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表述回归成果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表述回归成果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史学工作者的使命。笔者认为,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立足时代场域,关注教育现实。因此,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于清晰的时代场域,致力于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因此,立足中国实践解答中国问题,是构建教育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如何批判继承中国优秀学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表述回归成果

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史学工作者的使命。关于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路径,瞿林东认为:“学术话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学术面貌及其走向,而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有内在的历史联系与新的创造,又有内在和外在的沟通与借鉴。准此,则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似亦应循着这一路径前行。”[22]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组成部分的教育史学,如何遵循这一路径,站在国际学术的制高点,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信构建自身的学术话语体系,进而从世界学术边陲走向中心舞台,这不仅是学术之问,更是历史之问、未来之问、学科生命之问。

笔者认为,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立足时代场域,关注教育现实。

学术的逻辑和时代的逻辑从来都是同步的。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并非为重返故纸堆里去找寻那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历史注脚,也不是空洞的文字游戏的把玩,它的使命在于从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教育现实问题出发,从教育现实问题发现与之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值得深入研究的教育历史问题,形成中国教育史学特有的问题域,进而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教育问题,服务于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因此,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于清晰的时代场域,致力于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

当前,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就开始成为西方史学主流的“自下而上的历史学”仍方兴未艾,史家的目光已从精英转向大众、从中心移向边缘、从国家转到社会,其影响所及,造成政治史、军事史不再为学者所青睐,社会史、文化史、妇女史、心态史、口述史等逐渐成为显学。这些“源自西方、反映了西方文化焦虑甚至危机的史学潮流”[23]已开始为中国史学界所接受,并出现朝气蓬勃、日新月异之势。这一研究趋势本身没错,甚至具有重大而长远的学术意义,但我们必须对其产生根源和推行原因有一个清醒的洞察与反思,不能因此而盲目排斥和低估中国和世界其他民族源远流长的史学传统,忽视自身的现当代史学研究成果。从中国教育史学研究情况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返本与开新的学术实践中,依据当今教育实践过程中所提出的时代命题,逐渐开拓出“回归经典史学”“现代化史学”“叙事史学”“活动史学”“整体史学”“全球史学”等学术研究范式,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研究态势,这些学术结晶不仅为教育史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财富,还为学科理论创新和学术进步提供了广阔天地与时代场域,也是构建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是立足中国实践,着眼学科未来。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总是指向当今的“中国问题”“中国经验”,即指向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所形成的问题和经验。因此,立足中国实践解答中国问题,是构建教育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源泉。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反思和借鉴,另一方面也从中国教育实践中探求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达到鉴往知来的目的。

中国教育史学是伴随着中国教育百年改革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24]一文中指出:纵观自晚清开始的中国教育百年改革实践,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教育观念的变革,主要包括新思想的传播、新观念的形成、新理论的产生与新宗旨的提出,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首要内容;二是教育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学制改革、行政制度改革、办学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等,教育制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与重点;三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学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而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是百年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四是师资培养改革,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师资来源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这些教育改革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国教育史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时代命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伟大的实践呼唤着学术和理论的创新,中国教育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教育史学研究和学术创新还明显滞后于实践的需求和时代的步伐。中国教育史学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一批优秀学术成果,并在改革开放后的学术实践中逐渐形成多种研究范式。但从实践的角度看,教育史学研究者仅满足于此还远远不够,需对当今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实践有更为深刻的把握,并紧跟实践的步伐,倾听时代的呼声。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也应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学术体系,并在实践这一源头活水的推动下逐渐发展、完善,进而永葆青春活力。(www.xing528.com)

