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草属实验生物学研究揭示分类系统

甘草属实验生物学研究揭示分类系统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甘草属;酯酶同工酶;亲缘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及其形态特征试验材料8种及4变种,共计12个样品,均来源于新疆。图1 甘草属长荚果系不同种的酯酶同工酶谱表2 甘草属长荚果系不同种的酯酶同工酶带的比较续 表2.2 酶谱相似度指数与亲缘关系酯酶同工酶是基因的产物,也是分子水平的表现型。

甘草属实验生物学研究揭示分类系统

摘 要:对甘草属的长荚果系,采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它们的主脉同工酶。结果表明:每个种具有明显的酶谱差异,有其特征酶带;从酶谱的相似度指数来看,6、6a、8、8a的相似度高,亲缘关系较近。而2、4、5、8b的相似度指数较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经过薄层色谱扫描,根据每个酶谱的峰面积的百分率,采用系统聚类法——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以欧式距离4.0为分类线,将甘草属长荚果系分为两类:Ⅰ类为1、5、6、6a、7、8、8b;Ⅱ类为2a、4、8a。

关键词:甘草属;酯酶同工酶;亲缘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其形态特征

试验材料8种及4变种,共计12个样品,均来源于新疆。样品形态特征如下:

(1)Glycyrrhiza shiheziensis:羽状复叶,小叶7~19枚;花序长于叶或近相等,小花长介于光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之间;小叶基部心形或微心形;荚果单向弯曲,具长喙。

(2)G.eurycarpa:羽状复叶,小叶5~7枚,叶缘波状;荚果宽,稍膨胀,向腹缝线弯曲。2a产阿瓦提16团上游水库,其小叶5~7枚;荚果不如前者宽,且稍弯曲。

(3)G.alalensis:羽状复叶,小叶7~11枚;花序长于叶,旗瓣边缘波状;荚果稍胀,呈柱状,光、直。

(4)G.inflata:羽状复叶,小叶3~7枚,叶缘波状;花序长于叶;荚果明显膨胀,宽厚比值为1。

(5)G.korshinskyi:羽状复叶,小叶7~13枚,叶缘稍波状,先端锐尖或渐尖;花序、果序近等于叶;荚果单向半月形弯曲,荚果壳腺体毛稀疏或无。

(6)G.uralensis:羽状复叶,小叶7~17枚,先端钝尖或圆;花序、果序紧密呈球状,并绝对短于叶;荚果“之”形折叠多向弯曲,并密被腺毛。6a产石河子,花序与果序不为球状,甚疏散,长总状及柱状,稍短于叶。

(7)G.eglandulosa:羽状复叶,小叶11~15枚;总状花序等于或稍长于叶;小花子房无腺体,翼瓣耳明显内弯;荚果“S”形多向弯曲,无腺体毛。

(8)G.glabra:羽状复叶,小叶7~21枚;花序长于叶;荚果细长、光、直。8a产于玛纳斯,子房密被腺体;荚果密被具柄腺体毛,直,较原变种稍宽。8b产于巴楚,子房光滑,荚果镰状或半月形弯曲。

1.2 方法

对甘草属(Glycyrrhiza L.)长荚果系(Ser.Longileguminaris X.Y.Li)的12个类群(表1)进行发芽培养,先用浓硫酸浸泡种子0.5h,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把这些种子分别置于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加入水,于25℃的生长箱中,萌发10天后,取用这些材料的子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极电泳法测定酯酶(EST)同工酶,然后用岛津CS-930型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仪对酯酶同工酶进行扫描,波长为425nm。

表1 研究材料及其产地

酶液制备与电泳:称取子叶0.5g,加入1m L p H8.0Tris-HCl缓冲液于研钵内,在冰浴中研成匀浆,然后以2m L提取液分几次洗,离心管高速离心机以4 000×g离心10min,取上清液,以等量40%蔗糖溶液混合,留作点样,凝胶的点样量为25μL,分离胶浓度为7.2%,浓缩胶浓度3.2%,在4℃冰箱中电泳4h,酯酶同工酶的染色用磷酸缓冲液系统坚牢蓝PR盐染色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草属长荚果系不同种的酯酶(EST)同工酶谱

