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众心理定势的含义
所谓公众的心理定势,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公众对某一对象的共同心理状态与一致的行为倾向。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其心理和行为存在着一种社会标准化的倾向,并保持着群体共同的意见。这表明,群体规定着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保持一致。这种共同的“规定”就是公众心理定势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公共关系中的群体对其成员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很大的。善于利用这些心理影响,将有利于提高公共关系工作效率。公众心理定势的种类可按公众类型来划分。例如,国民公众心理定势,可称为民众心态或国民性格;城市公众心理定势,可称为市民心理;某一社会组织的心理定势,可称为社会风气,比如厂风、校风等。
(二)公众心理定势的特点
1.自发性
公众心理定势的自发性表现在公众心理定势是对特定情境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社会标准化的倾向。任何一类公众都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公众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积累、凝结而自发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人进行专门的引导与控制,而是人的无意识心理产生的强烈作用。这种公众心理和行为与一个组织经过决策、为完成组织目标而产生的自主性行为有着显著不同。
知识链接
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用实验说明了从众现象,实验是在暗室里进行的。首先让被试者逐个进入暗室,在他们面前的一段距离内出现一个光点,光点出现几分钟后就熄灭了,这时让被试者判断光点移动的方向。实际上光点并没有动,但由于暗室里存在错觉,每个人都觉得光点在移动。这样的实验反复几次后,每个人都建立了个人的反应模式,有的人觉得是上下移动,有的人觉得是左右移动。实验继续进行,再让被试者一起看光点,并且可以相互讨论和说出自己的意见。实验进行几次后,被试者对光点移动方向的判断通过暗示和模仿,逐渐趋于一致,形成共同的意见,这种共同的意见就是群体规范。
2.内隐性
公众心理定势具有内隐性,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由人们对某个对象的评价、情感体验和意向三个因素组成,所以它自身不易直接把握。但它是在公众心中自发形成和普及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因此,人们可以从自身的经验中觉察出来。同时,公众心理定式又有外在行为上的表现方式,是可以通过实验和录像分析等手段预测和观察到的。
3.主动性
公众心理定势不是只存在于大众心底的一种状况。它一经形成并成为公众的内在心理倾向之后,便表现出激发人的行为的主动性,从而起着控制与支配公众的现实生活的作用。特别是当它导致公众的某些一致的行为时,具有一种难以控制的力度。
4.规范性(www.xing528.com)
公众心理定势是人们对某一自然现象或社会事物的共同心理反应,在其反应方式、策略、原则和标准上,带有一定程度的规范性。这种心理定势具有普遍的制约力,规范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比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
(三)公众心理定势的构成
公众心理定势主要由首次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移情效应构成。
1.首次效应
首次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机制,这种心理作用具有持续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效应。例如,在人际交往中,第一次交往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可以奠定以后交往的基础,所以形成的第一印象的心理定势是难以改变的。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概全的心理定势,即通过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实验,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试想具有五种品质的人。被试者普遍把具有五种品质的人想象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象出一个符合的人。结果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看法。晕轮效应一般是人们在掌握有关信息很少的情况下对整体做出的判断。
3.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某类事物或人物的固定印象。这种印象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它反映的是群体“共识”,例如,从民族特点看,人们一般认为美国人乐观开朗、不拘小节;英国人总是一副绅士派头;德国人擅长哲学思辨;犹太人则善于经商等。刻板效应具有二重性,即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公关人员对待刻板效应的态度应该是不仅要承认它的合理性而且要重视它的局限性,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实事求是,正确地知人、识事、辨物。
4.移情效应
移情效应是指人们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的一种心理机制。例如,“爱屋及乌”形容人们将爱某人之深情移及和这个人相关的人或事物上。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公关人员在塑造组织形象时要善于发挥移情效应,设法把公众对组织的名人或品牌产品的情感迁移到组织的知名度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