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与《权篇》前后相连,关系紧密。谋与权本为一体,二者不可分割。谋是谋划,权是权衡。两篇的主题思想和基本目标,都是论述“游说”的方法及实施。“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因此,游说最忌讳的是盲目妄动,要对他人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制定谋略要暗中进行,“圣人之道,在隐与匿”,做到这些才能成功。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谋略用之于军事的绝佳效果。当然,谋略可以应用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往往能够事半而功倍。本篇由此展开,以“谋略”为中心铺陈立说,详细介绍了谋略的各个方面,辩证说明了谋略的产生条件以及运用方法。篇中指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事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诚为精当之论,道理深刻,值得借鉴。
凡谋有道①,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②。审得其情,乃立三仪③。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④,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⑤,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想疏者,偏害者也⑥。故相益则亲,相损者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⑦,斯盖其分也。
◤注释
①凡谋有道:要想谋划说服他人的策略。《易》:“君子以作事谋始。”孔颖达疏:“凡欲兴作其事,必须谋虑其始。”②得其所因,以求其情:要调查对方的心理状态,就要掌握他的实情。因,依靠,凭借;情,实情,情形。③三仪:本指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陶弘景注:“言审情之术,必立上智、中才、下愚。”④参以立焉,以生奇:三仪互相渗透,就可策划出奇谋妙计。⑤司南之车:即指南车。司南是一种利用磁石指南的仪器。⑥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假如二人有同样恶习而关系疏远,只能是一方受害。⑦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墙倒屋塌在于有缝隙,树木毁坏在于有节疤。“墙”又作“缡”,指环绕住宅周围所建的土墙。墙有一点裂痕就有崩毁的可能,树则从节疤处开始腐败。一般人际交往也往往是从空隙处发生破裂。
◤译文
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并要掌握规律背后的依据,这样才能得到实情。通过研究审察实情,确立上、中、下三仪。所谓三仪,指上智、中才和下愚。三者互相参照,就能定出奇谋妙计。奇谋妙计能够通达易行,开始于古人的社会实践。郑人入山采玉时,都要携带指南车,这是为了不迷失方向。揣度才干、衡量能力和获知实情,这是做事的指南。所以,众人同心协力谋划事业,就会关系亲密,共同获得利益。想法一致的人共同做事,如果是部分受益,部分受损,就会关系疏远。有共同仇恨的事物就会相互亲近,因为他们都是受害者;有共同仇恨的事物而关系疏远,一定是其中一部分人受到了损害。所以,如果有共同利益就会相互亲近,如果其中一方受到损害就会相互疏远,这是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可以作为观察同心或异心的标准。所以,墙壁坍塌是因为缝隙的存在,树木毁坏是因为树木有节疤,因为缝隙和节疤都是它们的分界之处。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①一数也。夫仁人轻货②,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③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④。
◤注释
①百度:各种事情的节度。陶弘景注:“言事有本根,各有从来,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条花叶,故曰变隙然后生于事业,生事业者,必须计谋;成计谋者,必须议说;议说必有当否,故须进退之。既有黜陟,须事以为法,而百事百度,何莫由斯而至,其道数一也。”②仁人轻货:有德行的人不看重财货。③三才:指仁人、勇士、智者三种人才。④因事而裁之:根据情况作出判断和进行裁夺。裁,判断、裁夺。
◤译文
因此,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变化的事物会产生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商定计谋。商定计谋需要言辞论说,仔细斟酌,并制定方法。有利于事情的发展,就要促使前进,进而不能则退,退若适当,不失为控制事情的好方法。所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是有一定道理的,控制它的方法在根本上也是一致的。一般来说,仁人君子是看轻财物的,所以不能用利益诱惑,可以让他们提供财物;勇猛之士是轻视危难的,所以不能用祸患去恐吓,可以让他们扼守险要;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不可以随意欺骗,却可以讲明道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是三种人才。所以说,愚昧的人容易被蒙蔽,不肖之徒容易被吓倒,贪婪的人容易被利诱,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故外亲而内疏①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②,因其见以然之③,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④,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⑤,微而正之,符而应之⑥,拥而塞之,乱而惑之⑦,是谓计谋。
◤注释
①外亲而内疏:外表亲近,内心疏远。②因其疑以变之:根据对方的疑问来改变游说内容。陶弘景注:“若内外无亲而怀疑者,则因其疑而变化之,彼或因见而有所见,则因其所见而然之。”③因其见以然之:根据对方的表现判断游说活动是否得法。④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根据言辞来总结要点,根据形势来成就事业。陶弘景注:“既然见彼或有可否之说,则因其说要结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势,则因其势以成就之。”⑤摩而恐之,高而动之:陶弘景注:“患恶既除,惑恃胜而骄者,便切摩以恐惧之,高危以感动之。”⑥微而正之,符而应之:陶弘景注:“虽恐动之,尚不知变者,则微有所引据以证之,为设符验以应之。”符,验证。⑦拥而塞之,乱而惑之:陶弘景注:“虽有为设引据符验,尚不知变者,此则或深不可救也。使拥而塞之,乱而惑之,因抵而得之。”拥,通壅,用土堵。塞,封闭。(www.xing528.com)
