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老城城市与遗产现状
北京老城是北京的历史城区,历经辽、金、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时期的变迁,具有悠久的城市规划建设史和完善的规划指导思想,是中华传统都城礼制的代表,迄今仍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格局、风貌和众多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核心与重点。同时,62.5平方公里的老城[2]范围内还承载了约200万常住人口,其中45万为外来人口,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密度超过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100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占比93%,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3]老城不论从总体规模还是单位密度都是北京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空间,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居住及配套设施齐全,商业、金融等行业发达,各项现代城市功能完备的地区,是市民安居乐业的场所和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的中心。
从目前的老城遗产看,其历史风貌遗存包括古城城廓、河湖水系、街巷胡同肌理、绿地和古树名木,以及文物保护单位、普查登记项目、挂牌保护院落、优秀近现代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协调区的平房院落等建筑空间,现状大约占核心区空间的22%[4]。与此同时,随着城市整体发展,老城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功能、人口过度集聚,就地平衡的实施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民生亟待改善,精细化治理欠缺,整体空间秩序与公共环境品质不佳等,保护面对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老城部分地区出现了衰败的趋势。[5]遗产高度密集的老城,其社会空间也呈现出复杂多元的面貌。“北京的社会阶层空间分布研究”[6]课题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做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当多的历史街区属于以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为主的下层街道社区[7],这是历史街区更新面临的社会现状。表1是北京核心区中下层街道的相关数据,指数反映了一个街乡的社会阶层结构。如果社会阶层指数大于0.5,则该街乡的某个阶层占本街乡的比例很大,且已经占据绝对的优势,也可以看出老城历史街区的社会结构、遗产保护与旅游的冲突与隐含关系。我国老城区人口结构的收入低、老龄化、外来人口多等突出问题是现阶段极为普遍的现象,被规划从业者戏称为“穷、老、外”,是城市遗产保护必须面对的现实。
表1 首都功能核心区内的下层街道一览
根据李君甫.北京的人口、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数据来源: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信息网年度数据、区域数据和统计公报、北京市各区政府官方网站和统计局网站数据、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等。
① 该指数是以一个街道某阶层人数除以该街道的从业人口数,该指数最大等于1,最小等于0。该指数反映一个街乡的社会阶层结构。
1.2 老城战略定位与保护重点
北京正在全面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老城是“四个中心”重要的核心载体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8]在此目标指导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要求核心区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功能重组,处理好疏解与整治的关系。强调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成为保有古都风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一流文明风尚的世界级文化典范地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继续了老城整体保护的“十重点”,并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做好老城范围内文物腾退与合理利用工作,扩大开放,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老城范围内形成以各类重点文物、文化设施、重要历史场所为带动点,以街道、水系、绿地和文化探访路为纽带,以历史文化街区等成片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魅力场所、文化精品线路、文化精华地区相结合的文化景观网络系统。(www.xing528.com)
老城作为活态的城市遗产,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传承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为此,总规将核心区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区进一步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名单,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最大限度留存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使历史文化街区占核心区总面积的比重提高到26%左右。将13片具有突出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点地段作为文化精华区,强化文化展示与传承(图1)。[9]
图1 北京核心区(老城)空间结构
引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
在总规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下,核心区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转变,紧紧围绕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统筹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精细化管理、产业优化升级和民生保障等工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试点探索,从重大项目、功能区建设、专项整治、功能疏解、产业提升、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推进老城的整体保护与复兴,并积极推动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历史文化街区实现风貌保护管控导则全覆盖。
以减量提质为目标的城市发展面临着大量空间腾退与再生问题,触及到更为深层和广泛的社会经济问题。参与者也不仅仅只有地方政府,而是包含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老城历史街区的更新与提升在社区治理[10]、街区整理[11]、街区责任规划师制度、“居商共融”[12]“共生院”[13]等创新模式上积极探索,搭建多元参与平台,完善工作机制,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复兴,建立政府主导、指挥部统筹、街道主责的工作模式,统筹协调,形成覆盖区域、街道、街区、街巷胡同、老旧小区、平房院落的空间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