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鱼类资源无论种类和数量都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从种类数目看,长江水系有鱼类370种,占我国淡水鱼总数772种的48%,居亚洲各水系之首。370种鱼类中,纯淡水性鱼类294种,咸淡水鱼类22种,海淡水洄游性鱼类9种,海水鱼类45种。长江特有鱼类142种,其中上游112种,中下游21种,全江分布9种。长江的鱼类中有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其中Ⅰ级保护动物3种,分别是中华鲟、达氏鲟、白鲟。Ⅱ级保护动物6种,分别是川陕哲罗鲑、胭脂鱼、滇池金线鱼巴、大理裂腹鱼、花鳗鲡、松江鲈鱼。鲤形目鱼类多达248种,其中以鲤科鱼类种类最多,有181种,且多为经济鱼类,其中以四大家鱼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最为著名[203],其产卵场广泛分布在长江干流上、中、下游,支流汉江、赣江和湘江也有分布。长江干流有30余处,宜昌以上江段的产卵规模占全江29.6%,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占42.7%,城陵矶以下江段占27.7%。
鉴于本章重点研究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蓄水对中华鲟和四大家鱼产卵的影响,因此,下面主要介绍中华鲟和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情况。
4.1.2.1 中华鲟产卵场概况
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是一种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中华鲟成体在中国沿海和日本、朝鲜近海都有分布。亲鱼每年5~8月由海洋进入江河进行生殖洄游,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其繁殖季节在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产卵后亲鱼即经河返回海洋,当年孵出的仔幼鱼从产卵场到河川浅水区觅食,至翌年4月下旬至9月进入河口区,数量较多出现在6~7月[204,205]。
葛洲坝建坝前,中华鲟种群的繁殖场分布在长江干流重庆以上江段至金沙江上游,共计约16处,分布在约800km长的江段上,较为集中在合江至屏山之间约200km的江段,包括金沙江宜宾至屏山间的三块石、偏岩子和金堆子产卵场和长江泸州的铁炉滩以及合江的望龙碛5处产卵场。按葛洲坝建坝前金沙江三块石产卵场的测定,产卵场底层的流速为0.8~0.14m/s,中层为0.43~0.58m/s,表层为1.15~1.7m/s;底层水温为18.2℃[204]。葛洲坝建成后,中华鲟产卵群体被阻隔在葛洲坝以下江段,再也无法回到它的原产卵场。部分产卵群体在坝下宜昌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进行自然繁殖,分布范围在葛洲坝至古老背约30km江段,通常将其分为上、下两个产卵区,其分布如图4-1所示。
4.1.2.2 四大家鱼产卵场概况
根据1981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调查,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前,重庆到湖北的田家镇共有30处 “四大家鱼”产卵场,而宜昌至城陵矶就有11处,产卵量约占全江产卵量的42.7%。这些产卵场是四大家鱼的栖息、产卵、繁殖的栖息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长江生物资源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长江干流 “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分布如表4-1所示。
图4-1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示意图(www.xing528.com)
表4-1 葛洲坝建坝前长江干流“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
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依据对大坝上、下柏溪江段 (位于宜宾市上游)、武陵江段(位于忠县与万县之间)及古老背江段 (位于葛洲坝之下,宜都之上)3个断面采集到的青鱼、草鱼、鲢及鳙卵推算,长江上游 (新市镇至古老背)1000余km的干流内仍有家鱼产卵。坝上主要产卵场有新市镇、屏山、安边、重庆、长寿、武陵、高家镇、忠县、巫山、巴东、莲沱;坝下主要产卵场有宜昌—枝城江段、荆沙监利江段、城陵矶—鄂城—武穴江段、九江—湖口—彭泽江段等,具体分布见表4-2。长江宜昌至城陵矶共有四大家鱼产卵场10个,其中监利及其以上江段共有9个,产卵场相对位置的示意图见图4-2。
表4-2 葛洲坝建坝后长江干流“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表
图4-2 宜昌至城陵矶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
从资源数量看,长江水系一直居我国水系之冠,然而,20世纪下半叶以来长江的渔业资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问题有:渔业资源量剧减,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在渔获物中比例显著下降,定居性鱼类在渔获物中比例虽相对稳定,但资源量下降,渔获物中低龄鱼增多、高龄鱼减少,面临濒危或灭绝的种类增多,物质资源衰退或混杂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