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意思是狂热爱好某个人或某种事物的人。Fans也可以翻译成“迷”,即因喜爱而沉醉、醉心的“痴迷者”。
诸如“歌迷”“影迷”“球迷”“车迷”等不含褒贬之义的角色,都是工业化时代之后的产物。在此之前,绝大多数的人需要终身为生计奔波劳碌,没有金钱和时间去“沉醉”。就算是富贵之人,通常也会被教育,要求其保持理性,不能不务正业。传统观念认为,玩物丧志是很可怕的,痴迷于个人喜好,会导致人们无法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科技革命节省了社会整体劳动时间,人们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可以消耗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同时,商业社会、大众媒体准确把握人们的心理需求,共同创造了许多让人痴迷的商品,促生了各种偶像人物,使得人们拥有了多元化的“可痴迷目标”。
到了网络时代,人们追求语言的诙谐趣味,逐渐用拟人化的“粉丝”取代“迷”的说法,亲和力更强了。不仅说法变了,含义也变了。在网络空间里,“粉丝”是指“网红”们的关注者,而未必都是追随者、拥护者和支持者。有些“粉丝”不一定很喜欢某位“网红”,但也可能抱着围观的看客心态,甚至是批评心态,关注着“网红”的社交痕迹。当几位“网红”因为意见分歧而公开“互掐”时,一位“粉丝”可能会同时关注所有涉事“网红”,旁观不同言论。
这和原来一味仰视、崇拜偶像的“迷”们,其实有了很大的差别。社交媒体的人际交流是较为开放、平等的,“网红”可以发表言论,“粉丝”同样可以发表自己的主张,双方不再是“一方高高在上,一方苦苦追寻”的不对等阶层,而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粉丝”们的评论、转发,一旦形成足够令人关注的规模,就可以导致“网红”不得不应对的舆论形势。可以说,网络信息交流的开放,破除了一些不分是非的“迷”,为人们的理性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资料链接(www.xing528.com)
“玩物丧志”“玩物明志”和“玩物养志”
春秋时期的卫懿公是卫国的第十四代君主。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痴如醉,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问民情。他还让鹤乘高级豪华的车子,比国家大臣所乘的还要高级,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资产,引起大臣不满,百姓也怨声载道。后来,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亲自带兵出征,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而死。
人们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痴迷于个人爱好,被认为是卫懿公战败的根本原因。你赞同吗?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是“玩物明志”的典型。他出身于显赫家族,经历了国破家亡,对政治相对无感,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过着半隐居生活,一辈子的时间都拿来玩了。张岱曾自撰墓志铭,坦言自己是个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鲜衣、美食、骏马,痴迷一切与政治无关的“玩物”。张岱认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可见,他是通过执迷玩物这种行为,表达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
中国当代文化名家王世襄先生,1914年出生于北京,成长于书香世家。从小到大,他“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抽烟、酗酒、赌钱的坏习气,则一概不沾。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选对了好的“玩物”,保持诚挚、克制的欣赏态度,可以怡情养性,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乐趣,对“实现大志”是有好处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