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时抒情经典之作-江南三曲

战时抒情经典之作-江南三曲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特别是其创作的“江南三曲”——《淡淡江南月》《夜夜梦江南》《烟雨漫江南》可称为战时抒情的经典之作。“江南三曲”又被同时刊登在1941年10月的《新歌曲》1卷4期“抒情歌曲专号”。由此可见,由汪秋逸创作的战时抒情歌曲不管是在创作水平的高度还是在传播范围的广度方面,都应当说是在抗战时期产生了强烈影响的。

战时抒情经典之作-江南三曲

抗战时期,由于战事的需要,全国上下急需一种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文化艺术形态。因此,歌咏团结群众、奋勇抗敌的战歌以群众歌曲的形式大量出现,并成为此一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歌曲大都铿锵有力、气势雄浑,表现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不畏强暴的精神气概,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如《义勇军进行曲》《歌八百战士》《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抒情性歌曲,虽然没有战斗性歌曲的果敢坚毅,但也并非无病呻吟,而是用一种更加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词曲作家心系家国的热忱和温婉多情的内心世界。这一类歌曲如江定仙的《流浪之歌》、刘雪庵的《长城谣》、郑律成的《延水谣》《延安颂》、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等。

贵州而言,此类歌曲的创作应首推汪秋逸。汪秋逸,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907年生于江苏扬州,后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抗战期间他主要在贵州赤水中学毕节师范、遵义师范等地教学,教学之余从事音乐创作,先后发表了“江南三曲”(杨友群作词)、《先有绿叶后有花》《血的礼赞》《马鞍山之歌》《上弦月》等作品16首。这些作品“都是通过富于民族风味的优美旋律和感情深沉的细腻笔触,反映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对故土的眷恋和复仇的决心,因此,一经问世便不胫而走……堪称为抗战歌曲另辟新境、别开生面的战时抒情歌曲佳作”[3]。汪秋逸的抒情歌曲创作进一步丰富了贵州及全国歌曲创作的风格。原中国音协副主席李凌先生在《谈汪秋逸和他的〈淡淡江南月〉》一文中曾这样表述:“我们需要众多的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歌篇,同时也应该有一些比较含蓄、蕴藉、妮妮细语,慰藉心灵乐章……《淡淡江南月》一经刊出,许多读者来信,表示欢迎,很快就传唱开来。后来(《新音乐》)又发表他(汪秋逸)的《先有绿叶后有花》,这首抒情歌曲也很受读者的喜爱……他是一位抒情歌曲的高手……在四十年代创作了一些深受群众广泛热爱的东西,他们(指舒模、费克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家,对当时的抗战影响是巨大的,他们都显示了极高的才华。”[4]陈志昂先生在《抗战音乐史》一书中也曾这样评价:“汪秋逸的作品在众多的抗战歌曲中独树一帜,风格非常特殊。他的情感是深沉的,然而并不强烈,他的作品中没有剑拔弩张的气氛,却非常真挚,从容不迫。”[5]特别是其创作的“江南三曲”——《淡淡江南月》《夜夜梦江南》《烟雨漫江南》可称为战时抒情的经典之作。《淡淡江南月》《夜夜梦江南》先后刊登在《新音乐》(李凌、赵沨主编)1940年6月的第1卷第6期和1945年12月的第5卷第2期上。“江南三曲”又被同时刊登在1941年10月的《新歌曲》1卷4期“抒情歌曲专号”。由于有了乐谱的承载,汪秋逸抒情歌曲的传播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正如戴鹏海先生回忆的“汪秋逸先生的‘江南三曲’我就是从馆(湘乡县谷水镇西阳塅春元中学图书馆)里新到的《每月新歌选》和《新音乐》上先后看到的”[6]。由此可见,由汪秋逸创作的战时抒情歌曲不管是在创作水平的高度还是在传播范围的广度方面,都应当说是在抗战时期产生了强烈影响的。也正是有了抗战时期这批音乐家的迁居贵州,才使得贵州的新音乐创作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为后期贵州音乐创作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