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草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甘草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 甘草资源减少的原因分析甘草与其他植物资源同样属于可更新的有限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是可以再生的资源,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阈限值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远远超出甘草自恢复、自更新的速度,开发量远远超过生长量,只从贮存库里提取而无投放,这是甘草资源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

甘草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摘 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利用甘草历史,分析了近代甘草资源分布面积缩小、蕴藏量减少的原因。作者提出应用生态学原理,坚持保护与开发的原则,提出保护野生资源的途径。作者认为,保护野生资源必须树立保护大环境的观点。

关键词:甘草;资源;利用;保护

我国是甘草分布面积最广、蕴藏量最大、种质资源最丰富,以及开发利用甘草最早的国家。由于甘草用途不断扩大,需要量不断增加,采挖量远远超出甘草恢复和更新的速度,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而垦殖荒地,野生甘草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致使甘草在国内市场脱销,出口外销供不应求,草场生态系统失调,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只有树立生态学观点,加强科学管理,有计划地采挖,才能使其有休养生息和复壮的机会。

1 关于我国甘草的开发利用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就已经利用甘草治疗疾病,至今有2 500多年的历史。南欧和西亚也是利用甘草比较早的国家,大约在希腊时代(公元前334—公元前30年),由于资源有限,希腊和叙利亚较早地进行了人工种植,意大利和英国大约在15、16世纪进行人工种植。

我国历代古籍都有关于甘草产地的记载,甘草主产山西、陕西、山东、甘肃等省,由于历代建都中原,山西、山东的甘草早已枯竭,陕西甘草已不是主要产区。由于甘肃远离中原,当时未能大量采挖。直到20世纪初,才大量使用东北、宁夏、内蒙古、甘肃等地的甘草,例如黑龙江嫩江平原三肇地区(肇扑、肇源、肇东)的棒草,辽宁的锦州木草,宁夏黄河河套两岸盐池、同心的铁心草,内蒙古抗锦旗的梁外草、巴彦高勒的西镇草、达拉特的河川草,甘肃的西羌草等都曾闻名中外,近几十年已销声匿迹。宁夏、内蒙古、新疆的甘草虽然开发利用,但新中国成立前采挖量并不很大。到60年代之后,由于甘草的用途不断扩大,使用地不断增加,甘草不仅供药用,且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保健饮料、化妆品制剂、食用色素、烟草着色、调味品等。尤其是进入80年代,由于植物化学方面进展较快,从甘草中获取了多种新的化学成分,更加拓宽了甘草药用的途径和价值,因而国内外对甘草及其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分布面积最大、蕴藏量最多的内蒙古、宁夏和新疆成了我国甘草主要供应地。

新、宁、蒙三省区,以新疆的甘草开发最晚。在50年代初,屯垦戍边,开荒造田时才发现甘草资源丰富,南北疆山前冲积扇缘地及荒漠盆地边缘的绿洲和沿河两岸遍地是甘草,垦荒时大多当作薪柴付之一炬。真正作为商品收购始于1956年,当时只收购甘草4吨, 1957年增至8吨,最高年份为1979年51 890.3吨,从此逐年趋于下降,1986年为36 502吨,1987年不足15 000吨。

从1956年至1989年,划分为四段。新疆采挖甘草量60年代比50年代增加2.9倍, 70年代比60年代增加2.7倍,而80年代比70年代增加0.51倍;宁夏则是各段分别为0.63倍、1.2倍、0.98倍,但增加幅度80年代低于70年代;内蒙古产区却有大幅度减少的趋势。三大产区年均收购量50年代都以100.0%为基数,由表1可了解到各产区各年代平均收购量增减情况。

表1 我国甘草主要产区年均收购量百分率(%)

由于盲目采挖及资源的破坏,新疆、宁夏、内蒙古三个主要产区80年代比50年代甘草分布总面积减少59.2%,蕴藏量减少71.6%。区分布面积分别减少63.5%,37.5%, 70.1%;蕴藏量分别减少78.3%,36.6%,64.0%。

2 甘草资源减少的原因分析

甘草与其他植物资源同样属于可更新的有限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是可以再生的资源,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阈限值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远远超出甘草自恢复、自更新的速度,开发量远远超过生长量,只从贮存库里提取而无投放,这是甘草资源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从群落生态、种群生态及经济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采取对策,恢复和改善甘草草场生态系统,使其成为优化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及甘草资源库。

