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价值体系及实现路径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价值体系及实现路径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国家的入侵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趋于解体,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是首次出现传统体育项目列入选课内容。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遭到破坏,学校体育几乎瘫痪。在其发展过程中,外来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虽然共存,但相比较而言,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始终处于边缘化格局。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弘扬我国本土传统体育文化已达成共识,这必将为中国学校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价值体系及实现路径

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其源可溯至遥远的夏、商、周时期,在当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作为军事技能的射箭、御车和乐中的舞蹈,都是学校教育内容,都具有体育的性质,而且在当时所谓乡学系小学程度的学校也以六艺为基本内容。然而自从进入封建社会尤其是汉武帝采取“独尊儒术”教育政策以后,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学校教育一般只重视德育和智育,不再开设体育课程。直到清朝末年,我国才开始开办近代新式的学校,并开设体操课,拉开了我国近代小学体育课程的序幕。[19]

然而19世纪初的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渐腐朽衰败,社会矛盾尖锐并时而激化。西方国家的入侵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趋于解体,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行开辟许多通商口岸,把控我国经济命脉的同时,又加紧了精神方面的侵略和同化,大量传教士牧师在国内各地建立教会,传播西方文化,并且逐渐由宗教领域扩展到学校教育领域。清末民初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将体操纳入课程体系中,如规定在普通小学堂每日一节体操课,其具体课程内容为整齐步伐、演习体态、柔软体操及器具操等。而在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中增加了“有益之运动及游戏”内容,并将体操区分为普通体操和兵士体操。

这个时期的体育课程,不管是体育课程目标、内容,还是教材教法,都是抄袭日本的“舶来品”。以兵操为主的体操课程内容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之所以如此看重兵操,主要是它能促进“军国民体育”,以教育青少年儿童“忠君”“尚武”,有“临事不难辞,事君不惜死”的精神,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20]

国民党执政时期,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丰富,田径、球类等内容被纳入体育课程内容。1932年在小学低年级增加了远足、登山内容,同时提出可把拳术和其他武术,作为小学高年级选用教材。这也是首次出现传统体育项目列入选课内容。但真正在课程中出现传统体育项目是在1936年,太极操正式被选入教材内容。1942年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中低年级体育教材为:整队与走步、体操、韵律活动、游戏与体操等4大类;小学高年级为:整队与走步、体操、韵律活动(分性别不同要求)、游戏与运动(分性别不同要求)、国术(男)等4类(女),或5类(男)。[21]由此可知,国民党统治时期历次颁布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还是以西方体育的田径和球类等作为主要内容,但在小学中高年级我国传统的体育活动的比重有所增加。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体育教学内容无序和放羊状态,1950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在新草案规定的体育教材内容中游戏、舞蹈占的比例较大,队列、体操其次,而技巧运动、田径运动、球类运动安排在包括三年级在内的高年级阶段。课外活动内容选择也开始丰富起来,增加了踢毽子、跳皮筋、秧歌舞等传统项目。但好景不长,在而后的“大跃进”时期,小学体育也出现了“二红运动”“以军代体”“以劳代体”等思潮。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遭到破坏,学校体育几乎瘫痪。进入60年代我国同苏联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人们开始反思并结合国情,积极探索我国学校体育独自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浮夸风得到了纠正,摒弃了以军训和劳动代替体育的错误论点,学校恢复了体育课。可喜的是武术再一次进入课程体系,其占总课时的比例大约9%左右。(www.xing528.com)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国的学校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学校基本处于瘫痪和关闭状态。直到1969年一些学校开始陆续复课,但当时左倾路线占主流,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受到来自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双重围困和威胁。为摆脱困境,我国实行了全民皆兵学校体育军事化,有的学校把体育课改为军事体育课,军国民体育再次兴起。“文化大革命”后,学校体育教育才得以全面恢复,但体育课内容还是沿袭了动乱前的教学大纲。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于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在法律层面规定义务教育应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此之后,1992年11月国家教委正式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此次大纲改革的亮点在于把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课程体系中将之前的武术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从而突破了原来把武术作为唯一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局限性。尽管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植入还无法动摇西方体育在课程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将大大促进我国体育教学内容形成独特风格。

世纪之交我国开启新一轮全方位的体育课程改革,推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传承几十年的体育教学大纲模式,体育课程由大纲时代严格的计划模式发展为以目标统领内容格局。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除了设置课程目标和部分必修内容外,把课程内容选择权下放到了地方和学校。课程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和以往的体育课程相比较选修课的比例大大增加。这次改革武术被列入必修内容,同时在选修部分增设了民族体育项目。无论是在内容的范围还是占课程的比重上,传统体育项目都有显著提升。尽管由于师资、器材的缺乏造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体育项目被选择的概率很低,但毕竟在制度层面为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传统体育文化扫清了路径障碍

我国学校体育文化的历史演变,经历了由体操到尚武,再到军国民体育。民国时期,自然体育思想取代了军国民主义思潮,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指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中,以学习苏联的教育体制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最新一轮的体育改革开启了学校体育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是在借鉴和学习外来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外来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虽然共存,但相比较而言,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始终处于边缘化格局。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弘扬我国本土传统体育文化已达成共识,这必将为中国学校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