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自我”更容易融入社会,社会也更容易接纳个体,使个体在适当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因此,角色承担就是一座桥梁,能够连接社会与个人,让个人顺利地走向社会。
网络空间,亦真亦幻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自身角色、身份的感知,是非常清晰、生动的。比如同样都是买东西,在不同情境下,我们的角色感是不太一样的。现代人最熟悉的购物场所是超市,当我们在超市货架前选购商品的时候,主要跟商品标签发生关系,几乎不需要与其他人发生交互行为。超市购物,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观察商品的卖相,对比价格,做出购物决策。在超市里,我们的角色是“精明的消费者”。
还有很多人喜欢逛菜市场,或是到小镇去赶集。我们在外出旅行的时候,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到当地的菜市场去看一看。鲜活缤纷的食材,忙碌热烈的人群,充满了本土文化和生活气息,非常有意思。在集市上,你买到的东西不一定比超市的品质更好、价格更低,但你会有机会与更多的人接触、交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买方与卖方是一种交往关系,就连看上去互不相让的讨价还价,都是善意的亲密合作。在集市里,我们的角色除了是消费者,还是“热忱的生活体验者”。
资料链接(www.xing528.com)
根据人们的角色意识强弱程度,心理学家把人们的行为大致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无意识的直觉行为,也就是无角色意识、近乎本能反应的行为;第二种是无意识的习惯行为,有角色意识但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第三种是有意识的确认行为,基于自己的角色地位和社会环境,有目标、有计划地主动行动;第四种是有意识的自主行为,在承担角色的同时,不被角色规范所约束,保持独立自主的思考。
网络环境赋予了我们更自由的角色交互机制。在淘宝网的购物平台设置中,消费者承担了多重角色:打开主页,尚未确定购物倾向时,我们是“消费学习者”,系统会不断推送我们可能想要的商品,希望我们增进认识、增强购买欲;选定合适的商品,下单购买时,我们是消费者;收到商品后,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商品评价,此时我们是“消费反馈者”;与淘宝商家在线沟通,与其他消费者分享购物心得时,我们是“社交体验者”,愿意为购物以外的人际交流支付时间成本。通过网络平台的转化,单纯的购物行为变得具体、丰富,我们的身份延展开来,更立体了。
计算机归根结底是一种运算机器。通过提炼事物的特征,把这些特征转化为由“0”和“1”所代表的数据集,计算机就可以尝试描述、还原这个事物。淘宝网就是这样处理商品的。如果你要找一件心仪的商品,只需要在搜索框输入标签词就可以了,比如输入“白色LED护眼台灯简洁设计三年保修亮度可调节”这一长串词,你大致可以搜索到自己想要的那款台灯。如果对结果不满意,只需要调整这些标签词,就可以得到更合适的结果。这是因为商家在上传商品链接的时候,就是通过贴标签的方式,把商品的特征展示出来的。
换个角度想,其实我们每个上网的人,在计算机里也被“处理”成了一串标签呢。信息平台通过分析我们上网形成的大数据,便可以知道我们的许多信息,为我们“量身定制”网络身份,推送适合的信息服务。很多相亲网站,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为大家推荐相亲对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