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鬼谷子:纵横家谋略经,阐明运用原则

鬼谷子:纵横家谋略经,阐明运用原则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事物的根本,经,常见的原则。阴符,指外界事物的发生与内心所谋暗中契合。“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本经阴符》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说是本书的主体和根本,它阐明了纵横家运用谋略时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纵横家的自身修养,运用谋略的原则和方法。本篇强调了人的内在精神的重要性,神在则生,神盛则强,神去则亡。据此可知,道生“神明”。

鬼谷子:纵横家谋略经,阐明运用原则

本,事物的根本,经,常见的原则。阴,暗中。符,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阴符,指外界事物的发生与内心所谋暗中契合。“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

本篇分为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七种修养方法,指导人们培养内在的神气、意志,以调动自身因素解决外在问题,每一部分阐述了一个问题,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来看,又有一定逻辑关系。文中有明显与道教相通的说法。

《本经阴符》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说是本书的主体和根本,它阐明了纵横家运用谋略时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纵横家的自身修养,运用谋略的原则和方法。并强调以人的内在修养为根本去治理外物,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根本。

盛 神

盛神,养神。本篇强调了人的内在精神的重要性,神在则生,神盛则强,神去则亡。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正是因为精神旺盛。鬼谷子认为,人的精神可以通过后天锻炼,并介绍了相关的原则和方法。

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

◤注释

①五龙:传说中的龙仙。龙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古人感触内心的精神却把握不住,因此要涵养精神,也就是效法龙仙。陶弘景注:“五龙,五行之龙也。龙则变化无穷,神则阴阳不测,故盛神之道,法五龙也。”②中有五气:人体内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③心为之舍:心是五气所在的处所。陶弘景注:“五气,五藏之气也,谓神魂魄精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为之长;心能舍容,故为之舍;德能制邪,故为之人。然养事之宜,归之于道。” ④德为之人:德是人感到神的形式。⑤德养五气:用德涵养五气。五气各有循理,则成功可致,故曰德养五气也。古人认为心、肝、脾、肺、肾各自对应神、魂、魄、精、志五种内在精神。神的居所在心,最为重要。要想养神,就要重视德性的培养。陶弘景注:“无名,天地之始。故曰道者,天地之始也。道始所生者一,故曰一其纪也。言天道混成,阴阳陶铸,万物以之造化,天地以生成,包容弘厚,莫见其形,至于化育之气,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状貌诘,不可以名字寻。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是以谓之神灵。神明禀道而生,故曰道者,神明之源也。化端不一,有时不化,故曰一其化端也。循理有成谓之德,五气各能循理,则成功可致,故曰德养五气也。一者,无为而自然者也。心能无为,其术自生,故曰心能得一,乃有其术也。”

◤译文

要做到养神,就要效法五行之气。精神旺盛的人,体内的五脏精气较强,其中,神在五气中处于首位。心是神的居所,道德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养神的方法最终归结于道。道是天地的开端,一是天地的基础。万物都由道创造,天地也由道产生。道可以包容一切,没有形体。化育万物的气,先于天地而生,不能看清它的面目,不能知道它的名称,只能称为“神明”。据此可知,道生“神明”。另一是万物变化的开始。因此,依靠品德培养五脏之气,内心做到清静无为,就能专注于一点,就有了一定的方法。这方法就是,心气是神的通道,把心气导引出来,神也能受其使唤。

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注释

①九窍:指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小便处。②十二舍:指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③真人:道教中所说修炼得道的人。《淮南子》:“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陶弘景注:“真人者,体同于天,故曰与天为一也。”④圣人:智慧卓越,品德高尚的人。圣,无事不通。陶弘景注:“内修炼,谓假学而知之者也。然圣人虽圣,犹假学而知,假学即非自然,故曰以类知之也。”⑤知类在窍:通过感官了解事物。⑥舍神:使精神得到归宿,保持专一。陶弘景注:“心术能通,五气自养。然养五气者,务令来归舍,神既来舍,自然随理而化也。”⑦同天而合道:跟天与道合一。陶弘景注:“一者,无为也。言真人养产万类,怀抱天心,施德养育,皆以无为为之,故曰执一而产养万类。至于志意思虑,运行威势,莫非自然,循理而动,故曰无为以包也。然通达此道,其唯善为士乎!既能盛神,然后乃可养志者也。”⑧士者:指游说之士。

