赫在世时的日记、书信、剧本等资料,后来经人整理并刊印成书,书名为《舞剧编导瓦尔贝赫档案选辑》。
阿达姆·巴浦洛维奇·格鲁什科夫斯基
阿达姆·巴浦洛维奇·格鲁什科夫斯基,是瓦尔贝赫的学生,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舞剧编导。1811年,他从圣彼得堡舞蹈学校毕业,被提升为主要演员,不久调到莫斯科,成为莫斯科大剧院的总编导和莫斯科舞蹈学校的艺术指导。其创作风格多样,他曾排演过20个俄罗斯民间题材的娱乐舞蹈,并将其他舞蹈大师的10多部作品进行修改且搬上了俄罗斯的舞台。他排演的芭蕾舞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原著改编而成的,讲述了武士鲁斯兰解救身陷魔窟的未婚妻柳德米拉公主的故事。尽管这部舞剧的戏剧结构不够明晰,但主题的现实性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使其连演10年不衰。格鲁什科夫斯基对芭蕾的主要贡献是将俄罗斯文学名著改编成芭蕾舞剧,从戏剧结构的角度为正在成型的俄罗斯芭蕾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沙尔·路易·狄德洛
沙尔·路易·狄德洛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自幼随父亲习舞,曾到巴黎进修,跟随维斯特里、多贝瓦尔等大师学习芭蕾舞,后成为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的第一位舞蹈家。1801年狄德洛来到俄国,在俄国生活、工作了整整10年的时间,给当时的俄国芭蕾带来了法国特有的“帝国风格”,深受俄国上层人士的喜爱。在俄国生活的这段时间,狄德洛逐渐认识到俄国演员的才能和艺术水平,并大大拓展了舞剧的题材范围。他非常善于从历史和文学名著中选取题材。他的作品带有很深的感伤主义色彩,充满戏剧性且具有思想深度,曾受到普希金的高度赞扬。狄德洛在其作品中较早地运用了脚尖功。1808年,在他的舞剧《泽菲尔与弗罗拉》中,女演员能用脚尖站立短暂的几秒钟,并用脚尖表演各种动作和舞姿。因为当时还没有足尖鞋,女演员穿的是软头鞋或是希腊式的无跟鞋,所以能够用脚尖站立几秒也是很难得的,这比《仙女》的首演时间早了24年。
卡尔洛·勃拉齐斯
卡尔洛·勃拉齐斯是19世纪意大利早期的舞蹈教育家、编舞家和舞蹈理论家。他幼年时曾在法国学习舞蹈并进行表演,其法语处女作《舞蹈基础概论》用代码符号确立了许多芭蕾舞训练的概念和一些舞姿旋转组合的原则。芭蕾巨著《舞蹈法典》(又名《舞蹈艺术理论与实践指南》)也是勃拉齐斯所著。他为意大利乃至欧洲培养了大批舞蹈家,并在学制、课程设置以及舞蹈学生应具备的身体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要求。在其著作中,勃拉齐斯运用解剖学、动力学、机械力学和数学原理等知识,使他的芭蕾训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勃拉齐斯曾到俄国教学,他治学严谨,对俄国本民族演员和教师的培养起了良好的作用。他反对为舞蹈而舞蹈,提倡钻研民族民间舞蹈以丰富舞剧的表现力。他的教学活动为俄国舞蹈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里乌斯·伊凡诺维奇·彼季帕
马里乌斯·伊凡诺维奇·彼季帕是法国著名舞蹈家、舞蹈编导家,俄罗斯芭蕾学派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彼季帕是所有来俄国工作的外国舞蹈家中,对俄国芭蕾发展贡献最大的一位。1847年,他应邀担任圣彼得堡马利亚剧院的首席舞蹈演员。1848年,彼季帕在莫斯科因重新排演其父亲的作品《巴希塔》而得到总编导朱尔·佩罗的赏识。但由于缺乏编导及历史、民俗学方面的知识,彼季帕并未得到佩罗的重用。后来,彼季帕有幸做了圣·列翁的编导助手,有了编导实践的机会。1869—1903年间,彼季帕担任马利亚剧院舞剧总编导达34年之久,这使他作为俄罗斯芭蕾大师而被载入芭蕾史册。彼季帕一生创作了60多部芭蕾舞作品,其中包括《舞姬》《天鹅湖》《睡美人》《堂吉诃德》等经典名作。(www.xing528.com)