◤译文
所以,弱小可以蓄成强大,弯曲可以变成笔直,不足可以积成有余,就看运用是否合理。对那些外表亲近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入手游说,用真诚来打动;对那些内心亲近而外表疏远的人,要从外部入手游说,以求表里如一。因此,顺着对方的疑问来改变游说的内容,根据对方的发现来肯定他的看法,根据对方的言辞去迎合他的本意,根据利于对方的形势去成全他,根据对方憎恶的东西来帮他谋划解决,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排除。如果这些不能有效,就要在摸清对方意图之后再威胁,夸大事情的严重性使之动摇。进一步借助事实和例证使他有所改变。以阻隔来蒙蔽,用谋略来迷惑。这些做法就是“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①,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②,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③;其身外,其言深者危④。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⑤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⑥。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⑦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⑧也。
◤注释
①私不如结:暗地谋划不如结为死党。结,缔联。陶弘景注:“公者扬于王庭,名为聚讼,莫执其咎,其事难成,私者不出门庭,慎密无失,其功可立,故公不如私,虽复潜谋,不如与彼要结,二人同心,物莫之间,欲求其隙,其可得乎。”②正不如奇:正攻虽然合理,不如使用奇计。陶弘景注:“正者循理守常,难以速进;奇者反经合义,事同机发。故正不如奇。奇计一行,则流通而莫知止也。故曰奇流而不止者也。”正,规范,标准。③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内,内部;疏,疏远。虽然知情,但把内情泄露于外,这种人就会被疏远。④其身外,其言深者危:虽然是外人,但言论却深通内情,这种人就会陷于危险。陶弘景注:“身在内而言外泄者,必见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必见危也。”⑤阴道而阳取之:用隐秘的方法获取对方的欢心。顺从对方又恐忌讳,暗中进行就不伤感情。陶弘景注:“学顺人之所好,避讳人之所恶,但阴自为之,非彼所逆,彼必感悦,明言以报之,故曰阴道而阳取之也。”⑥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欲擒先纵,趁机取利。陶弘景注:“将欲去之,必先听纵。令极其过恶,过恶既极,便可以法乘之。”⑦至情相托:以真情相托,完全值得信赖。陶弘景注:“貌者,谓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谓其人中和平淡,见善不美,见恶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托之,故曰至情托焉。”⑧制命:命运被人所制。
◤译文
计谋的使用,公开进行不如私下谋划,私下谋划不如结成死党,结成死党可使双方的关系亲密无间。循规蹈矩不如出奇制胜,奇计一出就像河水奔流一样无法阻止。所以,游说君主一定要和他讨论奇计的运用,才能建立非常之功;游说人臣一定要和他谈论私利,才能保全自己。
如果处于圈子之内,却把内情泄露于外,就会被疏远;如果处于圈子之外,却到处显露内情,就会带来危险。不要把对方不想要的东西强加于人,不要把对方不想知道的强教给人。对方有某种爱好,可以学习相关的东西以迎合他;如果对方有厌恶的东西,就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对方不快。所以,暗地筹划计谋,可以获取对方欢心。要想除掉对方,就先去放纵他;使其罪行不可饶恕,然后找机会除掉他。处事冷静至情至性,相貌不美不丑的人,可以把大事托付给他。如果对一个人了解,可以任用他;如果不了解,有谋略的人不会任用他。所以,做事情看重的是控制对方,而不是被对方控制。控制对方的人,手中掌握主动;被控制的人,命运也被对方控制。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①。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②。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③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由能得此,则可与谷④远近之诱。
◤注释
①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圣人谋划事情,隐而不露;愚人谋划事情,张扬外露。道,谋略,原则。阴,隐秘,隐藏。阳,公开,张扬。陶弘景注:“圣人之道,内阳而外阴;愚人之道,内阴而外阳。”②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救亡图存和转危为安都是很难的事,唯独智者才能做到。陶弘景注:“智者宽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难事。然而不智必有危亡之祸,以其难事,故贤者莫得申其计划,则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难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则他莫能为,唯智者可矣。故曰无为而贵智矣。”③言有之:古语有这种说法。陶弘景注:“言先王之道,贵于阴密。寻古遗言,证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圣人之制道,唯在隐匿。所隐者中正,自然合道,非专在仁义忠信也。故曰非独忠信仁义。”④谷:养,引申为商讨之意。
◤译文
所以,圣人施展计谋隐而不露,愚人施展计谋公开张扬。有智慧的人成事会很容易,资质愚钝的人成事就比较困难。由此看来,灭亡的事物不会继续存在,危乱的局面难以回到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无为而治,顺应规律是最高明的。智慧要用在常人察觉不到的地方,才能则要用在常人发现不了的地方。智慧和才能的使用要做到隐秘,在使用的时候,如果情况允许就不要公开,选择一些事自己做;如果情况不允许,就选择一些事让他人去做,并且表明这是为了对方。
所以,先王之道是隐而不露的,古语有言:“天地的运行,在于高远与深邃;圣人制定谋略,在于隐秘和藏匿。”然而,使用谋略不能背弃忠信仁义的原则,还要做到中正。用这种方法使用谋略的人,才能和他共同商议计谋。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可以取悦远近的人,进而使天下人归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