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媒介在教育领域的前沿研究

数字媒介在教育领域的前沿研究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对知识生产的影响始于“科学数据的采集和汇集的新机制”,“大数据”概念,就是这种新机制的一个代表。带有持续的时间、空间标识的“大数据”,可以系统地反映社会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基于“大数据”生产的新知识,可以采用新的视觉化、动态、交互、VR等数字化表达形式来表达。

数字媒介在教育领域的前沿研究

互联网的媒介技术特征是:(1)采用两套符号系统。一种是跟人的感官接触的表意符号系统,包括文字、数字、图表、声音、视频、游戏、VR等;另一种是存储和传输状态下的数字电信号。(2)记录的载体硬盘、网络服务器等芯片。(3)通过拷贝、粘贴复制内容。

由众多的网络服务器构成的互联网,就像是一张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大纸”。一个人只要能够联网,就可以随时写、随时读,这就打破了电视时代“工匠书写”的局限性。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出书、出版杂志、开设一个视频节目频道。随着报纸、电视、图书、音乐戏剧、教学讲授、社群等逐渐转移到网上,互联网变成了一种融合的、相互争夺观众注意力的新型社会传播平台。

互联网对知识生产的影响始于“科学数据的采集和汇集的新机制”,“大数据”概念,就是这种新机制的一个代表。与以往媒介技术相比,互联网的数据采集具有以下特点:在各项人类事务发生的同时,网络服务器同步、自动、持续地记录、采集数据。以淘宝商城为例,在零售业务发生的同时,服务器“同步、自动、持续”记录交易过程数据,包括买家是谁、卖家是谁、买了什么商品、买了几件、价格是多少、从哪里邮寄到哪里等。基于全维度的记录,在线零售商不仅可以进行产品推送,还可以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商家、消费者信用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诞生了“蚂蚁金服”这种全新的互联网银行[65]业态。

由于“同步、自动、持续”记录,所以可能积累形成体“量”非常大的数据,但是大数据的首要特征是自动、同步记录,而不是数据量“大”。“大数据”正在带来又一次知识生产的“范式”革命。(www.xing528.com)

数据(或素材、资料)是知识生产的金矿。数据采集需要花费成本甚至是昂贵的成本,亚历山大图书馆阿拉伯“智慧宫”就是两个典型的实例。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学术研究数据主要通过“手工”采集,[66]手工采集所隐含的“交易成本”促成了今天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的分工模式。互联网带来的自动记录数据的特性,打破了原有“研究—实践”社会分工的平衡态势,在实际业务过程中积累和掌握了“大数据”的企业,将会在知识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带有持续的时间、空间标识的“大数据”,可以系统地反映社会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这种动态性对原有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客观知识观念形成了挑战。为了描述动态变化的复杂世界系统,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模型,形成新的世界观念和知识观念,“必须探索主流知识模式之外的其他各种知识体系”[67],拥抱知识本身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基于“大数据”生产的新知识,可以采用新的视觉化、动态、交互、VR等数字化表达形式来表达。这种新的表达样式有别于纸质图书的表达符号和线性组织结构,属于“原生的数字化资源”,它们已经很难被“装回”纸质图书了。未来互联网上的“原生知识表达”只能通过手机电脑等“阅读”。教学对话的场景也从单一的同时同地的物理教室,变成了同时不同地以及不同时不同地的异步在线教学平台等多种场景。原先建立在“纸质教材”基础上“以班级授课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将会产生系统的解构和重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