彼季帕的艺术生涯中第一部成功的芭蕾之作是《法老之女》,舞剧取材于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的《木乃伊传奇》,1862年首演。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英国青年在梦中穿越时空,遇到了美丽的法老女儿,两人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而青年醒来后,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对于这部舞剧作品,评论界褒贬不一。舞剧主题不够明确、结构混乱等成为评论界评论的焦点。虽然受到诸多批评,但观众对这部舞剧却喜爱有加。彼季帕在有了一定的编导经验后,其创作趋向成熟。1877年,彼季帕的又一力作《舞姬》问世。《舞姬》又称《印度寺庙的舞女》,是一部取材于印度古代寺庙舞姬生活的舞剧。《舞姬》讲述了一个凄美感人的恋爱悲剧:在遥远的古印度,一个武士爱上了神殿里的一名舞姬,两人不顾身份门第的差异许下海誓山盟。然而,武士与公主早有婚约在先,为了夺回未婚夫,公主用毒蛇害死了舞姬。武士深受打击,在梦中,他随舞姬的灵魂进入了一个幽灵王国。梦醒后,武士依然来到神殿与公主完婚,然而神灵被这场悲剧激怒了,掀起了一次强烈的地震,将神殿与人一同摧毁。最后,一个白色的幽灵悲哀地俯瞰着一切的结束。在这部舞剧中,彼季帕的古典芭蕾双人舞、群舞的编舞才能充分显露,舞蹈难度系数高,但又符合逻辑的发展。《舞姬》是俄罗斯古典芭蕾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对世界古典芭蕾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堪称世界古典芭蕾的奠基作品之一。
《睡美人》是彼季帕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由柴科夫斯基作曲。舞剧内容取自法国童话作家沙尔·佩罗的名作《沉睡森林里的美女》,由序幕和三幕组成。舞剧情节的背景是法国宫廷生活,但舞剧的音乐和舞蹈却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色彩。该剧的剧情如下:公主阿芙乐拉的洗礼日,阿芙乐拉、侍童、侍女、教师、奶娘、众仙女们在优美的圆舞曲声中步入大厅,阿芙乐拉的教母——紫丁香仙女也来到这里。人们手持鲜花跳起欢快的舞蹈为公主祝福,大臣由于疏忽,忘记邀请最有魔力也最凶恶的仙女卡拉包斯,于是阿芙乐拉遭到了忌恨。身穿黑色长袍的卡拉包斯站在6只大老鼠拖拉着的车子上,闯进王宫,扬言只要阿芙乐拉公主有一次刺破了手指就会死去。所幸紫丁香仙女还没有送出她的祝福,她虽然无法完全破除恶咒,却可以用法力保住公主的性命,但公主将从此沉睡,直到100年后一位王子的吻才能将她唤醒。公主长到20岁时,在一次持纺锤跳舞玩耍时,不幸中了卡拉包斯的诡计,手指被刺破昏睡过去。100年后,在紫丁香仙女的引导下,一位王子来到睡美人的城堡,他以真挚的爱情破除了咒语,拯救了阿芙乐拉公主,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舞剧序幕是众仙女向新生的公主赠送礼物。第一幕是阿芙乐拉公主与四位前来求婚的王子的舞蹈,在这一幕中阿芙乐拉被纺锤扎破手指而长睡不醒;第二幕是王子亲吻公主,公主醒来后与王子的双人舞,以及与众仙子一起表演的群舞;第三幕是王子与公主的婚礼,舞蹈以王子与公主的慢板双人舞为主。这部舞剧被称为“19世纪芭蕾百科全书,其舞蹈样式与结构丰富多彩”。其中的民间舞蹈展示了浓郁的异国风情,男女主角的双人舞技术高超,令人惊叹。