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9日至9月1日,第40届世界教育史大会(International Standing Conference for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简称ISCHE)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举行,这也是该会继1995年后再次在柏林举行。会议的主题是“自然与教育”,会议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教育史研究者500多人。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均有代表与会,现于德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工作或就读的中国学者也有代表参会。
8月28日,会议先行举行了3场会前专题会议,与会者分别围绕“教育中的视觉影像”“大众教育”“女性教育”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正式会议期间,除了每天一场的主题演讲外,共有11组小组会议,每组小组会议的场次在16—18场之间,每场报告人为4—5位。
大会的4场主题演讲,分别由来自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学者负责。8月29日,德国波鸿大学教育史教授蒂尔·科瑟勒(Till Kössler),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自然与养育关系的变迁;8月30日,英国东伦敦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女性研究中心的玛丽亚·泰姆布库(Maria Tamboukou)运用过程哲学分析了女性工人的教育,提出了对自然分流(bifurcation)的挑战;英国约克大学的海伦·科威(Helen Cowie)主要探讨了19世纪女祭祀(menagerie)对自然的认识。9月1日,美国加州纳穆尔圣母大学(Notre Dame de Namur University)教育与领导力学院的科姆·托利(Kim Tolley),分析了亚历山大·洪堡对19世纪北美女性地理学与自然史教育的影响。作为柏林洪堡大学创始人之一威廉·洪堡的弟弟,亚历山大·洪堡是19世纪著名的自然史学者。托利对洪堡兄弟二人与自然教育的推动进行研究,呼应了此次会议的主题与举办地。
场次众多的小组会议,大都能基于当代学术发展趋势,重新审视“自然”这一教育史研究中的永恒主题,与会代表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加入了知识与科学史、思想史、媒介史、环境史等多学科的视角与方法,注重国际比较与分析,既有对卢梭、进步主义等自然教育理念与教育革新运动的研究,也有对自然教科书、环境教育等作为教育内容或科目的自然教育的专门研究,还有对于作为理念与资源的自然进行的研究,比如新学校时期校址选择与自然理念、学校操场、劳动、学校教育旅行等问题。此外,研究者还特别关注到儿童与青年史视角下的社会照料,移民与教育,学校中的身体接触,物品、感官与教育中的物质世界,各国教育史学科发展与教育史杂志及研究、发表等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有关拉美教育史的研究尤其突出,北欧及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的教育史研究也都组织有专门的小组会议。中国的《三字经》、庄子的自然教育思想、殖民地时期的香港教育、近代中国女性的教育旅行、民国时期的新生活运动、民国教育电影等中国议题,受到了与会者的关注。
这次会议还安排了一些与教育史研究有关的学术参观。比如,8月28日前往位于德国布洛斯威格的国际教科书研究中心的参观与研讨,30日赴柏林教育史研究中心(BBF)的参观,31日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图书馆参观。会议还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教育史杂志展,为了解国际教育史研究资料与动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www.xing528.com)
从2017年开始,国际教育史会议开设了辩论专场,2018年辩论的议题是“自然,养育与神经科学:未来的教育史研究”,旨在为刚刚进入教育史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交流与研讨平台的青年学者专场,受到与会者的关注。索菲亚·鲁道夫(Sophie Rudolph)于2017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年会上发表的论文《1960年澳大利亚国内的教育辩论,坚持土著的尊严与骄傲》,获得了青年学者论文的最佳发表奖。此外,国际教育史会议今年还首次颁布了图书奖,乔恩·谢尔顿(Jon Shelton)在2017年发表的《教师罢工、公立教育与美国新政治秩序的形成》荣获了这一殊荣。
在29日会议的开幕式上,国际教育史协会主席瑞贝卡·罗格斯(Rebecca Rogers)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国际教育史协会的历史,特别提出了多年来对该协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四位杰出学者,杰伦·德克(Jeroen Dekker),马克·德佩佩(Marc Depaepe),乔伊斯·古德曼(Joyce Goodman),弗兰克·西蒙(Frank Simon),并在8月31日下午大会集会期间,对这四位国际教育史研究的杰出学者进行了表彰。
在9月1日的闭幕会上,大会主席马塞洛·卡鲁索(Marcelo Caruso)宣布,2019年年会将在葡萄牙波尔图大学(University of Porto)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中的空间与场域”(Space and Places of Education),会议希望能够从历史与社会的视角,回应教育中的空间转向。会议共提出了7个议题:(1)国家、帝国与知识和教育中的地缘政治;(2)传播与联系:地方、国家与全球图景;(3)空间比较:都市与乡村;中心与边缘;宗主国与帝国;(4)教育中的物质空间、文本空间、想象空间与虚拟空间;(5)教育场域:记忆,感觉、情感体验与阐释;(6)空间批评:另一种教育与教育学;(7)场域政治学:权威、公民权、民主、性别与赋权。
总的来看,大会参与者对于中国教育的兴趣非常浓厚,但由于语言等多方面的限制,中国教育史学者参与国际教育史研究的态度还应该更加积极,特别是在与西方学者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方面,还需要更加主动,在融入国际教育史研究的同时展现中国的研究成果。
(于书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