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讨论研究结论及反证可能论衡研究

讨论研究结论及反证可能论衡研究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基于此传说所作之各种立论,恐亦有重新检讨之必要。蔡邕为博学多才之人,魏晋间多流传有关其音乐、书法、美术才能之传说,且往往与入吴有关,而其事则常在疑信之间。盖蔡邕入吴十余年,其行踪飘忽不定,又身兼各种才能,遂成为人们构造传说故事之对象。“蔡邕入吴始得《论衡》”说之产生或亦基于同样之原因。如有人能证明蔡邕早年亦有入吴之事,则本章之立说当然将不能成立。

讨论研究结论及反证可能论衡研究

《独断》既可肯定作于建宁五年左右,《独断》既曾征引《论衡·幸偶篇》之语,则蔡邕见到《论衡》应在建宁五年(172)之前。然而蔡邕始入吴之年为光和二年(179),已后于建宁五年约七年,返回长安为中平六年(189),更后于建宁五年十七年,则所谓“蔡邕入吴始得《论衡》”之传说,或难以成立。而基于此传说所作之各种立论,恐亦有重新检讨之必要。

蔡邕为博学多才之人,魏晋间多流传有关其音乐书法美术才能之传说,且往往与入吴有关,而其事则常在疑信之间。盖蔡邕入吴十余年,其行踪飘忽不定,又身兼各种才能,遂成为人们构造传说故事之对象。“蔡邕入吴始得《论衡》”说之产生或亦基于同样之原因。尤其是诸儒“嫌得异书,或搜求至隐处”一段,更类小说家言。如于此过分认真,或反会失诸迂。

然而,蔡邕在光和二年“亡命江海,远迹吴会”之前,是否还曾到过南方?史无记载。如有人能证明蔡邕早年亦有入吴之事,则本章之立说当然将不能成立。但在此之前,本章或能引起关心《论衡》早期流传情况者之兴趣,并纠正《论衡》在光和二年蔡邕入吴之前未获流传之成见欤?

【注释】

[1]毅平按:葛洪年寿有六十一、八十一等说,此取六十一岁说。

[2]王朗任会稽太守,在初平四年至建安二年间(193—197),建安三年(198)返回北方。

[3]黄晖《论衡校释》附编三《论衡旧评》引《抱朴子》佚文(云出《事文类聚》别集卷二)云:“王充好论说,始诡异,终有理。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笔砚,著《论衡》八十五篇。蔡邕入吴始得之,秘玩以为谈助。后王朗得其书,时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检影印元本《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二“著《论衡》”条,原文分为前后两条,中间以“〇”区隔:前条(即黄晖所引者)自“王充好论说,始诡异,终有理”,至“问之,果以《论衡》之益”,未注出处;后条自“王充作《论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至“唯我与尔共之,勿广也”,末注出处“《抱朴子》”。毅平按:《古今事文类聚》为南宋末科举用类书,系杂抄而成,其编者祝穆应不能见《抱朴子》佚文原文,其书亦不能保存晋代遗文,其后条应转引自《太平御览》卷六〇二引《抱朴子》佚文,其前条则应拼合《后汉书》充本传及李贤注引袁山松《后汉书》而成,且又没其出处,而实非《抱朴子》佚文(如皆为《抱朴子》佚文,其内容大同小异,实无必要分列两条)。黄晖或以过信《古今事文类聚》,且未注意以“〇”区隔之前后两条出处实不相同,而致误收此条。(www.xing528.com)

[4]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05页。后来此书各种版本均保留了此语,2006年增订本仅删去了“卓越的”一词。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01页。

[6]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由云龙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649页。

[7]毅平按:然袁、葛记事粗疏,正彰显范晔记事精准,此其书所以后来居上也。又,钱钟书《管锥编》的意见则正好相反:“(《抱朴子》)佚文一则记蔡邕赏爱《论衡》,藏为帐秘;然观邕集,即其好言天人五行一端,已与王充主张背驰,将徒拾牙慧,初无心得耶?”(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四册,第1234—1235页)这恐怕正是古今价值观变迁的结果。

[8]张宗祥云:“此说未见他书。”(见其《论衡校注》,第602页)

[9]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2年;载韩国蔚山大学校《人文论丛》第9辑,1995年,改题为《论蔡邕之生平及其史学与文学》;后收入拙著《中国古典文学论集》,韩国版沿用改题,国内合集版恢复原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