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鬼谷子:内揵法创造和谐环境

鬼谷子:内揵法创造和谐环境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内揵”,指内心清静不为外物所惑,出入自由。现代人际交往,亦可借鉴内揵法,创造和谐的环境。事皆有内揵④,素结本始⑤。指要从内心与君主沟通关系,以情投意合、揵开任意。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①。

鬼谷子:内揵法创造和谐环境

所谓“内揵”,指内心清静不为外物所惑,出入自由。揵者,持之令固也。志趣是否相投,感情是否相洽,游说时机是否恰当,这些是维持人际关系的重点。游说他人时,运用内楗法,要注重言辞的使用和增减。舍近而求远,欲速则不达,这是古今常理

为君时如何保全君位,为臣时如何尽职尽责,怎样处理君臣关系?本篇所提君臣之道是为了治国安邦,只要君主清醒明智,善于纳谏,臣子进谏及时,进退有道,君臣之间就能保持良好的互动。战国时,智谋之士周游列国,或位列卿相,或高车驷马。而平庸者或志大才疏者终不成事。机警灵活者,往往能打动各诸侯王,成就事业。“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后结固而不离。”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不外“情理”二字。以“情”为核心,以“德”为辅佐,以“谋”为变通,这是鬼谷子的交际之道。现代人际交往,亦可借鉴内揵法,创造和谐环境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注释

①君臣上下之事:泛指事物之间相对立的两方面,比如优劣、虚实、真伪、尊卑等。陶弘景注:“道合则远而亲,情乖则近而疏。”②就之不用,去之反求:在身边却不任用,离去后反受聘请。陶弘景注:“非其意,则就之而不用;顺其事,则去之而反求。”③御:驾驭马车,这里是“使用”的意思。④内揵:内,通纳;揵,通楗。本义为门闩,有关闭、固守之意。指要从内心与君主沟通关系,以情投意合、揵开任意。⑤素结本始:素,平常。本始,根本。君臣之间内心紧连。⑥采色:容颜。⑦蚨母:一种昆虫。据说其母性甚强,母子分离必会再聚,用青蚨母子血各涂钱上,涂母血的钱或涂子血的钱用后会飞回,有“青蚨还钱”之说。⑧朕:迹象。陶弘景注:“内揵之臣,委曲从君,以自结固,无有间隙,亦由是也。”

◤译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任用,有的离任后反而被征召。每天在君主身边的却不被重用,相距遥远者却铭记于心。所有这些,都受制于内心的情感,以及平时的交往。有的人依靠德行结交君主,有的人依靠志趣相投成为朋友。有的依靠财物,有的采用美色。运用以上方法,臣子就可以做到出入自由,亲疏有别,离就有道,或被征召,或被怀念。就像青蚨任其子出入洞穴,来往之时不留间隙,没有痕迹,也就没有人能够阻止。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

◤注释

①所谋:如何用计谋来打通阻塞。②欲说着,务隐度:按,言此策士游说时,应先暗中揣度君主之心意、品质,投其所好而游说,则所说必成。隐度,暗中揣度。度,审度。③计事者,务循顺:意谓计谋时应顺从君主之意愿去谋划。因为策士们出谋划策是为解决君主面临的政治军事等问题,而在采纳计谋、执行决策中,君主是主动者,故在决策时要顺从君主心意,吸引其注意,按我方之谋划解决君主的问题。循顺,依靠,顺着。④“阴虑可否”三句:意谓自己先暗中思虑成熟,知悉事情可否后,再公开说出行事之得失,以此来迎合君主意志。阴虑,暗中考虑。明言,公开讲。御(yà),迎接。⑤方来应时:进献计谋要契合时机。方,计谋。应时,切合时宜。⑥合其谋:合于君谋。此句谓计谋既合君心,又合时势要求,必与君主之谋划相合。⑦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谓先要经过详细周密地计谋,然后回应君主,与君主缔结稳固关系,则无不当。详思来揵,经过详细思考才能运用“揵”,入结君主内心。

◤译文

所谓内,就是向君主进献言辞,以言辞来结交君主;所谓揵,就是向君主进献计谋,以计谋来打通阻塞,得到君主的信任。想去游说君主的时候,必须先审时度势,暗中揣测君主的真实想法和意图;想要向君主进献计谋时,必须循着君主的意思。己方暗中考虑是否可行之后,再对君主公开说出行事之得失,以此来迎合君主的心态。进献计谋要选准时机,对方一旦有应,即进献以合于君主的谋略。先须经过详细周密地计谋,然后去回应君主,那么就没有不恰当的了。(www.xing528.com)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

◤注释

①先取诗书,混说损益:引用《诗经》《尚书》验证自己的观点,权衡利弊,加以褒贬。陶弘景注:“混,同也。谓先考诗书之言,以同己说;然后损益时事,议论去就也。”②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君臣关系的疏密,全在于情。得情则就,失情则去。谋者应审时度势,权衡利弊。若欲去之,则不必动之以情。③外内者必明道数:决定内外大事,必须明确道理和方法。外内,指情外和情内,即有情和无情。道数,方法谋略。陶弘景注:“言善知内外者,必明诸道术之数,预揣来事,见疑能决也。”④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君臣之间才算真正实现了感情相投。陶弘景注:“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入赋税之业,使远近无差。上下有序,则职分明;远近无差,则徭役简。如此则为国之基,故曰揵而内合也。”

◤译文

所以,圣人建立功业就是使用这个方法,由此把握实情控制事物。君臣之间有了情意,才能施展政治理想,推行道德仁、义、礼、乐、忠、信以教化民众,进献治理国家的谋略。向君主进言,引用《诗经》和《尚书》来验证观点,根据实情言辞增减,权衡利弊决定去留。想接近君主就要打动其内心,想要离去就不必讲究情谊了。懂得了有情和无情的分别,揣测将来要采用的方法,及时发现可疑之处并作出决断。制定谋略保证没有失误,就可以取得成功。管理百姓,使他们从事生产,叫作内部安定,团结一致。

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注释

①上暗不治,下乱不寤:君主昏聩不明事理,百姓愚昧而不觉悟。陶弘景注:“上暗不治其任,下乱不寤其萌,如此天下无邦,域中旷主,兼昧者可行其事,侮己者由是而兴,故曰揵而反之。”②内自得而外不留:内心采纳意见,表面却不显露。③说而飞之:以言辞引诱君主,以察言观色,判断其内心意图。陶弘景注:“言自贤之主,自以所行为得,而外不留贤者之说。如此者,则为作声誉而飞扬之,以钓观其心也。”④环转因化:言辞婉转如圆环。⑤退为大仪:保全自己的最大原则。陶弘景注:“去就之际,反覆量宜,如圆环之转。因彼变化,虽傍者莫知其所为,如是而退,可谓全身大仪。仪者,法也。”

◤译文

如果君主昏聩无道,臣子愚昧而不觉悟,那么,谋略之士就应该改变想法及时离开。如果君主听从意见却没有表现出来,那么就要用激烈的言辞来试探君主,以察言观色,获知真实意图。如果君主下诏任命自己,就要迎合诏命侍奉君主。如果君主不想接纳进言,甚至会给自己带来危险,那么言辞之间,就要像圆环一样灵活转换,使君主看不清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保全自己,是全身而退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