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过多次的教育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挑战。面对挑战,只有启动内在活力才能赢得挑战。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一次以发展教育“生产力”为宗旨的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来说,发展教育“生产力”是内在活力;对于学校来说,这次以发展教育“生产力”为宗旨的改革是外在条件,是一次机会。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发表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教育改革伴随着全国的改革迈出了一大步。改革的实践使我们看到,有的原来办学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不好的学校,抓住了这一改革时机,正确处理了外部条件和内在活力的关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师资质量,不断改进学生来源,其结果是教学质量提高了,学校声誉提高了,办学条件改善了,学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有的学校却在那里埋怨发展条件,强调客观原因,其结果是学校质量滑坡,社会声誉受到了影响。
当前,就学校的现状看,仍然是各显其能的形势。比如:从全局看,学校的数量不少,但办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的还不多;师资人数不少,但水平高、符合时代需要的还不够;办学的模式较以前有很大的发展,但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还不够。这些现状告诉我们,机会仍然存在,谁启动了内在活力,谁就找到了发展的动力,谁就能办出特色。谁只埋怨客观,谁就会被改革发展的形势淘汰。(www.xing528.com)
作为学校自我发展的因素很多,但首要的是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当前,影响学校发展的最大阻力是教师的工作质量和劳动分配,对这一问题各校正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予以解决,但都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教师的职称问题。评上高一级职称的,工资、待遇、地位是永远不变的,不管干好干坏都降不下来;评不上的,干的再优秀,工资、待遇也上不去。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干部终身制可以破除,职称终身制为什么就不能破除,把死的职称改为活的职称,以岗定职,以职定责,以责定薪,能上能下,在教师的评聘过程中,冲破目前的“条条框框”,赋职称评定以新的活力。这是解决学校发展动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