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报告:遗产与旅游协同路径建议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报告:遗产与旅游协同路径建议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遗产保护要培养可持续旅游的观念。北京由于资源丰富、旅游人数规模大,需要建立多种运营体系在老城内部、城与郊之间协调部署,包括旅游观光专线、城市夜景观光专线、观光巴士等,需要优化部署现有散客集散体系。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报告:遗产与旅游协同路径建议

4.1 遗产传承与可持续旅游观念

遗产的保护利用必须有严格的保护制度与法规保障,在依法保护的基础上对遗产进行“加工”,才能使遗产文化融入国民的文化生活。旅游是文化交流最重要的载体,文化遗产需要旅游实现和发挥其社会经济情感教育等价值。不论是遗产事业还是遗产产业,在遗产系统中主要是通过旅游等传播方式把文物从资源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再到商品,这个过程既要符合遗产事业的政策法规,也要符合旅游产业的基本规律。

遗产保护要融入社会生活。“历史城市的遗产与活力是吸引创意产业、商业以及旅游的一项重要的资本”[29],创意与遗产、社区与复兴、全民创业,随着更多的具体而微观的利益相关者进入遗产保护的视野,居民、商家、旅游者、不同的NGO以及社区一级地方政府都成为了遗产保护的力量。而大量鲜活的实践探索也在城市展开,比如北京大栅栏社区、史家胡同等,社区规划师这一角色在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中也开始逐渐显现。作为活态的非物质遗产,“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0],要践行在提高中保护、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

遗产保护要体现当代价值。在发展转型过程中,传统的旅游业价值观和思维模式面临着被“底层格式化”,即从认知基础上的解构和重构传统旅游[31]。“遗产+”“文化+”成为创新动力,“城市进程的推动力”[32](urbanistic impulse)可以将保护与规划、设计和教育等多种学科领域关联起来,创造各种群体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更广泛的社会目标。诸多遗产保护因为创新内容的改变与植入焕发了生机与活力,通过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的引入,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增强产品吸引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遗产展示、深度体验、文化消费等现实需求与价值体现,将有可能成为对于遗产保护的一种新时代的文化注解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遗产保护要培养可持续旅游的观念。遗产保护是新世纪旅游业转型与变革的重大挑战,人们认识到旅游“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而增长并不意味着发展”[33]。1995年,UNESCO、UNEP和UNWTO在《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及《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必须建构一套完整的规划和管理方法,确保旅游为遗产的可持续保驾护航。行动计划包括:正确评价旅游对全球可持续的贡献;制定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旅游发展规划;发挥旅游业主要参与者的作用;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经济中的作用;优先考虑的地方包括历史名城;辅助性手段包括教育、解说、信息交流等[34]。从纲领到计划,人们在遗产与旅游协同发展上摸索出一套指导实践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层面的顶层架构、管理框架以及具体的管理手段。实施关键突出体现在旅游目的地层级上的遗产、社区、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换句话说,围绕着利益相关者,以地方政府、当地居民、旅游者为主体的作用关系已成为遗产保护可持续的核心。

4.2 景区疏导与精细化管理

老城的规划重点在结构调整、综合治理、业态升级、有序旅游,使得核心区旅游“静下来”,防止过度商业化,从严管理旅游秩序,动态管理游人容量,提高游客满意度,质与量兼得。

对于老城标志性景区,一直以来都是旅游最为重要的核心吸引物,是造成强劲旅游流的磁极,是游客心目中神圣空间的地标。作为城市中特殊独立的意义存在,景区集中的人流是遗产管理中的关键,除了自身内部的管理,也涉及周边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要解决快速疏导与旅游体验之间的矛盾,需要建立智慧管理体系、建立交通集散体系有效引导旅游流,实施精细化管理。北京由于资源丰富、旅游人数规模大,需要建立多种运营体系在老城内部、城与郊之间协调部署,包括旅游观光专线、城市夜景观光专线、观光巴士等,需要优化部署现有散客集散体系。一方面通过老城内的旅游交通系统进行快速游览和疏导,在兼顾城市基本的生活生产需求的前提下与周边城市交通进行综合统筹;另一方面在北京城市遗产体系的拓展完善下,将更多的遗产路径和廊道作为遗产的一部分纳入系统,继而依托交通、事件、旗舰项目等引领,持续培育热点稳定的功能区吸引力,进一步完善城市遗产格局。

