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景点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相互渗透的。比如,中国的山水自然景观就具有相当多的人文因素,或者说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因此,考生在现场模拟讲解过程中,必须融会贯通,打通了来讲,即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去剖析一个景点。自己吃透了,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出来,就会受到考官的喜欢。这样,考生就不会去单纯地背诵现成的导游词,面对考官讲解时,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地“挤”出来;而是经过自己的消化以后,像江河流水一样,自然地“流”出来。要讲好一个景区,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登高望远,追根溯源
所谓“登高望远,追根溯源”指的是考生在讲解景点的时候,不要就事论事,就景点讲景点,而要扩展自己的视野,关注那些全局的、共性的、具有根本性的东西,这样才可以站得高,看得远,剖析得深,把“这一个”景点讲好。达·芬奇曾说:“凡是能够到源头去取泉水的人,决不喝壶中之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无论是敦煌、云冈、麦积山,还是龙门、大足,都只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一个局部。佛教艺术是随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把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些石刻艺术排列出来,无论是石窟形制、装饰图案、人物形象、衣饰、器物,还是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华文化如何向外来文化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创造出自己辉煌灿烂的佛教石窟艺术来。在讲解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大像龛时,我们就能挥洒自如地讲解为什么卢舍那大佛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一个典范、一个标志。
再比如我们介绍开封概况的时候,很多考生总是满怀深情地讲述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描写的东京的繁华景象,讲到清明上河园的虹桥时总是会提及汴河漕运的发达,而很少有考生去思考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东京的繁华,而为何东京繁华梦又很快逝去?我们介绍开封历史沿革,一般又会提到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但很多考生不会引用赵匡胤释兵权时讲过的那一段著名的话:“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动之基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他们不知道赵匡胤吸取了大唐王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导致李唐王朝覆亡的教训,采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把“去其兵权,制其粮谷”并列为大宋王朝的立国之策。在去其兵权后,朝廷连下两道诏书,要求各地把每年税收所得钱币、粮食,除必要开支外,一律装车解送京师,消除了过去“留使”、“留册”的痼疾。这才有了运河的繁忙,汴河舟楫相接,绵延数十里,从而有了东京的富庶。钱多了,人也多了,才导致了东京城市的迅速扩大,形成了多达150万人口的大城市,也才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城市的迅速发展,破除了过去城市建设中的坊市分离,形成了坊市合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新局面。勾栏、瓦舍、小店、正店的相继出现,催发了宋词、平话的成熟,为以后的元曲、元杂剧、明清小说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凡此种种都是一脉相承的。抓住了关键的一点,就可以提纲挈领,让我们考生有了海纳百川、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
不了解佛教发展的脉络和基本教义,就很难讲清楚各地的佛教寺院。不了解佛教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及变迁的原因,就很难去讲好中国式佛教——禅宗的祖庭少林寺。一个连基本的雕塑技法和分类都不了解的人,如何带领游客去欣赏中国古代石窟。
我们在进行现场导游讲解时,绝不可以拘囿于一隅一地,而应该放开眼界,扩展视野,追根溯源,去把握那些全局的、根本的东西。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讲解变成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既不显得空疏,又可以引发游客的一些思考。
(二)明确的主题
考生每讲解一个景点或讲一段话时,首先要明白自己表述的主旨,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然后围绕这一主旨、目的去组织材料,使用材料,展开讲解。要用观点去“指挥”材料。
我们在讲解洛阳概况时,往往围绕古城、古都、古文化这条主线这样展开讲解:
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夏都斟寻)的城市,也是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长达1529年。最早讲的河南就是指的以洛阳为中心的这一大片区域,河南郡设在洛阳长达数百年之久就是证明。最早讲的“中国”也是指的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带。1976年,在陕西宝鸡贾村出土了一批周代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说:“惟王初迁,宅于成周(今洛阳)……余其宅兹中或(国)。”全中国的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河南省占到1/8,多达130多万件,而洛阳一地出土的文物就多达40余万件,由此可见洛阳这座城市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了。所以,中国历史博物馆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博学家、92 岁高龄的傅振伦教授说:“我泱泱中华大国的版图中央是在兰州,而华夏文化的起源却在河南中州的洛阳。”
这样,古城、古都、古文化,就是讲解洛阳的主线。抓住了这条主线,就给我们的讲解工作以极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无论是河图、洛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佛学、经学、理学、道家、释家,还是白马寺、龙门石窟、关林,以及历史文化名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玄奘、李贺、司马光、范仲淹等,凡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和洛阳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都可作为讲解洛阳时的材料和主线。
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提出的抓主题、主旨、主线,目的是方便考生讲解,使考生讲解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良好的逻辑力量,不至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www.xing528.com)
(三)相对完整的情节和精彩的细节
考生的讲解一定要以事实作为基础,决不能胡编乱造,尤其是在讲解一些自然景观时,喜欢讲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传说。自然,故事和传说没有一个真实的衡量标准。但那些植根于生活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对表现主题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取舍,注意格调和品位。另外,在现场考试中有些考生讲得很多,像是要把所有的信息一股脑儿全倒给考官,结果考官云里雾里。所以我们不要企望一次、在一个点,把什么都讲清楚,但我们要求在每一个局部要给考官留下相对完整的印象。
我们讲的“相对完整”,重点是考生要学会选取材料和运用材料,让考官从你的讲解中了解景点的基本脉络,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
人的美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另一方面在感性中又包含了长期的人化了的结果,即人从人类文化的陶冶中获得的审美体验。鉴于此,考生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景点表层的讲述,而应当揭示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引人入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艺术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对于这种艺术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我们把它归纳为“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近者远之,远者近之”。就是告诉我们在讲解时,把纵向、横向,时间、空间,古今中外的与景点有关的东西,打通了来讲,使知识、趣味熔于一炉。
所谓“实者虚之”,指的是在讲具体的景点时,要把与之有关的背景、史实、故事、传说、轶闻、趣事等结合进来讲。所谓“虚者实之”,就是要把那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括的东西形象化,使游客看得见、感受得到。
所谓“近者远之”,就是要把游客能看见的景点和历史的东西连起来,把中国和外国连起来,把此地和彼地连起来。这“远”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在联系和对比中,进行文化、历史、审美的诸方面的比较,以熟喻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对景点的文化内涵和风格变迁作更深刻的揭示,让游客从个性中领会到共性。
所谓“远者近之”,就是“化异为同”,拆掉横亘在景点和客人之间那堵无形的墙,让异地的游客对当地的景点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消除陌生感和隔离感,让游客既觉得新鲜,又熟悉。
现场导游考试时,有的考生在私下里讲得很好,但一面对考官,就显得紧张,这中间,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有对景点把握不透的因素。自卑是考生讲解不顺的最大的心理障碍。考生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要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现场讲解。既要“目中无人”,又要“目中有人”。所谓“目中无人”是说,当我站在考官面前时,要确信自己就是优秀的,要不受干扰地讲下去。必须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要不惜代价把这种能力发挥出来。所谓“目中有人”,就是不要只顾自己讲,要善于察言观色,用自己的眼睛去和考官进行交流。即使中间偶尔有些停顿,也要努力做到失言而不失态,失误而不失格。自然流畅的讲解、舒展洒脱的气质,一定会赢得考官的欣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