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统治者来说,只有做到取信于民赏罚分明,才能维持良好的社会风气。“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于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鬼谷子认为,赏与罚关键在于“信”与“正”。有功不赏,人民就会消极处事,不思进取;有过不罚,人民就会放纵行为,任意懒散。
战国时的商鞅变法,从立木树信开始。商鞅将要推出新的法令,担心民众不信服,于是在城墙南门放了一根木头,声称若是有人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十金。一开始,大家都不相信,没人去动手。商鞅便将赏金增加到五十金。就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结果获得重赏。由此得到了人们的信任。于是,商鞅下令颁布法令。
新的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是因为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百姓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逐步走向富强,人们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商鞅变法为秦始皇“扫六合、四海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赏罚分明才能公平公正。规矩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障。刑罚的制定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太严格就会不利实施,太松泛则会遭到忽视。(www.xing528.com)
有时候,赏不仅是论功行赏。特殊情况下,为了鼓舞士气,即使无功也要行赏。罚的原则是有过必罚。通过道德感化、说服教育解决不了的,就要给予惩罚,做到惩教结合,双管齐下,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此,统治者管理国家,不要一味用柔,否则就会优柔寡断。法律无情,不管是谁,只要犯了法,就没必要讲情面。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一些“以权凌法”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有了点权利和地位,就凌驾于法律之上,恣意妄为。这些人不受到惩处,社会风气很难根本好转。所以,赏罚的原则是:有功就赏,有罪就罚;执法严明,宽严相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