舞剧将公主如何沉睡不醒,又是如何在百年之后苏醒过来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这些心理活动的表现,既迎合了观众的好奇心,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舞剧中歌颂的“真、善、美”的主题,是人们永远的期待和追求;舞剧中豪华的布景、雍容华美的服饰以及彬彬有礼的举止,不仅是富裕民族的象征和礼仪之邦的符号,也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和美满生活的产物。这部舞剧作品从首演之日至今,成为众多芭蕾舞团的表演剧目之一。
芭蕾舞剧《雷梦达》是彼季帕晚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该作品首演于1898年,情节取自中世纪的骑士传奇故事。故事内容如下:在女伯爵侄女雷梦达的生日舞会上,雷梦达接到其未婚夫德布里安的信函。待两人见面后不久,德布里安向雷梦达辞行,随十字军东征而去。一向爱慕雷梦达美貌的阿拉伯骑士阿卜杜拉曼趁此机会向雷梦达表达爱意,但雷梦达非常厌恶阿卜杜拉曼。在欢庆德布里安凯旋的庆典上,阿卜杜拉曼再次出现并想掳走雷梦达,这时雷梦达的未婚夫德布里安出现。最终在国王的命令下,德布里安与阿卜杜拉曼二人以决斗的方式一决胜负。城堡内雷梦达祖先的雕像化作白衣女子,用神力帮助德布里安杀死了阿卜杜拉曼。最后,在国王的主持下,德布里安与雷梦达成就了百年好合。这本来是一个平庸的三角故事,但在彼季帕的编导之下,舞剧中的两种不同形式——古典芭蕾和性格舞交替出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剧情的发展下也被做了舞蹈化的处理,戏剧性更饱满。这部芭蕾舞剧被誉为“古典芭蕾皇冠上的珍宝”。
列夫·伊凡诺夫
列夫·伊凡诺夫是俄国著名的舞蹈编导,也是俄罗斯古典芭蕾学派创始人之一。伊凡诺夫先后在莫斯科舞蹈学校和圣彼得堡舞蹈学校学习舞蹈,毕业后进入马利亚剧院舞剧团担任演员。由于对音乐的出色把握和对动作的非凡记忆力,加上极其刻苦用功,伊凡诺夫16岁便脱颖而出,成功地主演了《无益的谨慎》(《关不住的女儿》)等作品。后来,伊凡诺夫成为佩罗和彼季帕的编导助理,这为日后他走上编导之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主要编导的作品有《胡桃夹子》和《天鹅湖》第二幕、第四幕等。
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伊凡诺夫独立编导的经典芭蕾剧目之一,由柴科夫斯基作曲。舞剧的剧情来源于德国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剧情如下:在德国的一个小城里,每逢圣诞节人们都会举办圣诞节狂欢会。在一年一度的圣诞节狂欢会上,小镇的教父送给了小女孩玛莎一份圣诞礼物——一个丑陋的胡桃夹子。随着夜幕的降临,狂欢会也随即结束了,前来赴会的宾客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只剩下玛莎一人。孤独的玛莎此刻十分困倦,不一会儿便睡着了。在梦里她看到了一个神话的世界:玩偶都有了生命,此时的胡桃夹子正在指挥着玩具士兵与老鼠国王率领下的灰老鼠大军打仗。在玛莎的帮助下,胡桃夹子带领玩具士兵们最终取得了胜利。丑陋的胡桃夹子瞬间变成了英俊的王子,他邀请小玛莎一起在糖果王国里游玩。小玛莎受到了王国里的仙女和各种变活了的糖果甜食的欢迎,十分快乐地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的盛宴。
这部舞剧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间的过场戏《小雪花舞》堪称经典的片段,所有的舞者身穿白纱舞裙、头戴美丽的花环、手持冰杖,舞蹈的构图与线条表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以及圣诞夜的美妙。舞剧主题鲜明,突出体现了善良终将战胜邪恶、光明终将驱走黑暗的正能量。在人物性格设置上,老鼠象征着邪恶,女孩象征着善良,胡桃夹子则象征着光明和正义,这种性格处理鲜明清晰,令人印象深刻。
