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古典舞蹈及其流派

印度古典舞蹈及其流派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印度的舞蹈历史同宗教历史一样悠久,尤其是印度古典舞蹈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婆罗多舞婆罗多舞是印度著名的古典舞蹈之一,也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曼尼普利舞曼尼普利舞是印度古典舞蹈之一,因产生于曼尼普尔邦而得名。奥迪西舞是印度古典舞中最具有韵味的舞蹈,它主要描写的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黑天和牧女罗陀的爱情故事,通常以独舞的形式表现,女性表演居多。

印度古典舞蹈及其流派

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绝大多数民众都信仰宗教,而且印度的宗教信仰种类很多,如印度教佛教、吠陀教等。印度的舞蹈历史同宗教历史一样悠久,尤其是印度古典舞蹈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印度古典舞蹈的身体语言异常丰富,尤其是手语更是变幻莫测,它将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动作有机地结合,从而充分表达舞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是印度著名的古典舞蹈之一,也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该舞蹈将表情、曲调、节奏三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舞蹈主要在神庙中表演,内容多取自于吠陀神话,与祈愿和敬神相关。婆罗多舞讲究动作左右对称,其手势、表情运用较多,如注重欢喜、愤怒、哀伤等瞬间的表情变化,具有雕塑般的美感。

婆罗多舞表演通常由一名女演员完成,过程主要分为六大段。第一段为纯舞蹈“阿拉瑞普”,意在敬神祈福,其中“普”有花之意,寓意舞者表演时动作由小变大,如花儿绽放般伸展出去。第二段为“贾提斯瓦拉姆”,由“贾提”和“斯瓦拉姆”共同组成,同样为纯舞蹈的它较“阿拉瑞普”更为丰富。“贾提”只有鼓为之伴奏,而“斯瓦拉姆”加入了音乐,使舞蹈更加柔美。第三段为“沙布达姆”,除了舞蹈、伴奏乐器之外还加入歌唱部分,歌词以泰鲁古和泰米尔语为主,意在宣扬国王的显赫地位和祭祀神灵。第四段为“万纳姆”,是婆罗多舞最富感染力的舞段,它要求舞者运用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交代完整的故事情节,更要求舞者具有超高的技艺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第五段为“巴达姆”,是抒情舞蹈,能使人有轻松愉悦之感。第六段为“提拉那”,是技巧性极高的舞段,要求舞者动作灵巧且迅猛。整场舞蹈表演下来,时间大概需要3—6小时。

卡塔卡利

卡塔卡利舞发源于17世纪初的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卡塔”表示讲故事,“卡利”表示表演。卡塔卡利舞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叙事性舞蹈,即舞剧艺术。舞蹈多取材于印度史诗,如《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等,以表现神或英雄人物居多,宗教色彩浓厚,多表演于寺庙旁边的露天舞台,并从夜幕降临一直表演到黎明来临。卡塔卡利舞的所有角色,过去都由男性扮演,他们运用极速的旋转、飞快的跳跃等高难度技巧,展现出雄壮、威风的男性特征,其中的女角也由年轻漂亮的男子扮演。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卡塔卡利舞进入现代剧场后,有些角色也开始由女性扮演。在印度古典舞中,卡塔卡利舞对眼、眉、嘴、脸颊、颈等部位的应用之多、难度之大都远远超过印度其他舞蹈各派。该舞蹈最大的特点在于脸谱的运用,每个角色都有独属于本角色的脸谱,以人物类型划分颜色,如绿色代表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而红色则代表反派人物等。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是印度北部的著名舞蹈。卡塔克原为一个种姓,指专门从事舞蹈艺术的人,他们所跳的舞就叫卡塔克舞。其舞蹈内容多取自于史诗神话传说,如表现牧神黑天神克里希那和拉达之间的爱情故事。其舞蹈最大的特色就是脚部系很多铃铛,这些铃铛会在舞蹈时伴随着节奏发出清脆的响声。此外舞者和鼓手的配合也异常精彩,舞者表演脚舞时,鼓手便会以同样节奏的鼓点配合,将舞蹈推向高潮,在结尾时则多以舞者旋转后的定点造型结束。卡塔克舞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但也不乏双人舞和三人舞,该舞以印度音乐为伴奏,配之以小提琴笛子等乐器,观赏性极强。(www.xing528.com)

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印度古典舞蹈之一,因产生于曼尼普尔邦而得名。它种类极多,风格均独具特色,除祭神祭祖的舞蹈外,更有展现日常生活的舞蹈,如表现缝纫织布的舞蹈、表现喜庆丰收的舞蹈等。曼尼普尔有“舞蹈之乡”的称号,舞蹈是曼尼普尔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节日期间,他们都在庙前、广场前跳舞,全村男女老少参与其中,活动举办时间可长达数十天。传说曼尼普利舞是湿婆神与雪山女神共同创造的,湿婆神和雪山女神在曼尼普尔跳的第一支舞蹈被当地人称为“拉伊哈罗巴舞”。“拉伊哈罗巴舞”就是曼尼普利舞的原始形式,它是一种祭奠村神的舞蹈。这种由民间舞蹈发展而来的曼尼普利舞属于典型的宗教性舞蹈,舞蹈的“S”形曲线形态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这要求舞者表演时能做到落地无声、轻柔细腻,传情达意时不是用脸部表情,而是单纯运用肢体动作,舞蹈带有抒情性的特点。

奥迪西舞

奥迪西舞产生于印度东部的奥里萨邦。该舞蹈起源于印度教的庙宇中,由侍奉神灵的侍女在敬神和庆祝节日时表演。奥迪西舞早年一度没落,但经由专门舞师的整合后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式。奥迪西舞是印度古典舞中最具有韵味的舞蹈,它主要描写的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黑天和牧女罗陀的爱情故事,通常以独舞的形式表现,女性表演居多。其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体态上的“三道弯”和身体的柔美之态。

库契普迪舞

库契普迪舞是印度安得拉邦的传统舞蹈,因源于该邦的库契普迪村而得名。库契普迪舞是一种带有故事情节的舞剧形式,内容取自印度教经典著作——《薄伽梵往世书》中的故事。早期该舞蹈只由婆罗门种姓的男子表演,剧中的女性角色也由男子扮演,并且通常在安得拉邦的各村巡回表演。直到20世纪60年代,库契普迪舞才作为独舞形式演出,女性演员也开始出现在表演中,渐渐地库契普迪舞也流传到别的邦中。该舞的演出气氛热烈、活泼,动作灵活,造型优美,音乐节奏和旋律具有特殊性,报幕员与角色直接对话这一特点也使此舞更具独特的韵味。近年来,此舞表演种类逐渐增多,人们创作出一系列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点的独舞,如边舞蹈边用墨汁作画,或者是站在器皿上舞蹈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