◤译文

人身上的九窍和十二舍是神气进出的门户,心则统领一切。能够天生悟道的人,称为真人。真人和天融为一体。明白道的人,通过内心的修养做到,称为圣人。圣人可以使用类推的方法明白道,人与其他生命是一体的,都是万物自然变化的结果。人可以通过感官认知万物,遇到疑惑难解的问题,明白道术就能通达事理,如果不通是因为没有明白道术。明白道术,五脏之气就会获得滋养,一定要使神气有所归宿。因此,人和其他生命一样,都是天地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能通过五气显现出来,产生志向、思维、精神、品德,神在其中处于首要地位。

内心平和就能养气,养气可使内心平和。志向、思维、精神、品德四个方面都不衰弱,并且向四方散发威势,就没有什么不可以。保养五气,就能达到和谐一致的境界,这时的人称为真人。真人做事顺应天理,符合道术,遵循清静无为的原则,掌握万物,他们怀着天心,施行道义保养五气,坚守无为之道以包容志向和思虑,并向四周散发威势。游说之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养足精神,进而修养自己的心志。

养 志

养志,即培养志向。鬼谷子认为,做事要想达到目的,必须立下志向。只有树立志向,才能达到目的。本节从正反两面阐明了培养志向的意义和方法。并指出,无论做什么事,都先要安定内心,使精力集中,做到心不旁骛,志向坚定不移,人则庄重而有威严。如此才可以领导众人,进而做到知人善用。

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注释

①灵龟:用来占卜的龟。古人认为龟是灵物,善于调息而安心静意,所以寿命很长。陶弘景注:“志者察是非,龟者知吉凶,故曰养志法灵龟。”②欲不徨:欲望太多,徘徊不定。③察其所安:察看他所喜欢做的事。陶弘景注:“将欲用之于人,谓之养志之术用人也。养志则气盛,不养则气衰。盛衰既形,则其所安所能可知矣。然则善于养志者,其唯寡欲乎!”

◤译文

培养志向可以效法灵龟。培养志向,是因为内心活动不够畅达。一定要培养志向,才能提高自己。开始培养志向,必须做到安心静意。有了欲望,就会存于内心并设法满足。人的志向受欲望驱使。欲望多了,内心就会分散,意志分散就会消沉,消沉就会使思路不畅。所以心神专一,欲望就不蔓延,欲望不蔓延就不消沉,不消沉就使思路畅通,思路畅通则使内心平和,内心平和就没有烦闷之气郁积于心。因此,人们在内心做到养志,在外要探知他人的实情。养志使内心畅通,知道他人实情就会善用他人。假如要任用一个人,先要看他是如何养志。了解他的五气盛衰情形,才能观察他的养志情况,然后弄清他内心想做的事情,了解他的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注释

①不固:不坚定。②仿佛:看不真切,辨别不清。③参会:参,通叁。指志、心、神三者交会。陶弘景注:“神不精明,则多违错,故参会不得其一。”

◤译文

如果一个人不养志,精神就不会集中专一;精神不集中专一,思路就不畅达通顺;思路不畅达通顺,内心就不够坚定;内心不够坚定,应付外界的能力就不强;应付外界能力不强,就会意志丧失,心气虚弱;意志丧失,心气虚弱,人就会神志不清;神志不清,意识就会模糊;意识模糊,那么意志、心气、精神三者就不能协调。

所以,养志先要使内心安静。内心安静则意志坚定;意志坚定,威势才不会分散。做到这些,神气就会固守内心,才能分散对手的威势,从而达到分而治之。

实 意

实意,即内心充实,在此基础上制定计谋。本节指出了计谋实施的效用和方法,以及预防失败的措施。并指出,制定计谋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乃至和天地精神相往来。

实意法螣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而倚之,诈谋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

◤注释

①螣蛇:传说中的一种蛇。古人认为是龙的一种,能腾云驾雾。人的思想也应效法于此,任意遨游伸展深入。②气之虑:精神、志向等所进行的思考活动。陶弘景注:“意实则气平,气平则虑审,故曰实意者,气之虑也。”③神明荣:指精神清明而旺盛。陶弘景注:“心安则物无为而顺理,不思而玄览,故虽心之所不错,神自得之,得之则无不成矣。”④“识气”句:指思想活动不安而游移在外。⑤信心术:使心术真诚。⑥枢机:关键。⑦审:详细、周密。