(1)甘草产区植被的破坏。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需要不断增加,特别对人口数量占世界第一,土地面积占世界第三,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第四,人均耕地不到1.5亩的我国来说,为了生存不得不向人烟稀少的边缘地区进行移民和开垦荒地。我国可供垦殖的荒地仅有5亿亩,30年来仅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五省区开垦荒地2亿多亩,其成田率仅占60%。这是由于我们在开荒前缺乏对荒地背景值的分析研究,首先是缺少水资源和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资料。例如,黑龙江30年开荒8 000万亩,而全省每年平均丢失耕地约100万亩;新疆30年开荒6 500万亩,其中有将近1 000万亩的甘草草场,由于盐碱化、沙化而弃耕撂荒和城镇扩建减少耕地2 100万亩。

甘草虽然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实际上,它主要生长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等省区各大河流及其支流两岸和湖泊周围。在东北的分布区主要是嫩江平原、辽河平原、松花江两岸及其冲积平原。五省区河岸广泛分布,甘草分别与芦苇芨芨草组成盐生草甸;在新、青、甘分布的甘草、胀果甘草分别与苦豆子、罗布麻、骆驼刺、花花柴组成盐生草甸;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额济纳河河谷与内蒙古西部、宁夏阿拉善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分布的甘草、光果甘草与胀果甘草分别与胡杨沙棘沙枣、银白杨组成荒漠河岸林;胀果甘草与柽柳、铃当刺组成荒漠盐生灌丛。以上植物群落的环境条件较好,地下水深2~4m,土壤为沙土及沙壤的盐化草甸土或草甸盐土,但并非重盐,所以多为宜垦荒地。例如,新疆南部的草湖、小海子、毛蜡、沙并子、阿拉尔、塔里木等垦区,北疆的北屯垦区;青海德令哈、香日德垦区;甘肃的河西走廊、金塔垦区;内蒙古的河套垦区等都是甘草及其群落广泛分布、生长茂盛的原生地及次生地。

由于垦殖耕地的扩大,需要兴修水利、引水灌田,各地采取沿河筑坝、断水截流,建造水库,河道的断流和湖泊干涸造成河流两岸及湖泊周围植被枯死,这是甘草资源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例如,青海兴修龙羊峡水库及建坝工程占地和沿岸受损被毁甘草资源40余万亩;新疆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建造大小水库10余座及沿河流域断水截流,使甘草资源200多万亩枯竭。仅新疆由于植被破坏致使甘草生存面积减少800多万亩。

(2)由于甘草销售量不断增加而采挖过度。甘草是我国传统的四大药材之一,但是由于国内外需求量急增,多头收购,价格任意上涨,购销计划失控,造成滥挖乱采现象严重,致使甘草复壮困难,劣草增加,条草与毛草比值下降。新疆1957—1987年,全疆采挖甘草总计95万吨,收购60万吨,其中,医药部门收购21万吨,外贸部门收购14.5万吨,2个甘草制品业部门收购24.5万吨。据统计,1963—1986年,全疆熬制甘草膏约4万吨,用甘草原料20多万吨,1983—1986年,制甘草霜100多吨,用原料8 000多吨,其他甘草通过各种渠道外流。

国内外价格上涨也是促使甘草资源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1985年新疆甘草出口6 773吨,每吨768美元,出口甘草膏471吨,每吨2 800美元以上,两项共计652.05万美元。原草出口1980年以前逐年增加,1980年以后逐年减少,但甘草膏出口量仍在增加,单价在逐年上升。内蒙古伊克昭盟条草与毛草的比例,60年代为4∶1,70年代为1∶1。宁夏盐池县1963年与1982年相比,特级、甲级和乙级甘草占总收购量的21.33%下降到3.32%,而丁级以下的甘草由46.63%增加到76.33%。

(3)甘草群落均属荒漠类型,破坏后不易修复。甘草群落结构成分简单而脆弱,破坏后不易修复,一是环境变劣,二是甘草复壮困难。这与甘草的生态学及生物学特性有关。甘草是多年生茎基木质化的草本植物,属于中生植物。多年生植株根颈在夏末形成的芽或由根颈形成的水平根上着生的芽于翌年春萌发为地上蘖生枝条,甘草无性系繁殖性能极强。但是,由于甘草根深长幅广,采挖时坑深面大,土方量多,堆土于周围,严重地影响了无性系繁殖率及种子的萌发成苗率。由于种子有一层不透水、不透气的胶质层,种子萌发率及成苗率在自然状况下极低,分别为7%~11%,50%~65%。另外,荒漠环境干旱缺水,土壤盐碱、脊薄、温差波幅较大,种子萌发条件极差。实生苗3~4年开花结实,尤其是一年生幼苗形成与生长缓慢,实生苗从两片子叶到4~6片单叶状的真叶需要45~60天,而后才是2~4枚三出复叶。

