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角色旅程是自然而然到来的,还有些角色却是未知的。我们为什么会承担某些社会角色?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可能既是一种生存选择,也是一种文化适应。
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不断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首先,我们要学习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在生命最初的一年,除了吸奶的本能,我们几乎一无所长。父母承担了传授生活知识的责任,逐渐教会孩子行走、说话、吃饭等生活技能。然后,我们要开始学习一些职业技能。在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多数人的社会化教育和职业化训练,是在家庭和社区中完成的。
在现代教育普及之后,学校成了集中式的“社会人”培养机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要提高各科考试成绩,而是要通过各种科目的训练机制,把人们的潜能激发出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承担社会角色,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助于我们界定自身的文化身份,发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如果你承担了多种社会角色,围绕你构建出来的社会关系就会更加丰富,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认同就可能更高。当人类基本解决了生存温饱问题之后,这种相互信任和彼此肯定,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常常就是我们安全感、幸福感的来源。
很多人因为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蹲在地上,看忙碌工作的蚂蚁。大雨来临之前的蚁群搬家,或是工蚁们有秩序、高效率地搬运食物,这些场景都让人忍不住驻足观察,浮想联翩。我们很难不好奇,蚂蚁们是如何形成这样严密的分工和协作的?难道它们也像人类一样,有一种潜在的“社会机器”?
美国著名文学家亨利·梭罗的散文《蚂蚁大战》,详细记录了一场发生在两个蚂蚁王国之间的战斗。红蚂蚁们与黑蚂蚁们相互残杀,你死我活,奋不顾身,让梭罗这个“战争见证人”都“热血沸腾”。梭罗目睹的这场“大战”,发生于美国总统波尔克任内,当时正是美国种族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他意味深长地写道:“你越深究下去,越觉得它们与人类并无两样。”
蚂蚁扮演的角色,是天生的,还是有着一定未知性?生物学家发现,蚂蚁的分工与年龄有关。通常情况下,年轻的工蚁在巢内从事饲育、清洁等工作,年长的工蚁则在巢外觅食、防卫、筑巢等。蜜蚁也不是天生就承担了储存蜜液、反哺同伴的责任,而是发展性的。当人们将蜜蚁移开时,蚁群中个头比较大的工蚁就会自动转变成蜜蚁。一些最新的研究还发现,蚂蚁也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勤快,在蚁后“管理”松散之时,工蚁们也会偷懒。(www.xing528.com)
资料链接
在高清影像设备拍摄的自然纪录片里,我们有幸可以看到地下蚁国的情状。那种复杂严密、高效有序的蚁群组织体系,令人叹为观止。蚂蚁王国的分工不仅仅是传统上被人类所熟知的蚁后、兵蚁、工蚁之分。实际上,与人类社会一样,蚂蚁有农牧场,它们会分工合作,收集种子,种植蘑菇,外出打猎。蚂蚁有建筑设施,还有墓地,有的蚂蚁就专职清扫同伴的尸体。
有一种蚂蚁干脆分化成为专职的“蜜蚁”。它们大大的肚子中储存着花蜜,以便在食物匮乏期,让其他蚂蚁可以从它的身体吸取蜜液。蜜蚁完全牺牲自己的健康,尽可能吞下更多的花蜜,把肚皮撑得薄而透明。因为肚子实在太大了,大部分时间,它们一动不动地悬吊在蚂蚁城堡的“墙壁”上。对于蜜蚁来说,它们“蚁生”的意义就在于救蚁群于饥荒吧!
此外,在管理严密的蚂蚁群中,也总会有一些“游手好闲”的家伙,它们经常东游西逛,看似无所事事。可当大雨即将来临的时候,这些“懒”蚂蚁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它们其实是蚁群中的“侦察兵”,负责了解周边状况,“勘测”地形,为蚁群种族渡过难关立下功劳。
活着的时候,蚂蚁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死去的时候,蚂蚁也有“分工”。我们都知道,蚂蚁有专门的兵蚁保护蚁国的安全。然而,生物学家们很惊讶地发现,还有一种极具“侠客精神”的白蚁,它们在老去之后会自杀式爆炸,以抵御外敌,保卫蚁国。
难怪有一门学科叫作“昆虫社会学”,关于蚂蚁的观察和联想,多有趣啊!与蚂蚁相比,人类社会更复杂多元,人类能够承担和挑战的角色,也更有创造性。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并不比我们对蚂蚁种群的理解更深入;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思考,也不一定比我们对蚂蚁王国的思考更接近本质。了解自己,挑战自己,探索自己的未知性,是不是也很有趣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