◤译文

要坚定意志思想充实,就要效法螣蛇。这是在五气和思想上做功夫。内心要保持安静,思考要深谋远虑。内心安静,精神才充沛。思考深谋远虑,计谋才能成功。精神充沛心志不乱,计谋成功才会被认可。考虑事情定下心来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采取行动就没有差错。这样精神才会有所寄托,精神有了寄托做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如果内心不安定,奸邪就会趁虚而入,诡计就会形成迷惑,言语也不听从内心。所以,要使内心安定志向专一,观察对方考虑问题是否同于自己,听从并等待对方反应。计谋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考虑不周,就不能探听对方的真情。不等对方反应就行事,计谋就不会成功,以致于内心的意志不坚定,看到的东西也会虚幻不真实。

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注释

①五脏:指心、肝、肺、脾、肾。②六腑:人体消化、吸收、排泄的脏器总称,包括胆、胃、小肠大肠、三焦和膀胱。陶弘景注:“言欲求安心之道,必寂澹无为,如此则五脏安静,六腑通和,精神魂魄,各守所司,澹然不动,则可以内视无形、反听无声,志虑定,太虚至,神明千万,往来归于己也。”③内视反听:内视反省听取他人意见。④牖:窗户

◤译文

所以,考虑计谋必须思想充实,思想充实则从内心安静开始。为人要清静无为,使五脏平静,六腑畅通。人的精神和魂魄固守本心,不会妄动,才能从内心审视自己,反听他人,确定心志,考虑问题达到心无杂念的境界,内心的精神就会充沛。以此了解天地阴阳变化,推究考察世间关系,就可以不出门户知道天下事,不打开窗户发现天象运行规律。这就是道。运用此法可以与神明交往,与无限的世界相应和,并使神明长存世间。

分 威

分威,指分散威势。本节主要阐述了两个方向,一是隐藏自己的实力,并暗中加强,出击对手就能突然发力,一举成功。二是隐藏自己的意图,掌握对方的秘密。这样也能加强自己,削弱对方,即使有所不利,也可以固守自己。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www.xing528.com)

◤注释

①伏熊:熊扑击猎物,必先藏于树后或草丛。伏,藏匿。陶弘景注:“熊之搏击,必先伏而后动,故分威法伏熊。”②覆:遮掩,覆盖。③神归其舍:精神集中而不分散。陶弘景注:“言致神之道,必须静意固志,自归其舍,则神之威覆隆盛矣。舍者,志意之宅也。”④“莫当”句:威势盛则所向无敌,虽然分散隐藏,但实力雄厚,一旦发动攻势,则会使人敬畏如天。陶弘景注:“外威既盛,则内志坚实。表里相副,谁敢当之,物不能当之,物不能当,则我之威分矣。威分动,则物皆肃然,畏其人之若天也。”⑤以镒称铢:以重驭轻。镒、铢,重量单位,铢比镒小。

◤译文

分散自己的威势,效法做好埋伏的熊。所谓分散威力,首先要掩藏自己的内心。内心平静可使心志稳定,精神集中一处而不外露,这样威势就会得到隐藏。得到隐藏的威势旺盛后,就会内部实力雄厚;实力雄厚就会无人可敌。达到无人可敌的程度,就可以用分散的威势出击目标。一旦发动,就可以有效震慑对方,如同上天发威,势不可挡。用实力去战胜虚弱,用威势去战胜虚无,就像用镒称铢,轻而易举达到目的。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注释

①挠:弯曲。陶弘景注:“言威分势震物犹风,故能动必有随、唱必有和。但挠其指,以名呼之,则群物毕至。然后徐徐以次观其余众,犹性安之,各令得所,于是风以动之,变以化之,犹泥之在钧,群器之形自见,如此则天下乐推而不厌,谁能间之也。”②以间见间:用间谍来对付间谍。陶弘景注:“言审识唱和之理,故能有间必知,我既知间,亦既见间即能间,故能明于动变,而威可分者。”③视间:中间,引申为间隙。④固实:固守之处。陶弘景注:“谓自知志意固实者,此可以自养也;能行礼让于己者,乃可以养人也。如此则神存于内,兵亡于外,乃可为之形势也。”

◤译文

所以,将要行动必定有所相随,将要吟唱必定有所应和。歪曲对方的一个指头,就能看清其他指头的情况。掌握了情况的变动,就能看到端倪,就不会被人离间。研究对方的唱和举动加以详察,以发现其间隙,明确其变化规律,就可以发挥威势了。

若要运动变化,就一定要培养心志,隐藏真实意愿就能发现对方的间隙。知道对方的固守之处,进一步培养自己。有时候退让,是为了驯养他人。所以精神存于内心,兵患也能消除,最后达到控制局势的目的。