由图1的酯酶同工酶的特点和迁移率(Rf值)的不同,将酶谱由正极向负极分成a,b,c三区的酶带分别标为a1—a10、b1—b10、c1—c7。从图中可见,甘草属长荚果系的不同种在3个区都有酶带分布,不同种的带位和带数是不同的,颜色较深的一级酶带主要分布在慢带区(c区),在3个区内都有颜色较浅的弱带。但是不同种的甘草在酶谱上又有各自的特征带。表2中可见,2号G.eurycarpa,2a号G.eurycarpa都含有a7带,说明这两者亲缘关系较为密切;6号G.uralensis,6a号G.uralensis也具有a7带,说明这两者的关系也较为密切;8a号G.glabra var.glandulosa,8b号G.glabra与8号G.glabra含有c1、c3或c1带,说明这三者的亲缘关系近;5号G.korshinskyi与6号G.uralensis都具有c5、c6带,这两者亲缘关系也较近;而3号G.alalensis具有b6特征带。(www.xing528.com)

图1 甘草属长荚果系不同种的酯酶同工酶谱

表2 甘草属长荚果系不同种的酯酶同工酶带的比较

续 表

2.2 酶谱相似度指数与亲缘关系

酯酶同工酶是基因的产物,也是分子水平的表现型。因此,从酯酶的表现型的差异可以反映出基因型的差异,从基因型差异程度可以看出种间或种群间亲缘关系的远近。Vaughan等提出酶谱相似度指数以预测种间的亲缘关系,相似度指数愈高,则亲缘关系较近。由Vaughan公式估算结果列于表3。由表中可见,8号G.glabra与8b号G. glabra的相似度指数较高,均为0.16,说明这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7号G.eglandulosa与3号G.alalensis的相似度指数也较高,在0.09以上,说明这两种甘草的亲缘关系也较密切;而2号G.eurycarpa,2a号G.eurycarpa,8号G.glabra var.glandulosa等的相似度指数都较低,说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为疏远。原因可能是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异所造成的。

表3 甘草属长荚果系不同种的酯酶同工酶的相似度指数

*相似度指数=相同酶带数/(相同酶带数+不同酶带数)。

2.3 甘草属长荚果系不同种的酯酶同工酶的聚类分析

将供试材料的酯酶同工酶的电泳凝胶,用岛津CS-930型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仪对酶谱进行扫描,波长为425nm(图2)。根据各酶谱峰面积的百分率,采用系统聚类法——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其遗传距离列于表4、表5。如以欧氏距离4.0为分类线,可把甘草属长荚果系分为两类(图3)。

图2 长荚果系不同种的酯酶同工酶的薄层扫描图

表4 不同种甘草间的欧氏距离

表5 甘草属的各类间的欧氏距离

图3 甘草属长荚果系不同种的酯酶同工酶的聚类图

Ⅰ类:包括1号G.shihcziensis,5号G.korshinskyi,6号G.uralensis,6a号G. uralensis,7号G.eglandulosa,8号G.glabra,8b号G.glabra。这类甘草的遗传距离较短,而以1号G.shiheziensis与5号G.korshinskyi之间的遗传距离最短,为2.674 17,其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石河子甘草(1号G.shiheziensis)分布在新疆玛纳斯河中下游,其形态性状的某些参数(如叶序小叶,小花长,萼筒长,旗瓣长,荚果)往往是在光果甘草(8号G.glabra)和乌拉尔甘草(6号G.uralensis)之间。因此,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密切。膜荚甘草(5号G.korshinskyi)主要分布于原苏联伏尔加河左岸、西西伯利亚、高加索从咸海至里海岸,我国仅产于新疆孔雀河沿岸的库尔勒、塔什店、塔里木河中游的巴楚。根据形态描述,费希尔认为膜荚甘草是光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的杂交种。无腺毛甘草(7号G.eglandulosa)是乌拉尔甘草的近缘种,说明这类甘草的亲缘关系较为密切。

Ⅱ类:包括有2a号G.eurycarpa,4号G.inflata,8a号G.glabravar.glandulosa,3号G.alalensis,2号G.eurycarpa。这类甘草与石河子甘草(1号G.shiheziensis)的种间遗传距离较大。李沛琼、张鹏云、彭泽祥教授认为黄甘草(2号G.eurycarpa)是胀果甘草(4号G.inflata)与乌拉尔甘草(6号G.uralensis)的杂交种。

潘鼎元 张煜星 李学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270050

发表于《植物研究》,1995,15(4):477-4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