四幕芭蕾舞剧《天鹅湖》,其第一幕、第三幕由法国编舞大师彼季帕编导,第二幕、第四幕由俄国编舞大师伊凡诺夫完成,由柴科夫斯基作曲。舞剧取材于穆索斯《德国民间童话集》中的《偷来的纱巾》,全剧由四幕和尾声构成。第一幕,在王子成年的这一天,他的朋友们都纷纷前来道贺,在场的宾客都十分快乐地跳起了舞为王子庆祝。王子的母后告诉他,明天将会举办一场舞会,以此来为他选妃。他深恐失去自由,更不愿娶一个不爱的人为妻,王子的伙伴得知后设法为王子解闷并与在场的女伴们共同表演三人舞。到了黄昏时刻,一群美丽的天鹅在天空中翱翔,王子随即跟了出去。第二幕,湖畔边,王子看到一群美丽的天鹅并持弓欲射,忽然头戴金冠的白天鹅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王子惊呆了,之后便向少女施礼询问,少女向王子诉说自己与同伴们的不幸遭遇。少女叫奥杰塔,被魔鬼用妖术变成了天鹅,只能在黑夜里才能变回人形。只有坚定真挚的爱情才能将妖术解除。王子十分同情少女的遭遇并对其充满爱恋。他觉得眼前的姑娘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爱人。王子发誓要救出少女及其同伴们。王子与奥杰塔相约在举办的舞会上相见。第三幕,前来应选的邻国公主们纷纷献舞,但王子对她们丝毫没有心动。魔王将他的女儿奥吉丽亚变成奥杰塔的模样带进皇宫。奥吉丽亚舞艺超群,很快便令全场的人为之十分震惊,并让王子误以为她就是美丽的奥杰塔。于是王子与她一同跳起了“黑天鹅双人舞”。忽然之间天空阴暗混沌,正欲起誓的王子发现了窗外的白天鹅,他便意识到与之共舞的并不是真正的奥杰塔,于是他感到十分悔恨,便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第四幕,悲伤的奥杰塔回到湖畔,并向同伴诉说了她的痛苦,就在此刻王子也赶来向真正的奥杰塔表白。魔王见状欲阻止王子,王子便与魔王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魔王被一道强烈的闪电击中而死去了。尾声,乌云渐渐消散,大地熠熠生辉,爱情和正义的力量最终战胜了邪恶。天鹅姑娘变回了人形,王子与奥杰塔迎着朝霞,开始了新的生活。
《天鹅湖》被公认为是古典芭蕾的经典之作,长演不衰。它既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作品,又是对现代交响芭蕾的一次勇敢尝试。彼季帕和伊凡诺夫两人的合作,使作品恢宏大气,艺术上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部舞剧歌颂了美好的爱情,突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光明终将驱走黑暗的主旨。剧中,天鹅形象的设计很有特色,一系列的双臂挥舞,变化无穷,各种跳转及舞步的灵活变化,塑造了一群神似胜过形似的天鹅形象,更是把主人公奥杰塔浪漫的少女情怀和天真无邪刻画得惟妙惟肖。第二幕中的《四小天鹅舞》堪称芭蕾舞精品,巧妙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舞蹈构图形式美原则中的整齐一律。那整齐划一、优美却不失力度的动作宛如一个人在跳舞,虽然只有短短一分半左右的时间,但足以令人过目不忘。第三幕中,黑天鹅的独舞表演技巧高超,原地的32个单腿挥鞭转令人赞叹,这也成为考验芭蕾女演员表演成熟与否的试金石。第三幕中性格舞的展现也体现了彼季帕处理宏大场面和各种代表性舞蹈的出色才能。匈牙利的“恰尔达什”、俄罗斯的“轮舞”、意大利的“塔兰泰拉”及波兰的“玛祖卡”等一系列个性不同、风格多样的舞蹈推动着剧情进一步展开。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富于旋律性,除了表现白天鹅的主题音乐外,其他曲调也是段段动听、耐人寻味,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展开戏剧情节、深化舞剧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克里斯蒂安·约翰松
