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奇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生态学”这一概念,并倡导建立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文化发展过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此后,人类学家和文化学者对这一领域诸多问题的研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作为解释文化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社会发展的文化生态学,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变迁,用什么样的视野来考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成为学界倍加关注的议题。
云南这一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省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方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爨文化、南诏文化以及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和与之相关联的地域性音乐文化。它们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隐喻,又通过宗教与世俗的惯性,规约着人们的行为、意识,并以有形的物化载体呈现出来,以彰显文化之美。古戏台——这一特殊的物质空间就成为既承载传统文化规约而又彰显艺术精神的文化场所。
当下,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已从单纯追求物质拥有转向了经济与文化发展并重的轨道。民间音乐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如何实现同步跟进:即如何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使蕴涵祖先体温的文化遗产重新彰显审美情趣、使之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如何发挥其文化功能的政策性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www.xing528.com)
作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成果,申波教授的新作《文化记忆与歌乐舞韵——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云南古戏台》(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以下简称“申著”),在其30余万字的“心力”运作过程中,就是立足文化生态学的方法,依托当下云南农村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背景,以云南古戏台这一特殊的文化物象为观察的剖面,研究在经济发展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及“非遗”保护过程中,如何实现新旧文化相互平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考成果。
作为读者,笔者拟就以下几个方面对申著的学术意义进行一种学术性的评判,以利于著述研究成果在更大层面的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