据调查统计,采挖甘草1平方米面积,掘出的土压埋2.5~3.0平方米的草地,被采挖后的草场,土地蒸发量增大,失水严重,由于缺乏填埋土坑的习惯与制度,再加一二年内重复采挖,使草场“千疮百孔”,洼坑与土堆起伏不平,致使甘草难以恢复,草场严重退化。更严重的是,草场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河岸受到河水冲蚀。如新疆阿拉尔垦区南口镇、桥头镇、塔里木河岸的河漫滩,一级台地曾生长有茂密的甘草,而今数万亩却被河水吞蚀。

有些垦区及村舍绿洲带与沙漠带之间有辽阔的荒漠草原与河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林、梭梭(Haloxylonsp.)林,它们是绿洲的缓冲地带,但是由于挖草、毁林致使植被枯竭、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恶化了绿洲生态环境,风沙增多、大气干燥、水源紧张、水质变劣,甚至农田撂荒,居民点搬迁,这种现象在塔里木河流域及玛纳斯河两岸时有发生,直接威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www.xing528.com)

由于盲目地开发,不仅使甘草分布区缩小,甘草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甘草种质资源也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如分布在准噶尔盆地的三叶甘草(Glycyrrhiza triphylla Fisch.et Mey.)和分布在西藏和新疆的少叶甘草(G.paucifoliolata Hance)已经消失。

3 保护甘草资源的有效途径

对甘草资源的保护不能单纯地认为只是保护甘草,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即对土地、水源、草原、树林、灌丛、动物及绿洲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它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农业畜牧业及甘草加工业的发展。保护甘草资源的原则应该是:保证长远,照顾当前;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生态效益重于经济效益。根据甘草资源遭破坏的原因分析及保护原则,各省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1)建立林、草、牧、农相结合的甘草生产基地,建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保护甘草资源不能仅考虑甘草,因为自然界的甘草不是单一的种群独立存在的,它在胡杨、沙棘、尖果沙枣(Populus euphatica,Hippophae rhamnoides,Elaeanus oxycarpa)林下或与柽柳、铃当刺(Tamarixsp.,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丛组成灌草群落而存在,甘草与其他植物相互依存,互为赖以生存的条件。

新疆阿拉尔早期采取“一户人,定一个点,挖一口井,看一片林,管一片草(甘草),养一群畜”的承包经营,使被破坏了的甘草植被在短期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而迅速恢复起来。北疆利用承包“三北防护林”的形式,采取“一户人,一个点,打一口井,栽一片林,种一片草(甘草),养一群畜”形式,实现了护林、育草、养畜三不误。阿拉尔垦区南口镇一个农场, 7个护管站,每户平均划分800~1 000亩地,其中护树2 000~2 500株树,抚育甘草400~500亩,养羊50~70只,仅养羊产值6 000~8 400元,实际净利润2 500~3 000元,每户年终,皮、毛、肉、羔、草、木总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北疆头年种甘草,当年秋或来年春以6m行距开沟植树,由于林下和林间的草被覆盖,增加了土壤持水量,甘草根瘤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肥力,为林木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了树木的存活率。沙井子垦区哈拉库勒镇采取粮草、蔬菜间作,使甘草处于半栽培状态,提高了甘草的产量。粮食作物与蔬菜是浅根系,甘草是多年生的深根系,甘草获得了为作物浇灌与撒施的水肥,甘草又为作物固定了土壤中游离的氮素,作物收获之后甘草仍有一段时间生长期,霜降后,羊群下山又成为越冬放牧的好场所,绿洲平原这种良性循环是在半干旱地区值得推广的经验。群众反映:“地上收粮长肉,地下长药生钱,肥了田,富了民,何乐不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医药管理局与生产建设兵团在南疆建立了甘草生产基地,根据规划近几年内采挖甘草均由基地提供。(但是,由于种植经费不能按计划到位,而半途夭折,改种了棉花。)