散 势

散势,指分散使用威力。本节指出了威力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强调指挥者的本身素养,以及分散使用威力的原则和方法。“计谋者,志意之所成,故随其志意,必知其计谋也。”深思熟虑,就可以因循对方意图,加以揣摩分析,进而探知其计谋。如果不深思熟虑,不认真分析形势,则必然遭遇失败。

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长短。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注释

①鸷鸟:一种鹰隼类猛禽。《孙子兵法》有“鸷鸟之去,至于毁折者,节也”。分散威力攻击对方,寻找其战阵弱点,要像苍鹰俯冲而下,一举成擒。陶弘景注:“势散而后物服,犹鸟击禽获,故散势法鸷鸟也。势由神发,故势者,神之使。”②循间:寻找时机。陶弘景注:“无间则势不行,故用之必循间而动。”③心虚志溢:内心虚静,意志充沛,以此作出决断。陶弘景注:“心虚则物无不包,志溢则事无不决,所以能散其势。”④无间则不散势:没有上面的主客观条件,就不随便散势。陶弘景注:“散不得间,则势不行。故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得间,势自分矣。”⑤动而势分:一旦行动,威势就能充分发挥。⑥思间:通过思考发现间隙。

◤译文

散发威势要效法凶猛的鸷鸟。散发威势,要通过思想意识的指导。使用这种方法,必须看准对方的间隙采取行动。自己威势强大,内在的精神旺盛,再依据对方的间隙行动,就能散发自己的威势。散发自己的威势,要思想虚静有所容纳,意志充溢内心。如果意志衰弱,威严丧失,精神不专一,谈论外界的情况时就会变数太多。

所以,要仔细观察对方意图,权衡各种因素,才可以用揣摩之术加以谋划,通过各种手段,观察所有情况进行比较,否则就不能散发威势。散发威势,就是要看准对方间隙,这样才会散发威势。所以,善于思考对方间隙的人,必定积聚五气,摸清对方虚实。这样,采取行动就能分散使用各部威势。对方有所行动,根据其意向,了解其计谋,决定利害关系,权衡威势大小。威势弱而最终衰败,是因为没有深思熟虑、认真考察。

转 圆

转圆,就是转动圆形的物体。比喻思绪涌发,不断想出计谋。这一节脱漏较多,大意是迅速思考计谋,以及计谋的各种类型,和圣人运用计谋的方法。

转圆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注释

①转圆法猛兽:转动圆体的事物,操纵自如无所停滞,就像是猛兽的动作。陶弘景注:“言圣智之不穷,若转圆之无止。转圆之无止,犹兽威无尽,故转圆法猛兽。”②不测:不可测度。《易经·系辞》:“阴阳不测谓之神。”陶弘景注:“圣心若镜,物感斯应,故不测之智,心术之要可通也。”③神道混沌为一:神秘不测,造化自然,处于原始、混沌而统一的状态。陶弘景注:“既以圣心原不测、通心术,故虽神道混沌,妙物杳冥,而能类其万类之变,说无穷之义也。”④事类不同:因事件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谋略。⑤怀此之用:即根据情况运用智谋。陶弘景注:“此谓所谋圆方以下六事,既有不同,或多乖谬,故圣人法转圆之思,以求顺通合也。”⑥神明之域:神妙的领域。陶弘景注:“圣人体道以为用,其动也神,其随也天,故兴造教化,其功动作,先合大道之理,以稽神明之域。神道不违,然后发施号令。”

◤译文

运用计谋要像转动圆的事物,就要效法猛兽。转动圆的事物,迅速不断想出各种计谋。计谋无穷无尽,要有圣人的心志,才可以探究不可测度的计谋。把不可测度的计谋与心志相结合,使之处于原始而混沌的统一状态,运用权变的办法评论万物,讲述无穷之理。智慧和计谋,各有自己的形象,或圆融或方正、或隐藏或公开、或吉祥或凶险、按照事类各有不同。所以,圣人用这个办法,利用转圆的办法使计谋和自然相符合。体现自然法

则的圣人,行动的开始,就符合自然之道,以观察神妙的领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注释

