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史学前沿研究:民间化及教育本性之呼唤

教育史学前沿研究:民间化及教育本性之呼唤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史学的这一研究导向,直接影响到教育史学的未来走向。[47]研究重心移向民间是未来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只有如此,教育史学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史学前沿研究:民间化及教育本性之呼唤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表明,实践活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是有目的的、第一性的、首要的;而且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往往存在着双向、互动、共生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总是交互作用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理应关注教育历史活动,尤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与双向活动。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一切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所以,人是教育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以往教育史界总是将教育历史上的精英人物作为研究重点,研究的史料来自由精英人物把持的官方记录的文献,研究成果亦是针对高层次精英而设计的,一般民众很难看得懂。这种研究倾向既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不能顺应新史学的发展潮流。年鉴史学和新史学早已将研究的重心从少数精英人物转向广大民众。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马克·布洛赫曾这样说:“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就像童话中的巨人,他知道哪里有人肉的气味,哪里就是他的猎物所在。”[44]这里所指的人,已不再是上层精英,而是人民大众。之后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核心人物布罗代尔在对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迹史进行总结之前,先对前工业化时期的社会图景从最基层作了深入探究,他说:“没有乡村,如何懂得城市?……没有穷人的黑面包,怎有富人的白面包?”[45]因此,他从饮食、居住、服饰、货币、人口、能源、运输、城市等多角度研究普通民众。20世纪70年以来的美国新史学就对传统史学只注重精英文化的研究取向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极力倡导以社会大众和大众文化为主体的研究取向,极大地开拓了新史学的研究视野。新史学的这一研究导向,直接影响到教育史学的未来走向。法国当代教育史学家安多旺·莱昂指出:“对于某一教育问题的历史研究看起来印证了布罗代尔的断言:‘历史……是人类科学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和有趣易读的学科,总之它最为大众化。’”[46]受史学界大众化潮流的影响,他特别重视对普通工人教育和普及民众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

教育史学走向民间化的趋势现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教育史学家的共同心声,譬如俄罗斯当代教育史学家卡特林娅·萨里莫认为:“教育史教学的任务就是向未来教师展示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各国各民族人民是如何教育新生一代为未来作准备并形成诸如忠诚、勤奋、精细、诚实等个性。”[47]研究重心移向民间是未来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只有如此,教育史学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教育史学研究的民间化趋势,主要表现在研究重心移向民间、研究史料取之于民间、研究成果流行于民间。对此详述于下:

第一,教育史学研究重心转向民间,即教育史学研究对象的民间化。人物研究是教育史学研究重点之一,由于精英人物的地位显赫,记载其言行、思想的史料比较多,因此,过去教育史学界研究精英人物思想与实践活动的成果占了绝大多数。然而,历史上的教育并非只是少数上层人物的活动舞台,还包括广大下层民众的活动。正像美国新史学家们所讲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都处于创造历史的过程之中,而历史又在每个人的生活和创造中体现出来,历史不仅是每一个人的历史的扩大,而且是由社会大众重写他们自己历史的过程,而这种重写的历史要包括所有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大众。[48]作为历史分支学科的教育史学科,应将研究的视野拓展到广大民众,着重研究大众在教育活动中的思想反应、求知心理、获知状况。他们之中有的是教育的创造者,有的是教育的实施者,有的是教育的接受者,也有教育的冷落者,不管这些民众处于何种状况,都应该是未来教育史学研究的重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会上弱势群体的非正规教育更应该被认真研究,不管是出于以人为本的考虑,还是来自人道主义的仁慈心态,都应当将之纳入未来教育史的研究领域

第二,教育史学研究的史料取之于民间,即教育史学研究史料的民间化。教育史学研究固然应当仍以官方公布和记录的文献、数据等史料为主,然而要实现研究对象的民间化,就必须重视史料的民间化,即深入民间收集存在于民众当中的教育史料,注重挖掘那些非官方记录和口述的历史资源。未来教育史学研究将重视信件、日记、传记、报纸、杂志、歌词、民谣、绘画、剪纸、文具、教具、访谈记录、口述材料等,真正实现史料取之于民、成果用之于民的终极目标。只有教育史学研究的史料实现民间化,才能最后做到成果的民间化。而要想得到更多、更全面的教育民众史料,教育史学研究者必须注重实地考察,以便真正了解教育历史的实况。比如为了搞清楚距今久远的教育事件、教育设施或人物的真实情况,有必要开展对某些教育遗迹考古调查;为了详细了解当事人尚在世的教育事件或人物,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亲自采访,以期求得比较全面、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为了追踪研究一些持续发展尚未完结的教育政策或教改实践,有必要对这些事件进行长期的、直接的观察,以求真正客观地把握其整个发展过程。这样做有利于采集到真实、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是实现教育史料民间化的有效途径。

