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摩意,智者独具探索实情之法

摩意,智者独具探索实情之法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摩篇,一作摩意,指观察、揣摩之意。因此,摩意是揣度对方实情的方法。所有这些,只有智者可以做到,因为他们重视“摩意”的方法运用。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⑥。以上两句总括揣情与摩意的深刻关系。其摩者①,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

摩意,智者独具探索实情之法

摩篇,一作摩意,指观察、揣摩之意。本篇所讲,其实是一种揣情之术,是揣篇的延伸和发展,具体说就是通过言辞交流,获知对方的真实意图。因此,摩意是揣度对方实情的方法。

本篇从摩意和揣情的关系入手,论证了摩意的重要性,阐述了摩意的谋略和方法,即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十法。“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总之,策略的谋划,最难的是周到缜密;游说他人,最难的是令其服从;经手事情,最难的是务必成功。所有这些,只有智者可以做到,因为他们重视“摩意”的方法运用。古往今来,善于揣摩他人意图的人,总能悠然于山川之外,投饵垂钓成事于悄然之间。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注释

①摩者,揣之术也:摩意,是揣情的手段、方法。摩,揣摩,切磋。余诚之《鬼谷子新注》:“摩者,由外而合乎内也。”陶弘景注:“谓揣知其情,然后以其所欲摩之,故曰摩者揣之术。”②内符者,揣之主也:通过观察他人的外部表现而判断出其内心欲求,这就是揣摩的根本。陶弘景注:“内符者,谓情欲动于内,而符验见于外。揣者,见外符而知内情,故曰内符为揣之主也。”以上两句总括揣情与摩意的深刻关系。谋士游说他人之前,必须对时势和对方心里做深刻了解,才能获取好的效果。③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使用揣情、摩意的方法,必定是隐秘而幽微。陶弘景注:“揣者,所以度其情;慕摩者,所以动其内符。用揣摩者,必先定其理,故曰用之有道。然则以情动情,情本潜密,故曰其道必隐也。”谋士要揣摩他人的想法,而不显露自己的意图,必然要费一番周折,这中间是隐秘而幽微的。④“摩之”两句:陶弘景注:“言既揣知其情所趋向,然后以其所欲微而摩之,得所欲而情必动。又测而探之,如此则内符必应。内符既应,必欲为其所为也。”测而探之,通过观察、分析,探知对方真实欲求。⑤塞窌、匿端、隐貌、逃情:收敛锋芒,隐藏真相。窌,地窖。匿端,隐藏端倪。陶弘景注:“君既有所为,事必可成,然后从之。臣事贵于无成有终,故微而去之尔。若乃己不同予此计,令功归于君,如此,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情逃而窌塞,则人何从而知之?人既不知所以,息其所谮妒,故能成事而无患也。”战国谋士要游说君主,便要隐藏自己的内心情欲,以与群臣和谐相处,有功则归于主上,以免功高震主。⑥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谋士的观察细而隐,人们的情欲显而彰。一般人只看到彰显的部分,而不了解谋士的隐藏目的,所以就无事不成了。陶弘景注:“此摩甚微,彼应自著,观者但睹其著而不见其微,如此用之,功专在彼,故事无不可也。”

◤译文

触摩试探,是揣情的一种方法;使对方的内心欲求得以显现,这是“揣情”的根本所在。使用触摩试探的方法,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是隐秘的。通过触摩试探对方的欲求,探测对方的内心真实,其内情就会有所显现。对方的内情一旦有所表现,就可以有所作为。达到了预期目标,就要有意保持微妙的距离,并且堵塞漏洞,消除痕迹,隐藏形状,掩饰真情,使人无法识破自己的行动。这样既实现了目的,又不留下祸患。用这种方法触摩试探对方的内心,对方的内情必然有所反映。根据对方的内情而采取行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注释

①主事日成:主持政务,日渐成功。②主兵日胜:指挥战争,日渐胜利。陶弘景注:“钓者,露饵而藏钩,故鱼不见钩而可得;贤者,观功而隐摩,故人不知摩而自服。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也。兵胜由于善摩,摩隐则无从而畏,故曰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③“圣人”句:善于摩意,是走向成功之路。古人所讲阴谋,并无贬义,而是指隐秘谋划。陶弘景注:“潜谋阴密,日用不知,若神道之不测,故曰神也。功成事遂,焕然彰著,故曰明也。”④不知其所以然:贤君明主,主事日成,便是积德、积善。让百姓自然而然听从政令,这是一种高明的统治艺术。陶弘景注:“圣人者,体道而设教,参天地而施化,韬光晦迹,藏用显仁。故人安德而不知其所以利,从道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比之神明。”⑤不争不费:不使用武力,不损耗军费。即《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陶弘景注:“善战者,绝祸于心胸,禁邪于未萌,故以不争为战。师旅不起,故国用不费。至德潜畅,玄风遐扇,功成事就,百姓皆得自然,故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比之于神明。”这是一种比较玄妙的治国方略