三是立足本土资源,放开学术胸襟。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绵延不绝的优良学术传统,这些学术传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想追求,是中华民族特有智慧的集中体现。优良学术传统的继承是中国教育史学乃至整个教育学科摆脱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实现教育学科本土化的根本途径。这既是一种策略,也关涉学科长远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因此,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牢牢根植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土壤,把富有民族学术传统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史学研究成果呈献给世界,让国际学术界了解和认同中国教育史学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从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如何批判继承中国优秀学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笔者认为,以下五个方面应是研究者今后努力的方向:一是批判地继承中国学术传统价值取向的合理因素。从古代文以载道、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到近现代的学以致用、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可以清晰分辨出中国学术传统价值取向的演变与发展轨迹,研究者应学会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学会从国情出发,力求古今贯通、学以致用。二是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史学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史学一贯注重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总是透过历史上繁芜的细枝末节,寻找历史的内核和本质联系。不过,传统史学也有忽略微观研究的不足。因此,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史学研究,要善于从整体思考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个历程,从宏观上体认和把握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活动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并学会对各种细微的、日常的教育史料和教育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见微知著,从具体人物的思想和活动窥见社会大众和社会潮流的动向。三是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理论范畴。近年来,史学界和教育史界广泛引入与借鉴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这本无可厚非,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一些学者习惯于从西方社会科学中搬运现成的理论方法,热衷于用抽象的理论、晦涩的术语剪裁原本生动活泼的教育历史,使教育史学脱离了丰厚的沃土,失去了坚实的根基,偏离了学术健康发展的轨道。教育史学在未来的学科构建中,应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教育中具有生命力的理论范畴,如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博精兼顾、知行合一等,这些均是流传千古的教育理论范畴,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四是批判地继承中国史学研究方法。传统史家在研究历史时,形成了一些专门的学问,如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等,总结出许多至今仍焕发活力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如辑佚、校勘、辨伪、考证等,这些学问和方法对教育史研究尤其是在史料的辨伪考证方面具有永恒的使用价值。五是批判地继承中国史学编撰体裁。章节体自西方引入后为中国学术包括史学编撰提供了一种较好的编撰体例,但若一味用这一种形式呈现学术研究成果,难免有单调之嫌,因此,今后教育史学编撰体裁还应从诸如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学案体等中国传统史学传统编撰形式中汲取营养,力求学术表达多元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倡立足本土资源,并不是一味抱残守缺,而是放开学术胸襟,广纳世界学术成果,建立一种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融入世界学术主流的教育史学。王晴佳在谈及西方新史学时曾指出:“我们了解西方新学术的原因,是为了‘知己知彼’,而了解的目的乃至手段,就在于如何找出其弱点并加以批评和克服。而持这样的态度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也许更能辩证地体现当今全球化的特点。因为全球化的开展,通常以其‘在地化’为前提、并与之互为表里的。”[25]这一观点同样适用教育史学。中国教育史学只有放开学术胸襟,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史学学术话语体系的优点,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构建理念,以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财富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学术资源,才能把教育史学研究推向学术前沿。

四是联合海峡两岸,共建学术家园。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华学人共同的学术家园,是海峡两岸学人的文化纽带。构建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海峡两岸教育史学工作者共同的历史使命,仅仅靠祖国大陆学者是绝对难以完成的,需要教育史学同仁共同努力。

如何构建,此处提出几点设想:一是建立“中华教育史学研究共同体”,共展“繁荣教育史学、共造教育中国”之愿景,充分发挥海峡两岸教育史学研究者在推动中国学术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共同制定学术交流规划,积极促进海峡两岸教育史学研究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重大学术课题研究,推出反映与体现海峡两岸学者研究水准的系列学术成果。尤其是共同加强对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研究,形成可以与西方学术界开展平等对话并对西方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三是完善学术交流机制与平台,定期轮流举办“海峡两岸教育史学研讨会”,由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澳门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校扩大到海峡两岸更多的学校,争取吸引更多的学者和年轻人参与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学术心得,促进学术发展。四是定期联合举办“中华教育史学高级讲习班”,选聘海峡两岸教育史学资深学者,编辑相关培训教材,大力培养年轻学人,着眼于教育史学队伍的长远建设与发展,使教育史学研究后继有人,源源不断,生生不息。五是联合设立“中华教育史学学术原创奖”,组织专家评委,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定期表彰潜心治学,作出重大原创性研究的优秀学者,鼓励学者安心治学,繁荣学术文化,为学术文化积累作贡献。六是联合设立“中华教育史学经世致用奖”,定期表彰运用教育史学研究成果,推动海峡两岸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学者,鼓励学者发扬中国学术经世致用优良传统,充分履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