①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天地无边无际,人事也吉凶循环,无穷无尽。陶弘景注:“天地则独长且久,故无极;人事则吉凶相生,故无穷。天地以日月不过、陵谷不迁为成;人事以长保元亨、考终厥命为成。故见其计谋之得失,则吉凶成败之所终,皆可知也。”②转圆而从方:陶弘景注:“言吉凶无常准,故取类转圆,然圣人坐忘遗鉴,体同乎道,故先知存亡之所在,乃后转圆而从其方,弃凶而从吉,方谓存亡之所在也。”③合语:语言融洽,说话相投。④错事:错,通“措”。措事,安置事物。⑤接物:与人交际。陶弘景注:“圆者,通变不穷,故能合彼此之语;方者,分位斯定,故可错有为之事。转化者,改祸为福,故可观计谋之得失;接物者,顺通人情,故可以观进退之意、是非之事也。”⑥其会:指事物或思想的关键。陶弘景注:“谓上四者,必见会之变,然后总其纲要而结之,则情伪之说,可接引而尽矣。”

◤译文

天地没有尽头,人世的计谋也无穷无尽,各有种类归属。圣人见到计谋,预先知道是吉是凶,是成是败。使用转圆的办法,或者转到吉的一面,或者转到凶的一面。圣人看问题遵循道术,预先知道存亡的关键,不断想出计谋,但只用一个就成功。

那些内容灵活的计谋,可以适应各种情况。那些内容固定的计谋,可以恰当处理具体事务。计谋实施后,可以相互转化,检验成败。通过计谋与人交往,可以弄清是进还是退。看清事物症结所在,进而把握问题的关键,找到游说他人的办法。

损 兑

损兑,心思转变。本节阐述了四个理论性的问题,一,事物成败有偶然性,要密切关注事物发展,不断调整游说之词。二,善于接受对方的意见。三,运用计谋并破坏对方计谋。四,适当改变说辞,产生巨大威力。

损兑法灵蓍

损兑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注释

①损兑法灵蓍:损兑,减少杂念,使思想集中。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用来占卜吉凶。古人认为灵蓍变化自如,又能自圆其说,所以游说他人时要效法灵蓍。陶弘景注:“兑能知得失,蓍能知休咎,故损兑法灵蓍也。”②机危:危险。陶弘景注:“几危之理,兆动之微,非心眼莫能察见,故曰损兑者,几危之决也。”③适然:偶然。陶弘景注:“适然者,有时而然也。物之成败,有时而然;几危之动,自微至着。若非情适远心,知机玄览,则不能知于未兆,察于未形,使风涛潜骇,危机密发,然后河海之量,堙为穷流,一篑之积,叠成山岳,不谋其始,虽悔何之!故曰不可不察。”④有德:有德之人。⑤兑者,知之也:兑能增长知识,加深认识。陶弘景注:“用其心眼,故能知之;减损他虑,故能行之。”⑥不烦:不烦琐。陶弘景注:“智者听舆人之讼,采蒭荛之言,虽复辨周万物,不自说也。故不以己能言而弃人之言,既有众言,故辞当而不烦,还任众心,故心诚而不伪,心诚言当,志意岂复乱哉。”⑦邪:偏颇,不正确。

◤译文

变换言辞进行游说,要效法灵蓍的变化自如和自圆其说。处理危险的事,要使用损兑法,适当变换言辞。事物的成败有其偶然性。因此,对于事物的细微之处不可不察。所以,圣人用垂拱而治的方式接待有德之人,考察他们的言辞,在对事情的看法上取得一致。说话太直,就会被探知实情。适当减少言辞,就能顺利采取行动。变换言辞,如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圣人便不发表意见。因此,智者不说失去人心的话。言辞不烦琐,内心才不空虚。志向不乱,才不会误入歧途。

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谿。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注释

①当其难易:遇到难的事情。当,遇到。难易,偏义复词,指难。②实:实际行动。陶弘景注:“失事而后谋生,改常而后计起,故心当其难易之际,然后为之谋。谋失自然之道,则事废而功亏,故必因自然之道,以为用谋之实也。”③益之损之:即增减变化。陶弘景注:“夫谋之妙者,必能转祸为福,因败成功,追彼而成我也。彼用圆者,谋令不行;彼用方者,谋令不止。然则圆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谋既发,彼不得其常,岂非大功哉!至于谋之损益,皆为生辞以论其得失也。”④转圆石:转动圆石。陶弘景注:“言善损虑以专心眼者,见事审,得理明,意决而不疑,志雄而不滞。其犹决水转石,谁能当御哉。”

◤译文

遇到较难的事情,然后进行谋划,依据自然法则,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方圆通灵活的方法不停止,我就用坚定固守的方法来对待,这就是大功。不管增加或是减少,都要运用一定的说辞。采用分威和散势的方法,察看事物的隐微征兆,并作出最后的决定。所以,善于使用损兑法的人,处理事情就像在千仞高的堤上掘开洪水,在万仞高的溪谷中转动圆石一样。能够做到这样,是形势使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