◤译文

古代善于触摩对方内心的人,就像拿着鱼钩临近深渊,装好诱饵投入水中,必然可以钓到鱼。所以说这样的人主持政务日渐成功却不被察觉,率兵打仗日渐胜利,对手却蒙在鼓里不知畏惧。圣人便是这样隐秘谋划事情,所以被称为“神”;行动成功则会昭然显著,所以被称为“明”。主持政务每天都有成绩,积累德行,人民安居乐业获得利益却不知从何而来;积累善行,人民遵循却不知为何如此,天下的人称之为“神明”。率兵打仗连连取胜,却不与敌人争斗,也不消耗物资财富,人民不知敌人为何归服,为何畏惧,天下的人称之为“神明”。(www.xing528.com)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謟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

◤注释

①其摩者:揣情摩意,常常因时而发,有规律可循,即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十法。陶弘景注:“凡此十者,皆摩之所由而发。言人之材性参差,事务变化,故摩者亦消息虚盈,因几而动之。”②“平者”句:以上所述,是对摩意十法的具体解释。陶弘景注:“名贵发扬,故曰发也。行贵成功,故曰成也。”③“故圣人”句:以上十法并非圣人所独有,众人使用却不能成功,是因为所用不得其道,所以失败。陶弘景注:“言上十事,圣人独用以为摩,而能成功立事。然众人莫不有,所以用之非道,不能成。”④“故谋”句:本句可理解为,凡能做到谋略周密,把握时势得当并持之以恒,也可以像圣人那样成功。陶弘景注:“谋不周密,则失几而害成;说不悉听,则违顺而生疑;事不必成,则止篑而有废。皆有所难,能任之而无难者,其唯圣人乎?”

◤译文

触摩试探他人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有的平和,有的正直;有的使人喜欢,有的使人发怒;有的利用声名,有的采取行动;有的要讲廉洁,有的要讲信誉;有的讲利益,有的讲谦卑。平是使人心平气和,正是使人感觉公正;喜是使人欢喜愉悦,怒是使人情绪波动;名是为其传播声誉,行是助其取得成功;廉是使人洁身自好,信是使人有所期许;利是为其提供需求,卑是为了迎合对方。所以,圣人所独用的触摩他人内心的方法,平常人也拥有。然而没有什么人能成功,是因为他们使用不当。所以说,出谋划策最困难的是考虑周到严密,游说对方最困难的是让对方接受主张,做事情最困难的是确保成功。这三方面只有圣人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注释

①通者:通达明白之人。②结而无隙:周密详细,无隙可乘。③道、数与时相偶:指道、术、时三者合一,才能成就功业。④物类相应:物以类聚,相互感应。⑤内符之应外摩:从外部入手引发对方,进而揣摩其内心实情。陶弘景注:“内符之应,外摩得类则应,譬犹水流就湿、火行就燥也。”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志趣相投自然聚合一处,而成为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⑥几者不晚:发现事物的隐微征兆,就不会错失良机。⑦成而不拘:成就功业也不占为己有。⑧久而化成:久而久之,便能教化天下。陶弘景注:“见几而作,何晚之有?功成不拘,何抱之有?久行此二者,可以化天下。”

◤译文

所以,谋略最难做到的是周密,游说他人要选择心意相通的对象;所以,做事情最难的是毫无疏漏,一定成功。想成就事业必定要符合术数,就是说道理、术数和时势三者重合,是事业成功的必然条件。要想游说他人使对方言听计从,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双方感情相合才会听取。世间万物都是物以类聚,就像抱着柴草走向烈火,干燥的柴草首先燃烧;往平地上倒水,低湿的地方首先注入水流。物以类聚相互感应,形势上必然如此。就是说从对方外在表现推知其内心实情也是如此,所以,触摩试探对方要有所分类,如果对方没有反应,就从相类的方法触摩试探其欲求和愿望,哪有不会听从的呢?所以,这是谋士常用的方法。总之,审察到事物之间的隐微征兆就要抓住时机,把事情做成了却不居功自傲。长久坚持这样,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