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转型期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与实现路径

社会转型期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与实现路径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也是源自人的需要,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需要是其发展和演化的动力。[25]2)需要的层次性与递进规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人往往不满足于先天遗传的体力和智力,有一种超越“自我”的需求。

“需要是指生物体和个人对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即一种积极的摄取状态”。[18]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和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需要可以看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9]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不可分割性、多层面性、广泛性以及不断更新上升的无限性,成为人类行为的本原性动因。因为有需要,人类才进行活动。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也是源自人的需要,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需要是其发展和演化的动力。

1.需要的动力性特性

恩格斯指出:“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20]恩格斯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需要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切现象的动因和根据。改造社会的活动、文化成果的享用与创造活动等都是由人的需要驱使的,“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1]需要是驱使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内在原动力,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的内在动因。人的需要和需要满足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矛盾,这个矛盾作为一种客观的、强制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不断发展。需要的动力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需要与需要满足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

“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22]也就是说,需要所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为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不可缺少的某种客观要求。这种要求表明了人的某种生理的或心理的“缺失”和“匮乏”状态,这种要求,无论是来自机体内部生理的、心理的,还是来自周围环境刺激的,都会驱使人产生一种不可遏止的要求满足的态势,迫使人把注意力指向或追寻可以满足这种需要的客体或事物,从而引发人相应的实践活动。无疑,需要是实践活动的动因,而同时,需要又是实践活动的结果。人的实践活动在不断满足其需要的过程中,又不断促使人产生新的需要,人的需要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23]总之,人的需要和需要满足活动只能从对方才能得到说明,二者具有不可分割性。正是需要与需要的满足活动的这种不可分割性,驱使需要主体将注意力指向可以满足需要的活动和事物。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需要的满足总是通过对需要对象的“占有”而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大众体育需要的“对象”或载体的建设和完善上。如,体育人口数量、体育设施情况、体育组织和社团情况、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情况、相关法制制度对体育权利的保障情况等等。因为“需要激发动机,必须当需要指向于某个特定目标或对象时,才能激发起相应的动机。人们有时候即使有了需要,却未必激发出动机”。[24]

这就提示我们,人们的体育需要与体育需要满足的这种不可分割性,一方面决定体育需求本身必然推动人们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成为主体进行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因为体育需要与体育满足之间还有着一个体育参与动机的激发环节,如果人们体育需要的对象或载体发育不完善,那么,体育交往动机的激发就有可能产生中断,从而影响到人们寻求满足体育需要的行动,使体育需要的能量减弱甚至转移。为此,其动力作用自然无存了。对此,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5]

2)需要的层次性与递进规律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

生存需要是人最低级也是最基本的需要。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为了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以及生理需要,这是实现人的其他方面需要的前提。马克思也经常称人的生存需要为“必要的需要”“必需的需要”。人只有满足了自己的生存需要,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存在,才能实现其他需要。相对而言,生存需要比较容易满足,马克思常称其为“动物的需要”。“但是满足这种需要也只是一种手段,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吃、穿、住、行以及生理需要等最低层次的需要,那并不是人的本性,而只是动物的机能。因此人必然有更高层次的需要。”[26]

享受需要是在人类生存需要基本满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生存上,在人的基本生存问题解决了以后,人们就会要求提高生活的质量,优化生存条件。“以前表现为奢侈的东西,现在成为必要的了”。享受需要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精神享受的内容越来越多,在享受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享受需要会越来越多,而且也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得到满足。当人们的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得到满足后,那么发展的需要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人类要考虑的需要了。

发展需要是表现和发展自己生命力(体力和智力)以及其他各种能力的需要。[27]在需要的层次结构中,发展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这是人们为了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需要。作为动物来说,满足了生存的需要就足够了,而人则不一样,随着实践活动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发展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总是会不满足于现状,总希望自己能够日益完善和完美,每个人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28]发展需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发展的需要首先是指自己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实现的需要。其二,发展的需要还要求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其三,发展的需要还指创造和超越的需要。人往往不满足于先天遗传的体力和智力,有一种超越“自我”的需求。[29]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各个层次的需要是同时并存的。只是由于在不同的时代,由于种种原因,侧重点不同而已。“引起新的需要”即需要的递迁或更替,不是需要层次本身的更替或死亡,而是指优势需要的更替。在不同时期同时并存的各种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或主导的力量是不同的,其中支配力量最大的是优势需要。因此,优势需要由一层次向另一层次转变时,原来的优势需要和其他层次的需要并未消失,只不过不居支配地位而已。发展需要在人类需要层次中处于最高层次。只有发展需要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因为发展需要是人对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条件的需要,它不仅表现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且体现了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并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30]

