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后西方教育史学发展格局方面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关注了历史研究视角的转移对拓展战后西方教育史学研究领域的影响。传统历史学是“自上而下”的历史学,关注帝王将相和社会精英,主要依据档案进行研究。从传统的西方教育史研究领域看,主要关注政府的学校教育政策或立法,以及大教育家的思想或理论。而战后“自下而上”的历史学的发展给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烙印。历史学界关于“历史研究视角的转移”的含义主要指从工人运动史到劳工史,从女权运动史到妇女史,从心理史到心态史,从思想史到心智史以及口述史。[9]“自下而上”的历史学的性质和特征在劳工史、妇女史、心态史和心智史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并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史的研究领域。从美国发端的教育史学的重新定位是一个国际性的过程,几年以后就传到了欧洲大陆,社会科学和社会史导向的研究范式开始挑战传统教育史学模式。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自下而上”的教育史学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发展。[10]
其次,对当代西方教育史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特征进行了思考。20世纪的西方史学发生过两次转变,先是从传统史学(the old history)转向新史学(the new history),后出现叙述史学的复兴,逐渐形成传统史学、新史学和新新史学“三足鼎立”的格局。在战后国际史学转向和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双重夹击下,传统西方教育史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嬗变,先是在历史学社会科学化潮流的影响下朝着新社会史的方向发展,后来在新文化史学的影响下出现了新文化教育史学。“进入21世纪,一方面,运用传统教育史学模式研究教育史的仍大有人在,许多教育史家为捍卫教育史学的独立性而努力;另一方面,新文化史取向的教育史学与新社会史学取向的教育史学既相互博弈又取长补短,形成了战后西方教育史学三足鼎立和多元化发展的态势”[11]。(www.xing528.com)
再次,研究了战后西方教育史学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西方传统教育史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直线进步史观、自上而下的视角、注重研究制度史和思想史,在历史编纂方面则注重叙述。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史学在国际史学潮流的影响下倾向于社会科学化的教育史学,借助于各类社会科学的理论视角来研究教育史。此外,在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和新文化史学的影响下,以往的结构史和宏大叙事逐步让位于对个体教育经验的细致而深入的描述。[12]上述研究表明,多元化发展成为当代西方教育史学发展的一般特征。流派纷呈和多元阐释的格局逐渐形成。在两次转向之后,各种意识形态影响了战后西方教育史学流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社会性别—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史学、城市教育史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多元化发展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出现了所谓“碎化”危机。“由于碎化的缘故,自下而上的西方教育史学缺乏对国家、民族和教育史演变的综合性研究。此外,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史学的渗透助长了相对主义,过分强调语言独立性,从而否定了评价教育史学著作的最终的客观标准”[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