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仁治”,他说:“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又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施仁政是兴国安邦之关键。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应把历史古训作为自己治校的智源,树立以仁强校的思想。一般而言,“法治”针对每一个人,“德治”针对自身,“仁治”针对大家,“法治”力求制度的威严,“德治”讲究非权力因素的影响,而“仁治”侧重权力因素的释放,在民主与法制并存的社会,在民主自由与个性解放的今天,广大师生不仅仅在单方被动地接受校长,而且他们也强烈地要求校长适应他们。每项政策的出台,每一个决策的实施必须符合广大师生的意志,否则出现消极抵抗,消极怠工的不良现象。一位成名的校长在介绍经验时,都把干群关系和谐、发挥群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效应作为成功的经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仁治校是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的主要管理策略,是校长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学校盛衰的关键所在。在广大农村,有些校长不仅不以“仁”治校,反而以“人”治校,认为自己就是学校的“皇帝”,专制独裁,不顾学校的具体实际,不从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搞“一刀切”、“一言堂”。如收费问题上的搭车收费,超额收费,以及巧立名目的收费,唯钱是举;荣誉问题上奖励争着夺,困难往外推。这种治校方法,势必引起广大师生不满,以致情绪低落,工作没有劲头,仅仅流于形式,忽视教学效果,给领导的感觉是:工作没毛病,质量没提高。如何做到以仁强校呢?笔者深有感触,同是一名教师,在这个学校工作就不出成绩,精神总达不到最佳状态,而换了校长或到另一所学校工作,精神高亢,成绩卓著,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士为知己者死”和“多琢磨事,少琢磨人”是笔者多年的感悟。作为一校之长,要加强对广大师生思想觉悟的教育与疏通,注重对今天师生心理的分析与研究,致力于情感的沟通,从广大师生根本利益出发,从关心师生学习生活点滴小事做起,树其志,解其意,用其才,投其趣,以便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促进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强盛不衰。(www.xing528.com)
法治、德治、仁治是校长治校的三个基本方略,如果校长能够摆正三者关系,并加以综合运用,就一定会使自己所领导的学校在复杂中保稳定,在竞争中求发展,就会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