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扶持,企业加持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各类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举办中华龙舟大赛既是对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响应,也是对《纲要》的具体实践。大赛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等共同主办,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和各举办地政府承办的全国性龙舟竞赛。
以2019年南京六合站为例,此次龙舟大赛六合站的比赛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六合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公安、消防、卫健委、文旅局等相关保障部门共投入200余人,安保230人,志愿者200余人。六合区文化和旅游局(体育局)局长田志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龙舟大赛六合站共吸引了13000余名观众到场观赛,再加上台风“塔巴”的影响,对本次赛事的组织、保障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但是在这样的压力下,组委会严阵以待,周密安排、仔细排查、密切配合,确保给大家带来一场安全、精彩的龙舟大赛。可见,政府宏观把控,企业参与赛事的运营,二者相得益彰,地方企业的广泛参与和赞助,也为比赛顺利进行提供了资金上的保障。
2.赛事传播手段新颖化
中华龙舟大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媒体新闻的传播。作为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对宣传弘扬传统文化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认为:“中华龙舟大赛创办之初就抓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络,弘扬龙舟文化就是弘扬民族文化,因此整个央视才会也觉得是职责所系。”[6]在中华龙舟大赛的传播过程中,中央电视台通过仪式化的环节设置、多景别的镜头以及专业的运镜技巧,全方位展现出大赛的仪式化场景:龙头点睛、龙旗飘扬、龙鼓齐奏、特色服饰的特写镜头捕捉、每支参赛队伍赛前齐声呐喊的全景展示、传统节日“二月二”节庆仪式的多角度画面呈现等等,这些具有龙舟文化要素的仪式化场景是营造大赛趣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重要环节,通过直播和实时解说,强烈地激发起观众的收视兴趣,引发其文化共鸣,有关龙舟的文化元素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传递。(www.xing528.com)
在全媒化和多屏化的趋势下,受众获取赛事信息、收看赛事传播的渠道得到了拓展。中央电视台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管齐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矩阵,即央视网、大赛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手机终端软件等“小屏化”平台,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赛事收视体验。便捷的新媒体不仅突破了电视体育传播中传统的技术瓶颈,还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创造话题的平台。如赛事预告、报道和集锦等内容会通过龙舟赛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客户端及时发布,观众可以在这类平台上进行交互式体验。同时,中华龙舟大赛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编辑人员通过“小龙”这一拟人化的形象,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诙谐有趣的话语生动地传递了龙舟大赛的价值,弘扬了龙舟文化。[7]
3.依水办赛,因地制宜
截至2019年,中华龙舟大赛举办了55站比赛,横跨我国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等地区,其中包括海南、福建、江西、江苏、湖南、广东、浙江、重庆等省份。这些地区大都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面河流、湖泊多,有利于龙舟赛事的发展。因此,赛龙舟自古以来就是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比如广东地区龙舟比赛氛围浓厚,河道众多,拥有先天的环境优势,每逢端午节或其他节庆日都会举行龙舟比赛。
中华龙舟大赛每一站比赛的成功举办,给举办地带来了积极变化。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依托中华龙舟大赛,举办地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陵水县副县长陈春梅曾说:“随着中华龙舟大赛在陵水相继举行,陵水的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连续几年来旅游业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这是‘体育+旅游’的办赛模式给陵水带来的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