随着社会的进步,需要的内容也在无限丰富和不断发展,它自身表现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列宁根据马克思这一思想提出了“需求上升规律”。[31]需要的上升规律是指,随着人类的需要随着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而由低级向高级无限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需要的数量、种类呈不断发展的趋势。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需要将不断丰富和更加全面。这表明,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需要在质量上越来越高,在数量上越来越多,最基本的需要满足获得后,高层次的需要便更加强烈。

需要层次的递进性具有普遍性,它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而且存在于不同种类型需要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递进”规律为需要的动力本质提供了合理性依据。

无疑,人的需要是人实践活动的内在原动力,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传统体育文化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

2.人的需求与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人的需要与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人创造了社会,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文化又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人的各种需要。而人的需要的无限丰富和递进发展又不断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1)生存需要与传统体育文化。

自有人类以来,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和权利。人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客观上人们要满足衣、食、住、行的最起码的生活需求;在主观上人们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获得这些需求,以达到生存的目的。[32]

人类的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直立行走是人猿惜别的开始,用释放出的双手进行劳动使人步入了独特的进化之路。人类直立行走不仅是人体生物学上的改变,更是人类适应自然、满足生存需要的重大改变。正是人类的两足行走,促进了大脑的发展,使人的上肢能用来生产工具、使用工具,而这一改变也使人体的部分肌肉逐渐消退,为人类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埋下了种子。可以说,没有两足行走,就不会创造和发展出丰富的人体运动形式。

在原始社会中,人的需要以生存为目的,人是直接的、自然的存在物。从严格意义上讲,人的自然需要是最直接的,而有意识、有目的、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体育还没有出现。但人在自然需要的驱动下,为把捕猎的技能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了身体训练的形式,并成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33]此外,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的娱乐需要和奴隶的生存需要促进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只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而已。奴隶主为了娱乐和享受的需求,让他的奴隶保持必要的体力并掌握一定的技能,以便参加一些决斗和竞赛。而奴隶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所进行的身体练习和竞赛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发展。

在当代,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世界新技术革命把人类从工业社会推向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说不完的好处,人们衣着已从棉花和羊毛等织物进入化纤时代,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出各式时装,甚至用计算机就可以剪裁出最合身的服装。在吃的方面,更是层出不穷,人们从陆地吃到海洋,由于生物工程造福人类,瓜果蔬菜四季常青。居住条件在发达国家已经大大改善,各种现代化设施使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行更是非常方便,纵横交错的空中航道和高速公路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是,一切事物总是那么一分为二。科学技术既是上帝也是魔鬼,随之而来的却是人类的生存危机。尤其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人类的身体也发生了极为重大的改变。文明的发展使人的原始生存能力逐渐减弱、退化。人的力量更多地被物的力量、新工具的发明所代替,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以牺牲人自身的生存能力和人的强壮充沛的体力作为代价来实现的。文明病的泛滥、懒动症的流行威胁着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人,传统体育文化的养生和健身功能对于矫正人的身心分裂、重新恢复人的完整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2)享受需要与传统体育文化。

享受需要是在人的生存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旨在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存条件的需要,是唯有人类才有的需求。[34]人类的享受是丰富多样的,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在生存需要活动及其对象中产生的享受要求,即物质享受。例如衣、食、住、行本来是生存需要,但随着社会发展,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便会在其中产生享受需要。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一段话很好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里的“饱”“暖”“安”,是生存需要;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丽”“乐”,则是享受需要。[35]可见,物质享受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的更高要求,因此,它只能是在解决了生存需要之后的更进一步的目标。如果没有解决生存需要,就谈不上物质享受。享受需要的第二个方面是指与生存需要活动及对象没有直接联系的需要,即精神享受。精神享受是生存需要之外的一种需要,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在物质享受尚未达到之前,也完全可能获得精神享受。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事实上只有这二者都达到要求,才能算是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关研究认为,决定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教育、健康和环境,其中,教育和健康是生活质量的两个最主要方面。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恰恰在这两个主要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36]

