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现并不是那么轻松的,有时会给科学家带来难以磨灭的痛苦甚至死亡。氟元素曾被冠以“死亡元素”的恐怖称号。
1768年,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对萤石进行研究,发现它与石膏和重晶石不同,并不是硫酸盐。
1771年,瑞典的科学家舍勒在玻璃曲颈瓶内重复前人的实验,使萤石和硫酸反应,竟会产生一种令人窒息的气体。这种成分不明的气体还能腐蚀玻璃,使玻璃容器表面失去透明度。于是,舍勒研究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新元素。
1810年,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安培对这种无机酸进行研究,指出这种无机酸中含有一种与氯相仿的新元素,并建议称为“fIuorine”(氟)。
1813年,化学家戴维分析了各种方法失败的原因,从电解法制取氯气的实验得到启示,用电解法实验,希望能够得到氟单质。期初,他用金和铂做容器,但它们都被腐蚀了。之后,他改为用萤石制成的容器进行电解。腐蚀的问题解决了,但反应物产生的气体毒性很大,竟使他中毒,患上了严重的肺炎,他不得不停止实验。
1836年,爱尔兰科学家乔治·诺克斯和托马斯·诺克斯兄弟利用干燥的氯气处理干燥的氟化汞。实验的结果证明金变成了氟化金,但始终没有得到单质氟。遗憾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兄弟俩都中毒了。哥哥不幸死亡,弟弟病倒三年。
1878年,法国化学家亨利·莫瓦桑还是弗雷米的实验室的实习生。有一天,他的一位同学阿尔曼拿着一个药瓶对他说:“这就是氟化钠,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制出单质氟来!许多人为了研究它中毒,连大化学家戴维和著名的化学家盖·吕萨克也差一点送了命。氟被称为死亡元素,你可不要碰它!”
“我不怕,阿尔曼,我一定要制出氟单质来!”莫瓦桑决心向死亡元素挑战。(www.xing528.com)
1885年,莫瓦桑继续试验,并对实验不断改进。但试验再次失败,他也再一次中毒。但这一切他全然不顾,身体好转后,他又马上进行实验。
之前的实验用的玻璃都会腐蚀,最后他改为萤石,他花费了4年的时间把一块萤石磨制成一个U形管。他把液态的氟化氢和氟化钾的混合物放进U形管里,并把U形管浸到氯代甲烷冷冻剂里,当温度降低到-23℃时开始电解,顿时出现了不同寻常的现象:阳极上方冒出了气泡。实验室里弥漫着一股像氯气但又比氯气更强烈的窒息性气体。
“氟!这就是我要找的氟!”莫瓦桑终于成功了。这一年,莫瓦桑才34岁。
1906年,莫瓦桑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遗憾的是,由于莫瓦桑长期的劳累和多次被氟侵袭,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年仅55岁。
科学有艰难险阻,氟的发现正体现了这一点。人类将会永远记住那些在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怕牺牲,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