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精确到模糊:模糊数学在决策研究中的应用

从精确到模糊:模糊数学在决策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模糊数学诞生至今仅有48年的历史,然而它却发展迅速、应用广泛。把模糊数学理论应用于决策研究,形成了模糊决策技术。模糊数学拓宽了经典精确数学的基础,找到了一条解决概念划分上不确定性现象的描述方法。模糊数学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即用数量表示一个事物属于某个模糊概念的程度,即隶属度,依此说明该事物能否包括在哪个模糊概念的论域中。

从精确到模糊:模糊数学在决策研究中的应用

模糊数学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提出的,他所发表的论文《模糊集合》,标志着模糊数学的诞生。扎德于1921年生于苏联巴库, 1942年于伊朗德黑兰大学电机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系硕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等著名大学工作。1959年起,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系任教授。

L.A·扎德于1975年发表的长篇连载论著《The Concept of a Linguistic Variable&Its Application to Approximate Reasoning》(中文译本为《模糊集合、语言变量及模糊逻辑》),提出了语言变量的概念并探索了它的含义。模糊语言的概念是模糊集合理论中最重要的发展之一,语言变量的概念是模糊语言理论的重要方面。语言概率及其计算、模糊逻辑及近似推理则可以当作语言变量的应用来处理。模糊数学诞生至今仅有48年的历史,然而它却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它所涉及的学科有纯粹数学、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语言学、管理科学、医疗诊断、哲学研究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把模糊数学理论应用于决策研究,形成了模糊决策技术。只要经过仔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在多数情况下,决策目标与约束条件均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对复杂大系统的决策过程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模糊决策技术,会显得更加自然,也将会获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模糊数学拓宽了经典精确数学的基础,找到了一条解决概念划分上不确定性现象的描述方法。模糊现象又称为不分明现象,比如父母双亲的基因遗传是子女保留了双亲的共同特征,然而子女并不完全像他们的父母;一棵枝叶茂密的参天大树,尽管它的叶子有着共同的特征,可是其中绝无两片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样的一个字,由不同的人写出来,或由同一个人写上千百次,他们都不会绝对相同;同一批出厂的合格产品,看上去是一个模样,可仔细考察起来竟然千差万别;电视图像清晰还是不清晰,不存在什么严格的界限;天气预报时,在晴天与多云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人类思维中,“红色”与“蓝色”“暖和”与“较冷”“很高”与“很矮”“浓与淡”“明与暗”“胖与瘦”“老年与年轻”“美与丑”等也是如此。

模糊数学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即用数量表示一个事物属于某个模糊概念的程度,即隶属度,依此说明该事物能否包括在哪个模糊概念的论域中。(www.xing528.com)

例如,以年龄为论域,取U=[0,100]。查德曾给出“年老”与“年轻两个模糊子集的隶属函数如下:

凡小于25岁和大于75岁,都分别清晰地属于“年轻”和“年老”,而大于25岁小于75岁之间的人都处于“年轻”到“年老”的中间过渡状态。

如把55岁、60岁、65岁分别代入UQ(x),得0.5、0.8、0.9,这说明55岁、60岁、65岁的人属于“年老”范畴的程度分别为0.5、0.8、0.9,而70岁则达0.97以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