此外,需要外移现有旅游集散中心,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特别是轨道交通与旅游集散有效衔接,疏散大规模旅游流。市域空间是老城遗产空间的发展腹地,需要建立在市域尺度下的集散平衡体系,以帮助老城与其他区域建立关联,建立现代都市旅游集散体系,改变城市特别是首都城市单中心的格局,构建“老城+外围枢纽+节点”的空间结构。健全综合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大力依托公交系统,建立以P+R(郊区轨道枢纽的自驾换乘)、B+R(城区公交系统的共享单车换乘)为基础的T+R(旅游枢纽换乘)旅游交通服务体系,以此支持全域旅游发展。T+R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可以在TOD发展导向下,将现有以职住目标为主的单一交通换乘进行“旅游化”延展,即旅游集散服务体系与郊区轨道枢纽、城区公交系统相结合,让旅游更好地深入生活,以集散体系带动遗产地的整体保护与发展。

4.3 居民主体与遗产社区治理

随着我国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城市遗产保护要满足当前包括发展旅游在内的各种挑战,是一项高度敏感、富有争议的政治、经济、民生的综合工作。遗产保护不应是僵化的、自上而下的行动,而应该是在包容性、无差异与开放的城市发展方向中持续地考虑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多元要求。老城需要保护,不拆不拓,留住原住民,也需要腾挪,需要“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需要还历史旧账,适量地疏解人口与低端产业是其唯一的出路。现阶段我国遗产保护已成为全民运动,社区共治、利益共享共建问题是保护的社区前提,通过社区治理机制建立共治平台,建立推广“参与型”社区协商模式,逐步将公共服务、公益事业等事项纳入民主议事范畴。要通过提高公众参与水平,鼓励市民志愿参与城市管理服务,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作用,支持和规范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展,推动企业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鼓励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要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围绕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和重大事项,开展社会公众共商共议活动,建立城市管理公众评价机制,完善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老城遗产的治理重点在于在有限的空间中达成遗产多方利益的平衡,在有序疏解的基础上建立共享共治平台机制是其主要策略。

虽然公众参与喊了若干年,但实际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目前的程序或制度也远未成熟,也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公众参与多以试点区域进行,以项目来推动参与,民众的参与深度大多还停留在被动理解与执行,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由于遗产社区的社会结构不同,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力度也会因地而异,需要因地制宜,通过社区营造等多种路径提高原住民遗产意识与价值认同。大栅栏地区、史家胡同、什刹海白米斜街等社区治理探索,社区能人的挖掘与培育,以及社区规划师通过专业介入扎根社区全程参与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项目等积极尝试,为社区参与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效应,相关的经验和不足有待更多地积累与总结。

4.4 主客共享与地方价值共创

老城是城市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地方,经历了时间层积富含大量密集的城市遗产,拥有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与生活活力,既具备成熟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充足多元的旅游接待设施,是外来旅游者首选的驻留地。老城的人口拥堵也是普遍的客观存在,游客的涌入更加剧了集聚的程度,成为热区与热度双高集中的地方。

在保护与更新的发展语境下,旅游作为关联性最强的综合性产业,是在产业重组、社区重建、旧城复兴等方面最有效的柔性手段,整体保护的老城在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中逐步恢复了活力。除了什刹海、大栅栏等传统旅游区的深度提升,史家胡同、白塔寺社区、鲜鱼口社区等传统老旧胡同居住区开始了各种社区复兴的尝试,工业遗产在产业升级的契机下与文创产业结合也生发出很多都市亮点。最为可贵的是过程中产生了像大栅栏跨界中心、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这样的社区自治体,协调着社区居民、开发商、管理者、规划设计者、商家、游客等多方利益诉求,社区在老城旅游与利用中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共享共治平台的建立将满足各种人群对多元集聚的共享需求,利用平台集聚,激励消费者成为内容生产者、价值共创者,供其他消费者消费,让优质内容自我发展、流动,着力培育这种内生性的发展动力[35]。老城只有在共享共治融合发展中才能跳出“小旅游”的框框,在遗产保护、城市更新更大的框架下得以重塑。

