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网络舆情平台的多样性、易用性等特点,促使全民参与其中,草根特征非常明显。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点多、线杂、面广
网络舆情的关注点不会一成不变,任何一条信息都可能成为舆情点,如果舆情点引起共鸣则会迅速传播。舆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可能不是一条线,例如对于安全事件类舆情信息,初始话题的演化可能是事件本身的演化,也可能激发安全建设、质量等新的关注线,体现“线杂”。网络舆情涉及面极其广泛,这个面广除了体现参与角色众多、涉及领域众多外,还体现在覆盖范围广泛。
2019年10月发生的李某溺亡事件仅仅在三天时间内,该事件涉及室友、公安局、司法机关、昆明医科大学、记者、派出所等多方面。在地理范围方面,该事件迅速传播至全国一半的省市(图1-11为该事件关注度较大的前9个地区排名及发文量,截止时间为2019年10月15日上午10∶20),该实例很好地体现了网络舆情的线杂、面广特点。
图1-11 李某溺亡事件地理范围分布排名
2.互动、即时、自主性强
互动性也可以称为交互性,任何一个人可以成为“舆情的制作者”,也可以成为舆情的转发者、评论者、点赞者。转发、评论、点赞很好地体现了舆情传播的互动性,也是加速舆情传播的关键。一条舆情信息在发布之初,只是一条普通的信息,只有被大量网民大规模转发、评论才会引起全民关注。互动性在网络舆情相关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发现、舆情监测、兴趣挖掘等研究都可以基于互动性展开。即时性,即随时可以发布信息,没有时间限制,如果事件发生在凌晨,则可以凌晨在网络上发布舆情信息。我们是倡导言论自由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体,可以以不同舆情主体的身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态度、意见等。
3.微传播、病毒性传播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8.64亿,规模非常庞大。在网络平台中,看似一个人对某条舆情的关注、评论、点赞的作用微不足道,但如果所有的网民都参与其中,就会形成快速的聚集,个人观点就会变为全民意见,这种“微传播”就会形成惊人的“病毒传播”,在短时间内形成信息链、时间链及发展链。(www.xing528.com)
4.突发性明显
突发性是网络舆情的典型特点之一,也是导致网络舆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因为“突发”,可能没有充分准备,所以此时的危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网络舆情突发性的重要性,国内外研究者们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使其成为网络舆情领域重要的研究分支之一。通过从中国知网搜索“突发事件”主题相关论文,发现截至2019年10月15日,近几年关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学术论文有3610篇。能引起全民关注的舆情信息,其突发性尤为明显,例如对于民生、安全等事件。
5.利益选择特征明显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网民和舆情媒体呈现明显的利益选择特征。对于一般网民而言,喜欢传播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舆情信息。另一个角度,某些不良媒体,为了自己的利益,博取更多的眼球,获得更多的点击量,可能会在舆情传播过程中发布谣言信息,使舆情产生不良的传播形态,甚至影响社会安定。
6.波动性明显
前面章节我们简单介绍了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纵观网络舆情的长期发展,并不是所有的舆情只有一个生命周期,有的舆情会呈现明显的波动特征。例如对于热点话题“川航8633”:2018年5月14日,该航班从重庆飞往拉萨途中出现故障,情势危急,在机长的努力下,全机人员安全着陆。此事件一经发出,立即引起全民关注,成为当年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事件的热度逐渐降低,完成一个生命周期。2019年9月30日上映的影片《中国机长》,依据上述真实事件改编,一经上映引起了全民关注,再次激活“川航8633”话题,使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出现新的波峰,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类似地,在未来有可能由于某个原因该事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开启一个新的生命周期。纵观长期发展,发现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波动性是舆情话题的典型特征之一,很多话题都具备波动性,图1-12为李某溺亡事件的传播过程,观察该图可以发现,在监测时间段内,该事件出现了两个波峰,呈现了明显的波动特征。
图1-12 李某溺亡事件的传播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