克里斯蒂安·约翰松,原籍瑞典,曾到哥本哈根学习舞蹈,后成为圣彼得堡马利亚剧院的主要演员,以舞姿洒脱、动作风格优美而著称。19世纪60年代末,约翰松开始专门从事芭蕾舞教学工作,培养出了盖尔特、尼·列加特、巴甫洛娃等著名舞蹈家。彼季帕也曾经上过他的研修班,并从中总结经验,用在自己的创作当中。与在俄罗斯短期任教的其他外籍教师不同,约翰松在俄罗斯进行表演活动长达20多年。他经过长期观察、仔细分析俄罗斯的演员和学生后,才开始进行教学。他反对片面追求高难度动作的意大利学派,但借鉴吸收其舞蹈技巧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他细心观察俄罗斯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注重改正其缺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把技术看作是一种表现舞蹈的手段,从而经常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对待教学;为了保持学生鲜明的个人特色,他不惜放弃古典芭蕾舞学派的严格要求;他的创造力、想象力非常丰富,编排的组合动作流畅和谐,逻辑性强;他强调老师必须亲自做示范,但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动作加以改动。
切凯第
切凯第是意大利著名舞蹈家、芭蕾大师、舞蹈教育家。他幼年在佛罗伦萨舞蹈学院学习,20岁开始便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获得成功。他后来到俄国圣彼得堡演出,1892年开始在芭蕾舞蹈学校任教。切凯第拥有非凡的教学能力,他把对芭蕾的理解融入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当中。针对芭蕾舞有时矫揉造作、玩弄技巧的倾向,他在教学中强调芭蕾舞要有其内涵,因此确立了一整套教学体系——“切凯第体系”(《按照切凯第方法讲授古典戏剧舞蹈的理论与实践的教材》为这一体系的标准教科书)。这个体系的特色是对芭蕾舞的主要动作进行具体的分类和系统的整理,对每一个动作的规格要点做出详细的讲解。他曾培养出福金、瓦岗诺娃等一大批芭蕾舞明星。晚年时,他回到意大利,又为意大利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芭蕾舞演员。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芭蕾艺术,1928年猝死于讲台上。
俄罗斯芭蕾是19世纪末发展到鼎盛时期的重要芭蕾学派,到19世纪30年代,其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芭蕾舞风格。“古典芭蕾”是以俄罗斯芭蕾学派的崛起为背景的。17世纪末芭蕾传入俄国,自18世纪开始俄国宫廷便已拥有了自己的舞蹈学校。继彼得大帝之后的历代沙皇对法兰西白色的高雅文化毕恭毕敬,“西欧化”或“法国化”成为俄罗斯多年的改良国策。19世纪40年代后,俄罗斯芭蕾中一大批优秀的舞蹈编导、舞蹈演员及舞蹈作品相继出现了。这些人和作品的出现促进了俄罗斯芭蕾的兴起,并使俄罗斯逐渐成为欧洲芭蕾的中心,在世界芭蕾史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俄罗斯芭蕾吸收了意大利芭蕾、法兰西芭蕾和丹麦芭蕾三大学派的精华,结合本民族风格及本民族舞蹈演员的形体特点,创立了俄罗斯芭蕾教学体系,对世界芭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