(2)围栏护、育、管、采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草库轮”的办法保护资源,用水泥柱作支架,钢丝网圈围,进行围栏封育,适季放牧,划区轮挖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坚持围栏保护,积极投入发展,合理综合利用的目的,内蒙古伊克昭盟、新疆和静县、宁夏盐池县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伊克昭盟在围栏护管甘草方面已总结出完整的一套经验,通过调查将甘草草场划分类型,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对策。分为三个区域,以封育为主的恢复区,以补种为主的种植区,以轮采轮封为主的开发区。通过5年的围栏保护甘草草场76万亩,实际甘草生长面积50万亩,可采挖面积已达19.2%,植被覆盖度由40%上升为60%,使30万亩濒临沙化的草场恢复生机;条草与毛草比例由1981年的1∶1,普遍提高到2.1∶1,个别地块达到4∶1;1987年全盟采挖甘草310万吨,为年计划收购的2.2倍,按100亩放牧羊20只、牛或马1头计算,全盟甘草围栏区可放牧羊20多万只、马或牛1万多头。按每亩打草150公斤计,围栏区割草1亿公斤,价值1 000多元,是牲畜越冬防灾的好途径。新疆和静县哈尔英乡围栏12 000亩,实有甘草8 000亩,经过3年的护育,每年向国家年提供优质甘草1 200吨,每年秋末每亩打草600公斤作为牲牧越冬抗灾饲料

(3)建立甘草种质资源保存库。由于荒地和草原被盲目的垦殖、城镇的扩建、林地的砍伐、河滩地的冲蚀,不仅甘草资源蕴藏量及分布面积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种质资源也在减少,而且属于濒危的境地。为了挽救甘草资源不再使其灭绝,石河子农学院建立了甘草种质资源保存圃,并积极筹建种子贮存库及基因库。应用生物技术贮藏种质资源是当代保护种质的有效措施。目前,泰国建立了水稻种质基因库,英国建立了茄科植物基因库,前苏联建立麦类作物基因库,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有座美国国家种质保存实验所,保存植物种质和种子20多万种。

(4)甘草资源的保护必须有立法作保证。野生甘草资源是全民财富,过去多是自由采挖。在生态与环境意识尚未自觉形成之前,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规章制度对人们的约束力是非常局限的,只有通过政府颁布法律,才能协调护管、采挖、购销、生产加工制品的相互关系。

198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7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同年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规定甘草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药材。国务院《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中规定,甘草属于我国统一经营、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的四种药材之一。

国家以上的法律、条例、纲要和决定对各省区制定甘草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地方立法起到了指导和支持的作用,并为地方因地制宜的立法提供依据。198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物价局《关于征收甘草资源费意见的报告》,1987年1月新疆财政厅与医药总公司联合下达了《征收甘草资源费实施细则》,1987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草资源保护管理暂行规定》,1986年11月农牧渔业部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达了《关于在南疆垦区建立甘草生产基地的报告》的批复。宁夏人民政府发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草资源保护管理规定》。可见国务院和各省区政府对甘草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都非常重视。目前我国甘草资源滥采乱挖现象已基本得到控制。护管做到定人、定点、定面积、定职责、定指标、定效益;购销做到统一由医药部门收购,统一按国家指令性计划上交与分配给外贸、内贸、制品加工企业。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甘草供与销、内贸与外贸、原料与制品、药材与草原畜牧业、药材与林业、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4 几点体会

(1)保护甘草资源必须保护甘草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甘草生存于群落之中,甘草在胡杨林下生存,砍伐了胡杨,甘草随之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而逐渐消失;甘草与柽柳组成群落,滥挖柽柳为樵,甘草也会因群落的破坏而衰退。甘草群落的存在不仅依赖群落本身的环境,还必须具备创造甘草群落环境周围的接合部以外的环境,因而人们必须牢记不仅要保护甘草群落的环境,还要保护甘草群落之外的环境。保护植物资源应该树立保护大环境的观点。

(2)保护甘草资源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它涉及甘草与其他植物、甘草与动物、甘草与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湿度等物理因子的相互关系,还涉及开发利用甘草的人。人是甘草繁衍与衰退、兴旺与灭绝的主导因素,人必须发挥最大的能量,遵循自然规律,摄取利用了它,必须进行投入。根据摄取利用的多与少,确定投入的多与少,生态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相等才能保持这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在进行甘草资源管护和建立甘草生产基地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地进行投资与设施。

(3)保护与开发甘草资源应该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为了医药的需求,为了获得经济收入而忽视生态效益无计划的盲目采挖甘草,造成被河水冲蚀的数万亩土地是无法补偿的损失,破坏了甘草群落及其环境而灭绝了甘草种质及其他生物种质资源,是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是用多少金钱无法买回的资源。近几年国家采取减少甘草出口,调整国内供销的政策是正确的。今后甘草植被得到恢复与发展也永远不要忘却自然对人们的报复,保护生物资源,特别是保护生物种质资源是千秋大业,是为子孙造福的大业。

李学禹 杨卫东 张文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70031

发表于《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90,(2):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