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主义对西方教育的影响

民族主义对西方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近代许多西方国家,“民族”往往是国民的总称,国家成为民族政治的精神的展现。民族主义在建设近代民族国家历程中的意识形态的意义显然值得关注,教育在培养人们的民族认同方面显然具有重要的价值。霍布斯鲍姆注意到,有关族群差异、共同语言、宗教、领土以及共同的历史记忆等,都是当时民族主义者宣扬建国运动时喜欢谈论的观点。尤其是文化民族主义强调民族性和语言是民族认同的基础。

民族主义对西方教育的影响

民族国家教育在早期履行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性(modernity)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多半人认为民族认同是天生自然的情感,根深蒂固,比人类历史还要久远,但现代意义及政治意义上的民族是相当晚近才出现的。“民族”最重要的涵义是其在政治上所彰显的意义,这是大多数文献所着力探讨的问题。在近代许多西方国家,“民族”往往是国民的总称,国家成为民族政治的精神的展现。无论民族的组成是什么,公民权、大众的普遍参与或选择,都是民族不可或缺的要素。J.S.穆勒(J.S.Mill)在他那本有关代议政府或民主制度的论著《功利主义、自由与代议制政府》(Utilitarianism,Libert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1919)中探讨了民族认同问题,他不仅从民族情感来界定民族定义,还特别强调隶属于同一民族的认同感。使大众能参与选举一直是教育史学者解释普及教育发展的主要观点之一。霍布斯鲍姆注意到,“自19世纪80年代以降,‘民族问题’便受到愈来愈严肃而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阵营里面,因为民族主义口号往往能打动一般大众,特别可以借此动员广大选民,并把他们吸纳为政党的支持者,这种趋势已成为当时的政治实况。”[7]这个问题就与教育有密切关联。霍布斯鲍姆强调指出,只要有可能,国家和政权都应把握每一个机会,利用公民对“想象的共同体”的情感与象征,通过教育来加强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在建设近代民族国家历程中的意识形态的意义显然值得关注,教育在培养人们的民族认同方面显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英国学者安迪·格林(Andy Green)在《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一书中从后现代主义和比较教育的视角,探讨了西方主要国家的教育和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教育和战后民族主义等问题。他指出:“历史上,教育既是发展中的民族国家的本源,又是其产儿。民族性国家教育体系是一种普及的、公共的制度,它首先产生于欧洲革命后期,它是国家形成的一种工具,它提供了建造和统一新民族国家的强有力的手段,并成为其重要的制度支撑之一。从此以后,很少有国家在没有依赖于其意识形态的潜在力量时就开始国家独立的进程”[8]。格林认为,民族性国家体系最早是作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家形成过程的组成部分而创建的。学校不仅为新兴的科层制、崛起的工业和民用计划方案培养管理者和工程师,在小学水平上,学校也培养可靠的军队招募新兵和忠诚的庶民。正是在法国大革命以后的民族国家形成时期,民族性国家学校教育规划开始付诸实施,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人民—民族被明确地引入了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国家综合体系中。在他看来,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创造公民和民族。最重要的是,国家教育公民。通过民族性国家教育体系,国家培养了遵守纪律的工人和忠诚的士兵,创造和颂扬了民族语言文学,普及了国家历史和起源神话,传播了国家法律、习俗和社会公民道德,并对管理人民的方式和人民对国家义务做了一般解释。(www.xing528.com)

民族语言教育在近代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中也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安迪·格林看到一种新型的民族主义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欧洲,它强调语言、传统文化,并且在极端的形式下强调种族。“其意识形态的根源在于费希特和赫尔德的浪漫主义,两者都是日耳曼文化的产物,这种文化长期倾向于强调语言和种族性的确定原则,它反映了日耳曼民族因领地纷争而造成的四分五裂的历史”[9]。霍布斯鲍姆注意到,有关族群差异、共同语言、宗教、领土以及共同的历史记忆等,都是当时民族主义者宣扬建国运动时喜欢谈论的观点。在近代,语言间接影响到一般人对民族性的认定,因此,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遂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尤其是文化民族主义强调民族性和语言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在费希特对德意志人的讲演中以及在乌申斯基关于教育的民族性原则的论述中都能看到这个特点。霍布斯鲍姆认为,强调语言与文化群体正是19世纪的发明。他把拥有悠久的精英文化传统和拥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学与官方语言视为构成民族的要件之一。根据语言民族主义的古典模式,通常都是有一种族群方言被发展成全方位的标准化民族书写语言,然后这种民族语言顺势变成官定语言。“这正是意大利与德国宣称他们是民族国家的依据,虽然他们的民族并无一个固定的国家可资认同。对意大利与德国来说,他们主要便是借共通语文来凝聚其民族认同,虽然他们所宣称的民族语言,其实并非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10]。于是,方言会逐渐被国语淘汰,甚至就此消失。最容易受到官方书写语言影响的是社会地位普通但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受过教育显然是这个阶级的主要特色。“国语”问题很少只被当作实用问题看待,它通常会引发强烈情绪。很多人至今仍无法接受国语乃是人为建构出来的事实,是人们借着附会历史或发明传统所创造出来的。霍布斯鲍姆指出,国家会运用日益强势的政府机器来灌输国民应有的国家意识,特别是会通过小学教育,来传播民族的意象与传统,要求人民认同国家、国旗,并将一切奉献给国家、国旗,更经常靠着“发明传统”乃至发明“民族”,以便达到国家整合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