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你离偶像很近:六度分隔理论的实际应用

你离偶像很近:六度分隔理论的实际应用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料链接“六度分隔理论”是有数学依据的。在一次成功的“六度传播”链条上,一共有7个人。我们认识、交往的同学、邻居、朋友,还有我们的家人、亲戚等等,这些人的数量加起来通常不会少于100人,远远大于25这个基础数值,所以“六度分隔理论”基本上是可信的。六度分隔理论最令人欣慰的“六度分隔理论”应用,出现在公益慈善领域。

你离偶像很近:六度分隔理论的实际应用

如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的内心不再孤独,这是艺术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你是否想过,通过哪些努力,我们就可以实现畅通无阻的交流?“让全世界都听到我的声音”,你能做到吗?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朗主持了一场“连锁信件”实验。米尔格朗给300名志愿者寄出了信件,请他们通过转交熟人和朋友的方式,将信件最终送达另一个城市的一位股票经纪人。心理学家想通过这个实验,求证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这个实验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早在1929年,匈牙利作家弗里杰什·考林蒂就在小说《链条》中提到,两个陌生人最多通过5个人就能建立起联系。他声称自己可以通过不超过5个“媒介”(中间人),联络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还是一名汽车工人。后来,又有不少作家写过类似的故事,把人们对“小世界”的想象往前推进,因此“连锁信件”实验是在尝试验证这个社交规律假说。

实验结果如何呢?这位股票经纪人一共收到了64封信。其中,最快到达的只用了4天时间。成功到达的信件,平均只经历了6个“媒介”(中间人),就实现了送达目标。当然,还有200多名志愿者没有顺利完成任务,因为各种原因,在中途某个环节就终止了。米尔格朗继续研究了影响信件送达的诸多因素,在后续实验中,他改变了一些规则和策略,最终把连锁信件成功送达率提升到了97%。

这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六度分隔理论”,也叫“六度空间理论”。“六”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意味着这样一种现象:任何人与陌生人之间,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产生联系。

1967年,主流的信息沟通方式仍是邮寄信件。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已经数字化了,只要在线传输即可达成交流。那么,“六度分隔”的情况有没有发生变化呢?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不会更近了呢?

资料链接(www.xing528.com)

“六度分隔理论”是有数学依据的。我们假设人们都会尽力挖掘自己的传递链条,能够找到距离“目标人物”最近的熟人。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个人,其六度就是260的6次方,即308915776000000(约300万亿)。消除其中的节点重复,那也是整个地球人口的很多很多倍。

还有一种算法,也能说明问题。在一次成功的“六度传播”链条上,一共有7个人。目前,全世界人口大约是65亿,我们可以对65亿开7次方根,结果是25.2257,也就是约25个人。每个人至少和社会中的25个人有联系,理论上来说就能覆盖整个地球的人。我们认识、交往的同学、邻居、朋友,还有我们的家人、亲戚等等,这些人的数量加起来通常不会少于100人,远远大于25这个基础数值,所以“六度分隔理论”基本上是可信的。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瓦兹再次发起了实验,要求全世界的6万多名参与者,通过转寄电子邮件找到目标。瓦兹一共设计了18位“目标陌生人”,分别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交圈,供参与者进行选择。结果发现,人们平均通过5到7个中间人的转寄,就能够完成目标传送,把电子邮件转给自己确立的目标陌生人。而这个过程,因为互联网的高速、方便、成本低廉等特性,变得比过去简单得多。

还有更简单、高效的工具,不断被发明利用着。以Facebook、微博、LinkedIn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工具,重视“转发”“评论”“点赞”,使人们热衷于分享所见所闻和个人看法。这些工具常常会设置一个“好友推荐”功能,向用户提供几个名单,例如“你认识的朋友都关注了谁?”“你也许还想认识谁?”“你和好友共同关注了谁?”等等。这些名单刻画了我们与陌生人之间的“中间人”,鼓励我们跨越这些“节点”,到达信息传播的崭新领域。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的极佳应用。

六度分隔理论

最令人欣慰的“六度分隔理论”应用,出现在公益慈善领域。过去,当一个人面临疾病治疗的经费困难时,需要向政府或慈善机构提交申请,经过层层审核才可能获得资助。这个过程可能会需要很长时间,而且一旦出现信息不对称,弱势者不了解该如何求助、向哪里求助,这个求助过程就断裂、终止了。如果能受到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关注,公众更容易看到求助信息,这个过程可能会缩短一些。而到了网络时代,通过“轻松筹”等工具发起求助,加上人们在微信“朋友圈”的转发、评论,可能很快就会受到众多关注,从而获得帮助和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