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是指通过某种传播工具向公众传递信息的组织,包括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视台、广播台和网站等。在诸多媒体竞争并存的背景下,那些面向主流受众,传播范围比较广,影响力比较大,社会声誉比较好的媒体,被称为“主流大众媒体”。这些媒体被称为“社会守望者”,除了信息交流功能外,还担负着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教育公众等责任。
大众媒体的发展,是伴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而推进的。比如说新闻事件的网络直播,多年前就是人们非常期待的信息传递形态,但由于网络速度和硬件设备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办法实现。“今日头条”作为目前中国最流行的新闻客户端之一,也是一种新型大众媒体。它其实是一个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服务,能够根据大数据运算了解每一个用户的喜好、需求,并为用户推送相应的新闻,是大数据技术进步的成果之一。我们可以展望,当传播技术继续发展,大众媒体的形态也会进一步衍化创新,例如专门制作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新闻的机构,专门利用网络游戏来传播主流文化的机构,等等。
有人说,如果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可以做自媒体,在社交网络孜孜不倦地发帖跟帖,大众媒体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不妨想一想,当资讯、信息极为充分,甚至多得像垃圾一样难以处理的时候,什么是最珍贵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信息,而是高质量的信息收集、挖掘、整合、提供等服务。印刷机普及时,报社提供这样的服务;电视普及时,电视台提供严肃、精炼的新闻和大众娱乐节目;网络普及时,门户网站和新闻客户端承担了这样的社会功能。资讯越是发达,越需要拥有强大技术支撑的媒体机构,为我们提供精准可靠的信息,而不是让人们在信息迷阵里毫无方向感。
大众媒体的传播者是占有技术资源、人才资源、资讯来源和资金的媒体机构。与社交媒体相比,大众媒体更容易出现点石成金的传播高峰,继而引爆互联网上的传播。以电视为例,近年来引发社交媒体传播热潮的几档节目,有《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中国好声音》(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浙江卫视)、《中国诗词大会》(中央电视台)、《朗读者》(中央电视台)等。每逢节目档期,电视台节目首播之后,社交媒体上都会出现节目片段性视频的二次传播、三次传播,形成主流大众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共振式”传播形态。(www.xing528.com)
资料链接
我们自2013年开始使用的4G通信网络,能够以100Mbps以上的速度下载,是2010年家用宽带ADSL(4Mbps)的25倍,是1995年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14.4Kbps)的7111倍。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升级,网络速度大大提升,再加上我们的手机硬件标准也不断提升,这才有了2015年网络直播领域的“井喷式发展”。
这种“共振”发挥了彼此的优势,能够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2017年年初,在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摘得桂冠。16岁的她,身材高挑,容颜秀丽,颇有古雅气质,在电视屏幕上展示了出色的才情。很快她的故事就在“朋友圈”、微博“刷屏”了,包括她的家庭、学校和其他个人爱好,都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还有普通农妇白茹云、14岁少年叶飞、数学学霸姜闻页等选手,一时也成为社交媒体里热门的“诗词偶像”。传播“共振”的过程中,人们关于古典诗词的讨论,很快转化成了对中国教育的种种思考,人们纷纷检视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反思文化素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关系。反过来,这些颇有热度的网络反响,也为下一季《中国诗词大会》打下了更好的收视、广告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