在流动与多元的时代中,旅游和其他活动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由于各种原因在城市中长期、短期停留的人流,在参与中不断改变重塑着地方认同。当下的共享经济无疑更加加剧了这种流动性,共享经济提供的住宿、交通、导游服务等对现代旅游业与旅游体验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共享”使得游客不再是“旅游”在异地,而是“生活”在异地。住宿和交通等设施条件的变化,使游客可以将惯常环境社会关系“举家”完整地带入到异地的旅行环境中,完成流动的整体转移。住宿、交通、通信方式的改变,也使旅游者有了更多行动与认知的自由,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远山近景,与当地消费者的行为深度同步。共享使游客拥有城市的“家”,串接出几乎与市民相同的生活场景,游客成为地方精神重建的一员,而不是旁观的凝视者。流动性使得遗产保护更加复杂多元,凸显了游客管理、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强调旅游部门或公共部门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强调“细水长流”的动态管理思路。

【注释】

[1][作者简介]唐鸣镝,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旅游规划系讲师,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城市遗产、乡村旅游、旅游解说、旅游规划与设计等。刘霄泉,女,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MTA导师,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区域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京津冀区域发展、北京空间发展、区域旅游规划与战略等。黄震宇,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旅游规划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规划设计与研究、景观规划设计与研究。报告撰写参与者还包括:2017级旅游管理研究生刘佳丽、2017级旅游管理本科生余多丽、孔彤,2016级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曲肇兴。

[2]老城面积62.5平方公里,东城区与西城区合计为92.15平方公里。

[3]引自北京市统计局2017年数据(http://www.bjstats.gov.cn/tjsj/)。本文除特殊标注外,老城相关统计数据均以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数据为来源。

[4]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

[5]崔琪.从旧城到老城,从整体保护到走向复兴[J].北京规划建设,2018.

[6]李君甫.北京的人口、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7]该研究按职业地位(7大类63小类职业)把从业人口划分为七个阶层和三大阶层。社会上层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企业负责人阶层,社会中层包括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社会下层包括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

[8]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

[9]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10]全市3177个城市社区全部建立了议事厅,“五民工作法” “街巷长制” “小巷管家”队伍也在逐步完善。(www.xing528.com)

[11]2017年11月,西城区率先在全市制定出台《西城区街区整理实施方案》《西城区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西城区街区公共空间管理办法》,打破地区规划界限整体统筹,实施街区更新。

[12]前门地区引入文华东方酒店,探索“居商共融”新模式。

[13]在胡同疏解腾退与街区更新的大背景下老城探索的一种胡同更新创新模式,包含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三层含义。

[14]2015年西城区旅游接待总人数6579万人次,东城区旅游接待总人数8509万人次,数据来源于东西城区2015年统计公报。

[15]2015年东西城区常住人口为220万人,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分区常住人口数据(http://www.bjstats.gov.cn/tjsj/)。

[16]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市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有关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bjta.gov.cn/xxgk/zcwj/wgfxwj/366109.htm.

[17]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市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有关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bjta.gov.cn/xxgk/zcwj/wgfxwj/366109.htm.

[18]唐鸣镝,秦静,黄震宇,et al.北京城市旅游功能热区的演变与规划响应[J].规划师,2018,34(4):88-94.

[19]宋瑞,金准,李为人,等.2017—201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0]北京旅游学会.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1]宋瑞,金准,李为人,等.2017—201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2]Garnham,H.L.,Maintaining the spirit of place.Governance,1985.27(1):p.1-8.转引自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第二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3]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于世界城市论坛的发言,那不勒斯,2012.

[24]张桦.宁镇扬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发展关系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3):98-102.

[25]习近平2014年3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26]习近平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工作时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27]苏杨,张颖岚,卓杰,等.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8]苏杨,张颖岚,卓杰,等.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9]瓦莱塔原则的立场文件,CIVVIH Position Paper。

[30]2014年习近平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了以“双创”为核心的非遗保护理念。

[31]魏小安.第四次旅游革命[J].旅游学刊,2018,(02):11-14.

[32]兰德尔·梅森,卢永毅,潘钥,等.论以价值为中心的历史保护理论与实践[J].建筑遗产,2016,(03):1-18.

[33]Hall C M.Changing Paradigms and Global Change: From Sustainable to Steady-state Tourism[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10,35(2): 131-143.

[34]魏小安,张凌云.共同的声音:世界旅游宣言[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35]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03):130-1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