第三,教育史学研究成果流行于民间,即教育史学研究成果的民间化。如果所撰写的教育史,尽管研究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材料均是民众的教育史,然而,写史的方法仍然使用深奥、晦涩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教育史仍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化教育史,违背教育史学研究的宗旨。英国当代教育史专家理查德·奥尔德里奇就将教育史学研究和教学的宗旨定位在要适合大众的需要,成为普及的内容。他说,“教育史‘是更普及的、大众教育领域的课程’”[49]。教育史学研究视线的下移,是多方位的,不仅要求研究对象由精英转向民众,研究史料从官方转向民间,而且应当做到研究成果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和阅读能力,以避免成为贵族教育史。当然,教育史研究成果的通俗化、民间化,并非要将教育史研究庸俗化,只是在表达方式上要力求形式生动活泼,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新史学。[50]

我们相信,只要顺应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经过全体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学科繁荣的新时代。

(周洪宇 申国昌)

【注释】

[1]Benedetto Croce,History:Its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Harcourt,Brace,and Co.,1923),176.

[2]何兆武、陈啟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3]鲍绍霖:《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4][英]理查德·奥尔德里奇:《教育史之我见》,[俄]卡特林娅·萨里莫娃、[美]欧文·V.约翰宁迈耶主编:《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方晓东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5][法]安多旺·莱昂:《当代教育史》,樊慧英、张斌贤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9页。

[6]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154页。

[8]滕大春:《祝贺〈教育史研究〉创刊》,载《教育史研究》创刊号1989年第1期。

[9][法]安多旺·莱昂:《当代教育史》,樊慧英、张斌贤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页。

[10][法]安多旺·莱昂:《当代教育史》,樊慧英、张斌贤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27页。

[11]周洪宇:《论教育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见《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2][英]白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17页。

[13]何兆武、陈啟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14][美]戴格勒:《重写美国历史》,载《现代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第3期。

[15]A.Nevins,The Gateway to History(New York:Anchor Books.Doubleday,1962),13—14.

[16]Marc Bloch,Apologie pour l’histoire au métier d’historien 4th ed.(Paris:Colin,1961),112.

[17][美]霍尔本:《思想史》,《现代史学的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页。

[18]转引自何兆武、陈啟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6页。

[1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问题》,见《社会科学争鸣大系·教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5页。

[20]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21]周洪宇:《论教育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载《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5页。

[22]瞿林东:《关于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www.xing528.com)

[23]王晴佳:《新史学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24]周洪宇、申国昌:《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5]王晴佳:《新史学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26][法]安多旺·莱昂:《当代教育史》,樊慧英、张斌贤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27][美]詹姆斯·哈威·鲁滨孙:《生活在20世纪中》,见《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03页。

[28][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29]带有歧视含义,现一般称其为“因纽特”。

[30]申国昌:《文化形态史观对教育史研究的启示》,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第3期。

[31][美]希梅尔法布:《对新史学的若干思考》,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年第4期。

[32][法]安多旺·莱昂:《当代教育史》,樊慧英、张斌贤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41—45页。

[33]Oswald Spengler,Decline of the West(London:G.Allen & Unwin,1926),24.

[34][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35][法]布洛克:《为史学而辩护》,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

[36]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

[37][法]安多旺·莱昂:《当代教育史》,樊慧英、张斌贤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38]A.Léon,Introduction ã l’histoire des faits éducatifs(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80),248.

[39][德]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40][法]马克布洛赫:《为史学而辩护》,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8页。

[41][西]佩尔·索拉:《教育史是历史学科和传统人文学科的扩展》、[俄]卡特林娅·萨里莫娃、[美]欧文·V.约翰宁迈耶主编:《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方晓东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42][俄]卡特林娅·萨里莫娃、[美]欧文·V.约翰宁迈耶主编:《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方晓东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43]何兆武、陈啟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7页。

[44]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3页。

[45][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6页。

[46][法]安多旺·莱昂:《当代教育史》,樊慧英、张斌贤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2页。

[47][俄]卡特林娅·萨里莫娃、[美]欧文·V.约翰宁迈耶主编:《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方晓东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48]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4页。

[49][英] 理查德·奥尔德里奇:《教育史之我见》,载[俄]卡特林娅·萨里莫娃、[美]欧文·V.约翰宁迈耶主编:《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方晓东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50]申国昌、周洪宇:《全球化视野下的教育史学新走向》,载《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