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抵触、背逆。合,顺应、符合。忤合就是以反求合的意思,指欲达目的,实现愿望,必曲折求之,或以此求彼,或欲取先予。这里指以忤求合,先忤后合。忤合的实质是指在游说的过程中,准确判定形势,灵活决定立场,知道联合谁、反对谁,做到知己知彼,进退自如,牢牢掌握主动权。陶弘景注:“大道既隐,正道不得,坦然而行,故将合于此,必忤于彼,令其不疑,然后可行其意,即伊、吕之去就是也。”
世事纷杂,万物皆在不断变化发展,正所谓“世无常贵,事无常师”。一般来说,使用计谋难以两全,合于此则离于彼,反之亦然。如何才能做到万全之策呢?这便需要运用忤合之术了。运用此术的前提是要对自身的特长和缺点有充分了解,才能施之于人,用于不如己者,方能做到纵横开阖,进退自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变化,主观能动性十分重要,只有巧用智谋,才可以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取得正面难以达到的效果。
凡趋合倍反①,计有适合。化转环属②,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③。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④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⑤。
◤注释
①趋合倍反:趋向合一,相当于“合”。倍反,即背反,相当于“忤”。倍,同背。陶弘景注:“言趋合倍反,虽参差不齐,然后施之计谋,理乃适合。”②化转环属:事物变化转动如圆环,无论去留,各有其理。③因事为制:根据事物变化作多方探究,根据情况确定应对方法。④施教扬声明名:圣人处天地之间,存心治世,以施教扬名。⑤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圣人预先察知存亡祸福之源,并加以转化推移,才能“得天下之权”,在纷繁的世事中立于不败之地。陶弘景注:“所多所少,谓政教所宜多、所宜少也。既知多少所宜,然后为之增减,故曰以此先知,谓用倍反之理知之也。转化,谓转变以从化也。”
◤译文
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正有反,有顺有逆,制定谋略时要根据情况,使之符合事理。事物间运转如环,各有形势,要反复探求,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措施。所以,圣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存身治世,施行教化,宣扬名声,必须因循事物发展的机遇,天时的变化和趋势,以及国家的有余和不足。圣人依据忤合之术,预知事情的发展方向,根据形势变化以作相应调整。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①。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②,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③。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④。反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⑤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⑥。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⑦。
◤注释
①世无常贵,事无常师:世间没用永远的尊贵,也没有一定的法则。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世界。陶弘景注:“能仁为贵,故无常贵;立善为师,故无常师。”②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圣人常有作为,所以无所不为。圣人不盲目听从,所以无所不听。③与之为主:圣人于事必成,于谋必合,如此者与众立之,推以为主。或指各为其主。④必有反忤:指智谋难以兼顾,不能同时忠于两方,必然会有矛盾抵触。反,背反;忤,抵触。⑤材能,才质和能力。⑥大小进退,其用一也:施用计谋,虽然有大小进退的差异,但其宗旨是一致的。陶弘景注:“用之者,谓反忤之术。量者,谓其事业有无。与,谓与之亲。凡行忤者,必称其事业所有而亲媚之,则暗主无从而觉,故得行其术也。所行之术,虽有大小进退之异,然而至于称事扬亲则一,故曰其用一也。”⑦飞箝之术:察看对方言论是非,并加以钳制。陶弘景注:“将行反忤之术,必须先定计谋,然后行之,又用飞箝之术以弥缝之。”
◤译文
世上没有永远的尊贵,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圣人常有作为,所以无所不为。圣人不盲目听从,所以无所不听。要想成就事业,就要使计谋切合实际,处于主动的地位。一般来说,施行计谋难以同时兼顾,不能同时忠于敌对双方,必定会有相合、相离的情况出现。与此相合,必定与彼相离;与彼相离,必定与此相合。忤合术运用于天下,必须根据天下的具体情况,确定施行的谋略;运用于治理诸侯国,必须根据诸侯国的情况,确定施行的策略;运用于管理卿大夫之家,必须根据卿大夫之家的情况,确定具体的方法;运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必须根据个人才能、气质和秉性,确定施行的方法。无论用之于家国还是个人,虽有大小之别,但进退的原则都是一致的。施行忤合术,必先设定切实的计谋,然后附之以“飞箝”之术,以弥补缝隙。(www.xing528.com)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①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②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③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④,故归之不疑也。
◤注释
①忤合:逆合。《淮南子·人间》:“故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陶弘景注:“言古之深识背向之理者,乃令同四海,兼并诸侯,驱置忤合之地,然后设法变化而转移之,众心既从,乃求其真主,而与之合也。”②伊尹:名挚,辅佐商汤征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宰相)。③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即姜太公,辅佐文王、武王伐纣,被封于齐。伊尹、姜尚先后受命于明君暗主,观察其对待人才的态度,在正反比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④天命之钳:顺应潮流,受命于天。这里是说伊尹辅佐商汤,姜尚辅佐文王,是因为他们知道天命所归,君臣相知不疑。
◤译文
古代深谙背向之理的人,可以协同四海,掌控诸侯,驱之于忤合之地,因循形势而设法化转,然后使之改变方向,与贤君明主相契合。因此,伊尹五次投靠商汤,五次投靠夏桀,不能昭明其志,最终受用于汤;姜尚三次投奔文王,三次投奔殷商,不能昭明其志,最终知遇于文王。他们运用“忤合”认清了天命所在,所以归附明主而不再怀疑。
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①;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②,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③。
◤注释
①原事:观察事物的本源。潜思事物之理,以见微知著。②自度材能知睿:估量自己的才干和能力。鬼谷子认为,忤合之道必须充分了解自身情况和对方实力,只能施于不如自己的对手。陶弘景注:“夫忤合之道,不能行于胜己,而必用之于不我若,故知谁不如,然后行之也。”③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指施展计谋进退自如,从心所欲。陶弘景注:“既行忤合之道于不如己者,则进退纵横,唯吾所欲耳。”
◤译文
所以,如果不能达到圣人那样深奥的境界,就不能治理天下;不费心竭思,就不能推本溯源,弄清事情的根本。不悉心探究自己的才情,就不能宣扬声名。才识和素养不够,就不能带兵打仗,运筹帷幄。待人不够真诚,就不能认知他人。所以,运用“忤合”的方法,必须全面考察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确定对方不如自己才可实施。全面掌握情况才能做到纵横捭阖,进退自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