从总体来看,体育享受属于精神享受的范畴。体育运动是一种享受,这一点似乎不难理解。从原始社会起,人类除了生产劳动之外,总要有娱乐和享受。体育和劳动虽然都是体力活动,但它们的性质和感受截然不同。劳动往往是单调的、被动的和乏味的,但体育的劳累和劳动的劳累是有本质区别的:体育锻炼虽然要承受身体负荷,但它是自觉地承受而不是被动的受苦。此外,从欣赏角度来看,体育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好的心理体验,对参加者和观众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对此,学者胡晓风曾有过精辟的见解,他认为:“体育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进而发展成为满足人类的享受需要,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现在,人们把参加或观赏运动竞赛当作一种文化享受;运动员的技艺,竞赛的组织、宣传、管理等,都成为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的一部分。”[37]此外,在当代,大众体育活动对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也起到特有的作用,也就是为人类享受需要提供了条件。

(3)发展需要与传统体育文化。

发展需要是人们为了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需要,是表现和发展自己生命力——体力和智力等各种能力以及丰富自我社会关系的需要,也包括创造和超越的需要。随着实践活动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发展是必然的。无论从历史发展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来看,人类对体育的需求更多是来自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活动对人类发展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大。

不可否认,传统体育文化以其融健身、教育和娱乐于一体的特性使其在个体发展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这些作用的发挥也取决于人与社会对它产生的需要。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相互生成。

体育活动中,主体间在改造和共享中介客体的过程中促进了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改造了人体骨骼和肌肉系统,增强了体育技能和能力,使人的机体各部分能够更均衡、协调的发展,使人身体的各种机能在活动中得到保持和增强,为人能够更充分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奠定了最重要的根基,也为人类个体能力的提高和强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在满足人的身体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体育交往活动中来自不同行业、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主体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了解形成了广泛的人际关系。此时,人们既是普通的参与者,又是各方面的社会活动家。他们不受民族、地域、身份地位的限制和束缚,广泛地参加各方面、各层次的社会交往活动,从而形成了个人关系的高度丰富,有效地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

此外,传统体育活动集健身、竞争、娱乐、冒险等活动于一体。每一类活动可供个人选择的内容、层次、方式、范围其自由度非常大,这势必促使参与者产生新的需要。在活动中主体通过不断超越自我、战胜对手,不断地发掘自身潜力、体验创造奇迹等形式满足着自身的发展需要。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满足着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从而实现其对主体的价值。人的需要与需要满足具有不可分割性,二者只能从对方才能得到说明。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不断满足人的不同需要的同时,又不断引发人们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传统体育文化向纵深发展。

【注释】

[1]徐贵权.价值世界的哲学追问与沉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

[2]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3.

[3]郭莲.文化与价值观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57.(www.xing528.com)

[4]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07.

[5]王宏维.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6]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07.

[7]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90.

[8]徐贵权.价值世界的哲学追问与沉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6-37.

[9]刘建和.体育价值与体育价值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7(04):19-22.

[10]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85-186.

[11]王涛.从文化结构看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的现代化发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189-190.

[12]苏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8):25-30.

[13]徐翠.传统体育文化与养生[J].当代体育科技,2019(4):182-183.

[14]景天魁.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62.

[15]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143.

[16]谭燕婷.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17]李亚男.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全球化传播价值研究[J].体育科技,2016(6):56-57.

[18]许丽花.论需要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运用[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9]李国庆.简论西方心理学中关于需要问题的研究[J].殷都学报,1995(3):81.

[20]转引自梁利民.我国体育生活化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8.

[21]转引自唐静静.论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D].湘潭:湘潭大学,2008.

[22]转引自唐静静.论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D].湘潭:湘潭大学,2008.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9.

[24]转引自梁利民.需要是体育生活化运行的内在动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17-18.

[25]转引自梁利民.需要是体育生活化运行的内在动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17-18.

[26]游莉.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27]郭秀丽.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探微[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7.

[28]游莉.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29]牟新云.基于需要理论的进城农民工行为分析与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30]许丽花.论需要理论在思想教育领域中的作用[D].长春:吉林大学,2007.

[31]列宁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9.

[32]熊斗寅.体育是人类在新世纪生存、发展和享受的更大需要[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2):1-4.

[33]张清江.论人的需要和体育发展的色会学关系[J].教学与管理,2005(18):79.

[34]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6-157.

[35]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6-157.

[36]熊斗寅.体育是人类在新世纪生存、发展和享受的更大需要[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2):1-4.

[37]胡晓风.体育研究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