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在《五经》中,一般会把《周易》看做偏重于天道。船山则认为,大《易》是圣人试图统贯天人的著作。他在解释《系辞传》中说:“夫易,天人之合用也。”所谓天人之合用,主要就是人合天地之用。我们不禁要追问:人合天地之用,何以可能?船山指出,天的效用是知,地的效用是能,人则能体天地之知、能,以生发人自己的大用。
人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不仅仅出于主动的选择,而且是不得不然的选择:“阴阳生人而能任人之生,阴阳治人而不能代人以治。既生以后,人以所受之性情为其性情,道既与之,不能复代治之。”自然对于人,并没有特别的偏好,如果一任自然,人就会像其他动植物一样任凭自然之施加——这是辜负了人的主动性。而人要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展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不得不自力更生,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实现。
在人充分发展其知、能的过程中,圣人毫无疑问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在船山看来,《周易》就是圣人“延天以祐人”的体现。但并不是一般人就能够理解圣人并“承天之祐”,只有君子才能当得起。因为君子具有这样的品格:
居不以苟安为土,纤芥毫毛之得失,皆信其必至;动不以非常为怪,仓卒倒逆之祸福,一听其自然。信其必至,故度务之智深;听其自然,故敦止之仁壹。智深而必无少见多怪之惊,仁壹而必无周旋却顾之私。则可安可危,而志不可惑也;可生可死,而气不可夺也。是以能于《易》而承天之佑也。(《系辞上传》第二章)
君子对于人生的操守、德性,十分严谨,分毫之失也要明察;但他对于安危福祸,却听任其自然。这样就能做到志不惑、气不夺,从而承天之祐。由此我们看到,这里的“天之祐”不仅仅指世俗所谓的福报,更根本的是秉承天赋之德,在世间有一番作为。只追求世俗利益的人,是立不了大德、成不了大事业的。
“延天祐人”,实际上肯认了现实世界的神圣性。放在形而上学上,便是对于“有”的重视。船山对有的推崇,对于虚无的批评,在《外传》中多见,其解释《未济》卦的时候说:
原始要终,修其实有,取之现存,以尽循环无穷之理,则可以知生死之情状而不惑,合天地之运行而不惭,集义养心,充塞两间而不馁。呜乎!尽之矣。
未济或许可以看做天地之衰,但不是天地的消亡。天地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因为它始终无穷,所以“无”不在天地之前;“空”不在万物之后。“有生于无”及“万法皆空”之说都不能成立。天地之大德曰生,无始以来,刻刻皆生气,刻刻皆生理,没有消亡的那一天。于是我的操存舍亡、清浊善恶,都永恒的存在于大化中,难道不应当时时刻刻存省澄澈吗?人应该活在当下,肯认这个现实,改变这个世界。(www.xing528.com)
“延天祐人”就要在世俗中,特别是教化与政治生活中体现。根据此精神写作的《周易外传》,就是一部“求用”的书,即船山欲藉《周易》的诠释寄托其政治理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既是天道的流行,同时也是人事之往来。借此以讨论历史和政治,是一种十分自然的诠释。
船山的政治讨论,首先表现在对时局的看法。《外传》写作的时候,明亡已是既成事实,面对这个局面,船山对于未来仍然怀有信心。不少遗民面对现实的打击和理想的幻灭,走向了消极、放浪,船山则觉得来者可期,人只要在世一刻,就要不懈努力。他在解释《渐》卦时说:
不逢其欲,不丧其实,则虽否塞之世,而冲和之气固未尝亡。欲为功于天地者,自有密运之权,斯以变而不失其正。不然,无所违之,无所就之,以恝于往来,则乘秋而击,为鸷鸟而已矣;当春而振,为昆虫而已矣。其将以鸷鸟、昆虫为性命之正哉?
船山以为,许多动物没有主动性,仅仅是盲目、自发地跟随时节而生活,是被固定好的命运。人为天地之心,三才之一,最宝贵的就是其主动性,也就能顺天地之道的同时,有觉解地进行活动(比如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虽否塞之世,而冲和之气固未尝亡”,也是船山联系当时的现实而发。当时是否塞之世,但船山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希望,认为这个局面必定会过去,人要刚健有为,提振其奋发之气,以改变这个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天崩地解的时代中,船山的政治反思,不仅仅限于明亡,而且藉此反思整个几千年来的人类制度设计,这大概是那一代遗老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共同想法。如同《明夷待访录》是为未来新社会提供制度设计一样,船山也有对于未来的设想。
《周礼》记载古代“三易”,注释家进一步指出,夏代为《连山》,以艮为首;商代为《归藏》,以坤为首;周代为《周易》,以乾(或乾坤)为首。这种说法与三统说相配合,即是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归藏》《周易》都是以人事为本,《连山》则“本天以治人”,是“忠”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一开始兴盛时便想到衰落时的可能,故能勤勉于治道。夏的祖先大禹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船山评论说:“有王者起,建永终之图,其尚审于择师哉!”可见此书是对着未来的“王者”写的。他之所以向往夏代的政治模型,就是因为商、周的模式容易导致危机发生时不能及时应对,忽然便灭亡——这不仅仅是明亡的教训总结,也是对于历代政治的一种判定。
当然,在《周易外传》中,还有许多丰富的政治哲学观点,比如权力交替之际的制度安排及其智慧,比如君子在世间不能只见闻善而拒绝了解恶,比如君子在出处进退之机的抉择等等,限于篇幅,导言不再一一说明。读者可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加以学习、体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